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川,孟文科
西安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積極使用報刊媒介的傳播優(yōu)勢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中國共產黨逐步構建起全國范圍的報刊宣傳網絡,并將《人民日報》確定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為黨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事業(yè)提供了重要力量。近十年來,學界對新中國初期《人民日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歷程開展了初步探研,本文擬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分析,為進一步的研析工作提供文獻依據。
第一,認為新中國初期《人民日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zhí)政地位,開展建設工作的時代需要。劉霞認為,中國共產黨新生政權的鞏固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國內國民黨反動派與封建殘余勢力在做茍延殘喘的掙扎和安排,謀求擾亂還不穩(wěn)定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直采取經濟制裁、政治孤立、軍事包圍等手段試圖顛覆各國共產黨政權。因此,新中國初期黨所面臨的復雜局勢及艱巨任務迫使全黨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1]。劉長軍認為,由于中國共產黨長期活動在農村,新中國建立初期民眾對黨的歷史、綱領以及指導思想還缺少認識[2]。中國共產黨使用大眾媒介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有利于提高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進而從根本上認同新政權[3]。譚彩玲認為,新中國初期在全國宣傳歷史唯物主義可以提升黨員干部的思想和理論水平,幫助黨員干部掌握開展群眾工作的規(guī)律,更好地團結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這對于凝聚力量建設新社會是十分必要的[4]。
第二,新中國初期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混亂迫切需要中國共產黨使用媒介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劉長軍對此詳細論述到:從中國共產黨自身來看,黨在接管城市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大量黨員,在1948-1950年間黨員數量擴大了近1倍,這些新增補的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程度并不太高,因而較短時間內已有部分基層黨員受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做出腐化墮落的行為。從全社會來看,封建思想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影響根深蒂固,集中體現在婚姻和迷信問題上。同時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也給老解放區(qū)的農民帶來了思想上的波動[3]。知識分子階層則普遍接受資本主義教育,長期受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對馬列主義多持旁觀的態(tài)度。當時國際上激烈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也加劇了新中國思想與輿論的混亂和沖突。劉霞認為,新中國初期知識分子的多元思想不能有效地適應經濟恢復工作的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肅清非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這一時期黨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的根本任務,其中引導知識分子在《人民日報》上開展自我批評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1]。譚彩玲把部分群體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消極態(tài)度大致分三種情況:一是長期“耳濡目染”地經受反動思想的教育,并不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二是因馬列主義與自身階級利益相對立而極端抵觸先進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還有一部分人處于兩者之間的游離狀態(tài),隨情勢變化而左右搖擺[4]。
第一,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確立是使用黨報的媒介優(yōu)勢有效傳播馬克思主義信息的根本和首要前提。劉霞認為,在國共內戰(zhàn)時期,國民黨不僅在軍事、政治上圍剿共產黨,而且在文化思想領域制定一系列查禁政策阻撓共產黨運用報刊傳播馬克思主義,致使馬克思主義在全國廣大地區(qū)尤其是國統(tǒng)區(qū)沒有得到合法有效的普及。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確立為其執(zhí)政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可靠保證[1]。劉長軍認為,人民民主政權建立時,廣大民眾把愛國情懷與對和平的持久渴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3]。取得執(zhí)政地位后,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領導規(guī)范宣傳工作制度、發(fā)揮文藝作品的教育滲透功能等措施控制了宣傳領域的主導權,為傳播官方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先決條件。成美玲特別指出,在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前,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還沒有完全確立法理依據[5]。
第二,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出版為新中國初期黨報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提供了豐富的文本。成美玲具體談到,人民出版社的成立為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提供了組織保障,12種“干部必讀”滿足了黨員干部和不同層次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需求。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大量翻譯與發(fā)行對馬克思主義的普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5]。劉霞指出,《毛澤東選集》的出版為《人民日報》充分發(fā)揮報刊媒介的作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學習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的文獻支撐[1]。
第三,《人民日報》的建設改進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發(fā)揮“同頻共振”效應。作為主流權威媒體,黨報本身的質量與傳播指導思想的效度呈直接正相關。學者劉長軍詳細回顧了《人民日報》的發(fā)展歷程,指出在1948年創(chuàng)刊的《人民日報》雖然在隸屬關系上屬于華北局,但在黨報的功能發(fā)揮上己經初步確立了中共中央機關報的地位[3]。到1949年8月,《人民日報》正式改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負責引領全黨和全國輿論。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匯集了一大批信仰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工作者以《人民日報》為陣地撰寫理論文章。徐建飛指出,中共中央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報紙的理論教化作用,頒布《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等文件,指導了《人民日報》的工作開展,使其發(fā)行量逐年增加,由1949年年底的90550份提高到1952年的48萬份,輿論影響力進一步增強[6]。
第一,堅持理論宣傳與實際運用相結合。劉長軍指出,過渡時期《人民日報》刊發(fā)了大量理論聯系實際的文章,既宣傳理論又報道在理論指導下開展的實踐活動,幫助民眾分析身邊發(fā)生的具體事件并找出背后蘊藏的深層次原因和規(guī)律性的內容,形成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正向反饋機制[7]?!度嗣袢請蟆吩趯γ珴蓶|思想的宣傳中,注重引導民眾認識到理論對于實際工作的重大指導意義,一方面積極刊登承載毛澤東思想精髓的原始文獻;另一方面安排知識豐富的專家學者撰寫文章解讀闡述毛澤東思想在社會建設語境下的新指導意涵[8]。劉潔指出,新中國初期《人民日報》緊緊圍繞新舊政權的更迭和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從干部群眾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開展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大大彰顯了理論自信[9]。魏茗認為,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事業(yè)注重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貼合人民的生活實際。新政權初期《人民日報》社論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進行理論普及,且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樸實的文風,深入淺出地闡發(fā)馬克思主義,增強了理論對民眾的感染力[10]。
第二,新中國初期《人民日報》采取多種形式體裁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劉長軍指出,《人民日報》堅持以社論為主導,輔之以其他多樣形式如通訊、副刊、標語、與其他媒介互動等,發(fā)揮組合宣傳優(yōu)勢推進毛澤東思想融入實際工作[8]。劉霞強調《人民日報》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導讀文章為重要傳播載體,使深邃的思想更加通俗易懂地被不同階層的人理解掌握[1]。劉潔還指出,單純的理論灌輸容易使受眾產生枯燥感,《人民日報》通過以紀念活動為重要契機發(fā)表系列紀念文章、推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出版信息等方法,主動營造宣傳熱點,激發(fā)干部和群眾學習理論的興趣和熱情[9]。魏茗在文章中指出,《人民日報》社論是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平臺,也是人民大眾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權威途徑。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日報》社論通過宣傳解讀黨的政策積極推動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理論、經濟理論和文化的大眾化,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進程[10]。李明在其專著中作出提綱挈領的總結,《人民日報》社論在國內外重大事件和重大問題上代表中共中央發(fā)言,統(tǒng)一思想、引導輿論,是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反映,與新聞報道相比,社論是《人民日報》最直接、最集中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手段[11]。
第三,新中國初期《人民日報》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采取正面宣傳與負面批判相結合的方式,使民眾確立了積極統(tǒng)一的價值觀。劉霞講述到,新中國初期《人民日報》成為討論非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陣地,馬克思主義工作者隊伍發(fā)表了大量的批判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文章,有時覆蓋報紙的整個版面[1]。劉潔特別提出,國民黨統(tǒng)治大陸時曾推行“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思想論調來塑造合法性,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使用報刊媒介大力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化理論成果替代國民黨的所謂“一個主義”,以期全面清除專制思想殘余[9]。
第一,對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具有片面性。新中國成立后的后頭三年《人民日報》作為主要陣地積極參與了對各界知識分子和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這些活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劉長軍指出,批判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思想和政治問題的界限,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使得之后對文學藝術的討論失去了獨立的地位,給本該處于轉型發(fā)展階段的文藝事業(yè)尤其是電影事業(yè)以沉重打擊[3]。成美玲認為,在對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中,《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把政治斗爭和學術研究等同起來,傷害了很多知識分子的感情,使他們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同時也損害了新聞媒體自身的形象[5]。王曉梅和錢江從具體事例出發(fā),重點考察了《人民日報》在批判《武訓傳》運動中承擔的角色。王曉梅研究指出,《人民日報》在整個批判事件中不僅發(fā)揮基礎的宣傳作用,而且充當“思想管理者”為建立新的意識形態(tài)服務,幾乎由毛澤東重寫的《人民日報》社論吹響了全面批判《武訓傳》的“集結號”,批判《武訓傳》運動也開創(chuàng)了“由《人民日報》發(fā)動、引導,并以它為‘場所’進行‘表達、檢驗、相識’”的批判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模式[12]。錢江結合新發(fā)現的史料披露,《人民日報》社論發(fā)表后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報刊上的自我檢討和揭露《武訓傳》的“真面目”是在重壓下的無奈選擇,《人民日報》編輯部也是在猝不及防的狀態(tài)下被卷入《武訓傳》批判漩渦的[13]。
第二,《人民日報》的辦報模式沒有與時俱進。劉霞指出,在社會轉型時期《人民日報》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工作依舊沿用戰(zhàn)爭年代的宣傳模式,并沒有隨著共產黨生存環(huán)境和具體任務的變化而調整適應,仍以資本批判與政治宣傳為主旨,更加強化了新聞輿論的一律性[1]。劉長軍表示,由于缺乏在城市辦報的經驗以及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二元對立的模式下,《人民日報》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過分強調“黨性”,忽視新聞事業(yè)的社會屬性[3]。袁晞從批判《武訓傳》運動的角度總結出《人民日報》從三個方面違背了新聞規(guī)律:領導意志左右輿論,以政治壓力強行造成“輿論一律”;討論批判不尊重事實;調查研究按圖索驥[14]。這之后黨報的理論傳播范式雖曾有過短暫的嘗試性變革,但一系列社會運動使得宣傳理念越來越“左”傾。直到改革開放后,黨報媒介才吸取經驗教訓,開始系統(tǒng)性地調整工作模式,由單一的理論宣傳灌輸向溝通、共享轉變。
第三,《人民日報》在學習蘇聯經驗過程中存在教條主義傾向。新中國初期《人民日報》非常注重學習蘇聯的新聞工作經驗,尤其是模仿《真理報》的運行模式。但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與中國實際脫節(jié)的教條主義做法,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劉霞、成美玲、劉長軍對此的看法大同小異,認為這種教條主義傾向具體體現為:一是宣傳蘇聯的消息過多;二是偏見性地報道國際局勢;三是認為《真理報》沒有錯誤,生搬硬套蘇聯報刊的版式,每天在頭版頭條放一篇質量得不到保證的社論。
劉潔提出,新形勢下黨的主流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堅守底線意識,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牢固占領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陣地,勇于并善于批判錯誤思潮,更好地引領全國人民的思想健康發(fā)展[9]。王肖風強調,要在準確定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性作用,牢固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學習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15]。劉長軍指出媒體的行政級別越高,人民對其的可信度評價也就越高,因此要繼續(xù)發(fā)揮黨報的權威作用,掌握宣傳思想領域的主動權。同時提出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使全體人民堅定“四個自信”,這是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8]。譚彩玲指出,西方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沖擊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加強唯物史觀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動權的重要手段[4]。
劉霞提出,黨報的理論宣傳工作只有以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才能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最終使人民群眾理解、接受、認同并運用馬克思主義[1]。劉長軍指出,新時代《人民日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適應社會階層關系復雜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回應不同群體的利益關切,更多更好地建立與群眾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渠道[8]。成美玲指出,理論宣傳要與人民的心理相接近,引起受眾的共鳴,引導其自覺學習理論。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將抽象理論細化、柔化和實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把科學真理講近、講實、講活[5]。魏茗強調,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民日報》社論要與時俱進,學會使用符合大眾口味的網絡語言宣傳馬克思主義[10]。
劉潔指出,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紙媒要與網絡新媒體、大數據有機融合,現代呈現,生動表達,黨政干部要發(fā)揮好新媒體在宣傳理論方面的強大優(yōu)勢[9]。但必須要注意抓好黨在網絡媒體方面的控制權建設,加強對政府網站的管理運維。譚彩玲表示,除繼續(xù)重視傳統(tǒng)報刊外,還要千方百計占領互聯網宣傳陣地,運用多種社交軟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地加強對唯物史觀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只有根據時代變化適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不斷拓寬宣傳教育渠道,豐富宣傳教育方法,才會大放時代光彩[4]。劉長軍指出,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堅持通俗化、普及化與信息化的有機結合,積極構建適合信息化技術背景的話語體系[8]。王肖風認為,當前不能只注重理論上的學習,還要強調在實踐中學習新思想。通過組織參觀革命景點、開展黨建團建主題活動等方式將理論轉化為具體行動,使人們更加深入地掌握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