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靈艷,史加亮,趙文超,齊洪鑫,王汝明,楊秀鳳,賈德新
(德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德州 253015)
山東省德州市是我國黃河流域棉區(qū)的重要產棉區(qū),植棉歷史悠久,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適宜,農民種棉積極性高,植棉經驗豐富[1]。傳統上以種植春棉為主,并且通過覆蓋地膜來提溫、保墑、增產[2]。棉花是德州市主要的覆膜栽培大田作物。當地棉田多年連續(xù)大量使用地膜,且地膜很難降解、不易回收,造成土壤中大量的地膜殘留和嚴重的“白色污染”,不利于土壤的可持續(xù)利用[3-4]。采用棉花無膜種植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近幾年國內已有無膜棉的研究報道[5-7],但對魯西北地區(qū)的相關研究還未見報道。在分析前人研究結果并結合田間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德州地區(qū)棉花無膜種植的綠色栽培技術,為本市春季棉花露地栽培和地膜污染防控提供實踐依據。
在棉花播前及時整地造墑, 做到施足底肥、墑情充足、地面平整、土壤細碎、表土疏松、上虛下實。
選擇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高產、優(yōu)質、抗逆性強、適于本地輕簡化種植管理的棉花品種,如魯棉研28 號、魯棉研37 號[8]、德棉16 號[9]、魯棉338、德棉10 號[10]等。 在無膜覆蓋的情況下,幼苗更易遭受低溫冷害的影響誘發(fā)苗期病害,所以對種子的質量要求更高,一定要使用成熟、飽滿、發(fā)芽率高、發(fā)芽勢強的優(yōu)質脫絨包衣種子。
提高播種質量是保證出苗率的關鍵,也是獲得高產的基礎。 當5 cm 地溫穩(wěn)定在15 ℃以上時播種,當地一般在5 月5 日左右,天氣預報連續(xù)1 周的天氣均晴好時裸地直播。播種時間不應晚于5 月10 日,否則會增加霜后花比例。
無膜棉由于沒有地膜的增溫保墑作用,所以播種不宜過淺, 覆土比地膜棉厚一些, 以3.5 cm 為宜。 注意機器開溝不能過深,保證覆土后高度至少與地面持平,不能留下播種溝,以免下雨時溝內積水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棉花出苗。 一播兩行播種時,保證2 行的播種深度相同。 播種量要比地膜棉稍多,以保證足夠的出苗量。
用棉花播種機械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噴施除草劑。 播完后,立即在沒打除草劑的播種行間噴施除草劑,如二甲戊靈,噴施時要做到藥量準、噴灑勻、不重(漏)噴;或者播種后,用無人機一次性噴灑除草劑。 出苗后一般不再噴施除草劑。
每個品種在覆膜條件下有其特定的適宜種植密度,無膜種植時的密度也要因品種而異,一般以中低密度為主, 以4.50 萬~6.75 萬株·hm-2為宜,76 cm 等行距種植。 如果密度過高,一方面會增加棉株下部爛鈴的數量, 并影響正常棉鈴的品質;另一方面會增加棉花人工整枝和打頂的工作量。
棉花出苗后,立即查漏補缺,在缺苗斷壟處盡快移苗,在出苗密集處及時進行間苗。 待棉花長到2~3 片真葉時根據設計密度定苗。
在苗期進行1 次中耕,深度為3~5 cm,可以起到提墑、除草、防病的作用;在蕾期進行2 次中耕、1 次培土,以起到除草、防倒伏作用。 中耕的具體次數可以根據土壤墑情和雜草的生長情況而定,若遇較強降雨,要及時中耕。
若蕾期土壤墑情尚可,無持續(xù)干旱,則不宜進行化學調控(化控),也不建議澆水;在其他時期,應根據棉花生長發(fā)育狀況、種植密度和天氣情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合理進行化控。無膜棉前期發(fā)育慢、起身晚,化控次數和藥劑用量切勿照搬地膜棉,以免化控過度造成植株過矮、果枝數不足,導致單株結鈴數減少,進而造成產量降低。
無膜棉比覆膜棉的播期晚,開花期比覆膜棉推遲大約1 周,所以其施花鈴肥的時間也須推遲至棉田見花后。
其他時期的肥水管理、 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棉花收獲同當地覆膜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