宋悅鄭
(甘肅省禮縣一中,甘肅 禮縣)
人文精神滲透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當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人文精神滲透尤為重要,語文學科作為承擔學生思想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學科,目前在這一學科的教學中仍存在不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發(fā)展的現象。
從教學方式上來看,目前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比較嚴肅的。過于嚴肅的課堂紀律不利于學生學習語文,更不利于學生感悟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目前,依舊有部分教師課程安排較為死板,課程氛圍較為嚴肅,專注于課內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向外拓展知識,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薄弱,知識來源單一,對于部分內容理解不夠深刻,更遑論通過文學內容充實自身,提升人文素養(yǎng)。
從教師素養(yǎng)上來看,目前高中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語文是一門兼具實際應用與文化建設的學科,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部分教師依舊關注學生的成績,對于知識性的教學內容較為關注,而忽略了對學生思想建設、人文素養(yǎng)的關懷,因此常常出現高分低能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因一些小事而崩潰的現象。
從教學評價上來看,目前高中語文教師的評價方式較為落后。教學評價內容依舊以試卷為考核方式,以試卷成績?yōu)樵u價標準,這樣單一且直白的評價體系使教師和學生都過分重視課內知識,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思想建設有所忽視。而這種評價方式也在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缺乏人文關懷。
課堂是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想要學生高效吸收課程知識,充分達成教學目的,良好的課程氛圍必不可少。因此想要在教學中完成對人文精神的滲透,首先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課堂氛圍影響下,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更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學方法,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學習詩歌時,采用詩歌朗誦比賽方式,學生可以充分理解詩歌中所要表現的人文情懷;在學習歷史背景復雜的課文時,可以適當播放相關視頻,方便學生理解相關時代背景,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師提出較復雜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積極交流,主動溝通;在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時,教師可以采用辯論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各種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講解《〈詩經〉兩首》一課時,會涉及對文學常識的講述,《詩經》中“賦比興”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很難被學生理解。盡管目前已經有了較為準確而簡潔的定義,但如果教師直接將定義念出來,學生不一定可以準確地理解,甚至因為這些枯燥而深奧的理論,喪失對這一知識點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學習。如何將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是教師思考許久的問題,最終決定用通俗的歌曲加深學生的理解。在講“賦”時,該教師先是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賦”的含義,然后讓學生唱幾句《小芳》,學生很快就活躍起來,集中了精神。這時,該教師說:像這首歌前四句歌詞一樣直接進行描寫和敘述就是“賦”,隨后又介紹了如何使用“賦”,并讓學生采用“賦”的方式寫一段詩。通過這樣有趣的課堂講解與課堂活動,該教師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也有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課文中表現的情感有了更好掌握。
在語文教學中,僅僅依靠課上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課上教學只能完成高中語文課本重點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很難有質量上的保證,更不必說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人文精神的滲透。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對語文教學提出了不能拘泥于課堂的要求,語文學習的重點不僅僅在于教材理解,更在于平時的積累,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課外知識的擴充。教師可以依據課程安排,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書目,或者利用輕松幽默的表達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還可以定期舉辦小型的交流會,讓學生可以自由地交流近期閱讀的書目,無論是精彩選段還是心得感悟,都可以互相交流。學生也會因為同學之間的“安利”,擴大閱讀范圍,積極思考,長期積累,最終實現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促進學生人文發(fā)展。
例如,某高中語文教師就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課外閱讀的拓展。該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常常會留出5~10 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就近期閱讀的課外書籍進行交流。學生常常會有新奇的展示方式,有的學生會向同學推薦有趣的選段,有的學生向同學朗誦喜歡的內容,還有學生就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也經常因為對同學的推薦內容感興趣,自己主動找書來讀。該教師也常常加入學生的交流中,對展示效果較好的學生,該教師不吝贊揚,對于內容有趣的書籍,該教師也會主動向學生表示自己很感興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促使學生主動擴大閱讀范圍。一段時間以后,該教師教授的學生知識面都較為廣博,對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獨特的見解。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自身的特點往往能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水平直接關系到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效果。因此,要加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有必要對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做出相應的提升。教師自己要具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學習,不斷進步,從而促進自身的能力成長,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使教師摒棄過去成績?yōu)橄取⒖荚嚍橹氐慕虒W觀念,讓教師清楚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人文精神成長的重要性,并積極接觸創(chuàng)新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自己也需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結合教育需求,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充實自己,使自己擁有較高的人文思想,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有更好的教學體驗與學習成果。
某高中針對目前的教育需要,對學校的教師開展了專門的培訓與學習活動。針對語文這一學科,該學校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個人發(fā)展三個方面開展了專項培訓。在教學理念上,該學校對目前的教育文件進行了解讀,讓各教師都充分明確了教學目的,將樹立學生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在教學手段上,該學校對于學校內部的多媒體設施的運用進行了專項的培訓,使教師可以自如使用信息設備方便教學。此外,該學校還組建經驗交流活動,讓優(yōu)秀的教師進行教學經驗匯報,促使其他教師積極學習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能力的提升。在個人發(fā)展上,該學校組織教師開展閱讀活動,切實提高文本研究能力,提升教師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
評價與考核是教育學習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充分檢驗教學成果,而教學評價系統(tǒng)的設立,也為教學過程提供了方向。針對目前教學評價單一的情況,教師有必要進行改進,使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在評價內容上,教師應注意不僅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卷面成績,更要注意學生平時的學習態(tài)度、語言表達等綜合素質。使學生不僅注重課本知識學習,更注意日常生活的態(tài)度與思維方式。讓學生開闊心胸,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悟人文思想。在評價方式上,教師應注意尊重與理解。高中生普遍壓力較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盡量少用或不用疾言厲色式的批評,多用肯定的語言表達維護學生的尊嚴,積極發(fā)現學生的閃光之處,對其不好的表現要委婉地進行提醒。
例如,某高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就引入了課外學習態(tài)度、日常表現、人文素養(yǎng)等因素,結合語文教學成績進行綜合的評價,該教師發(fā)現,有一部分學生盡管試卷成績優(yōu)異,但在日常行為中較為畏縮;有的學生課內成績較為突出但對延展的知識了解不多。于是,該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談話,委婉表達了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并著重強調了對學生的期望以及會根據未來的表現持續(xù)關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該教師班上的學生有了顯著的變化,綜合能力有所提升。
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應只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知識,更應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與精神建設。通過教師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改變教學方式,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用綜合性的指標完成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