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靜
在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并明確提出要著力提高“中國話語說服力”(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當前,由于話語能力與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相匹配,我們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導致真實的中國被言說、被遮蔽、被扭曲。因此,中國如何將自身實力轉化為話語權力,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扭轉被動“挨罵”的局面,推動中國話語與中國復興命運與共,已經(jīng)成為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時代課題。
所謂中國話語,是指以當代中國為話語主體的、圍繞中國實踐和中國問題展開的言說和敘事。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绿岢隽恕霸捳Z即權力”的命題。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是通過話語獲得的,不存在脫離話語的任何事物,人與世界的關系呈現(xiàn)為話語關系。話語,意味著某一社會團體根據(jù)一定的成規(guī)傳播意義于社會當中,并以此確立自身的社會地位,以及被其他社會團體認知的過程。(2)王治河:《??隆罚辖逃霭嫔?,1999年,第159頁。在權力意義上,話語主體擁有了對話語資源的調動權和支配權,也就擁有了將意義傳播于客觀世界的權力。而所謂中國話語說服力,實質上就涉及話語權力的問題,其不僅是指當代中國能夠調動和支配話語資源的程度的大小,也是指我們的發(fā)言在國際舞臺上賦予客觀世界意義的效能的強弱。
在實踐中,意識形態(tài)與話語是一對緊密聯(lián)系、相生相伴的概念。意識形態(tài)往往以話語作為載體,通過建構能夠反映觀念體系的話語體系,謀求影響和滲透其他文化形式;而話語之所以產(chǎn)生權力,受到其背后所包含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視域下,意識形態(tài)的精神實質是集團性的階級意識,國家意識形態(tài)在本質上是上升為統(tǒng)治思想的階級意識,它與權力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往往隨著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確立上升為“制度化的思想體系”,成為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價值系統(tǒng)。那么,一定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是怎樣形成的?正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們是怎樣把這些幻想‘塞進自己的頭腦’的?”(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61頁。問題。問題的難處在于,“這些幻想”不僅被人們視為天然正當而獲得了思想支配權,而且它們似乎成為統(tǒng)治著人們的現(xiàn)實力量。立足于對社會結構所做的科學解剖,馬克思從根本上回答了這一德國理論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他通過揭露觀念與現(xiàn)存物質條件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指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xiàn),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xiàn),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tǒng)治的思想?!?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178頁。也就是說,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觀念,是同生產(chǎn)方式的一定階段所產(chǎn)生的各種關系纏繞在一起的,它作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在精神領域獲得支配權的表現(xiàn),使“那些沒有精神生產(chǎn)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178頁。加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統(tǒng)治階級不僅擁有精神生產(chǎn)的支配權,而且在其內部還分化出了從事思想生產(chǎn)的意識形態(tài)家,使得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思想必然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并起著生產(chǎn)、支配和控制整個社會思想的作用。概言之,觀念是現(xiàn)存物質關系的反映,在一定歷史階段得到承認的物質利益不僅能變?yōu)楝F(xiàn)實,也必然在觀念領域形成不可抗拒的思想力量。由此而論,從一開始就受到“物質”糾纏的話語,其所能產(chǎn)生“權力”的大小,歸根結底在于其背后的物質關系,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等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
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仍然具有主導性,資產(chǎn)階級由于掌握了物質生產(chǎn)資料的支配權,也對社會精神生產(chǎn)擁有了相應的支配權,由此形成了難以駁倒的、捍衛(wèi)自身利益的思想統(tǒng)治;無產(chǎn)階級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中所處的被支配的地位,決定了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無產(chǎn)階級不可能形成占優(yōu)勢地位的經(jīng)濟力量。這進一步?jīng)Q定了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掌控國際輿論的主導權,西方話語依然占據(jù)核心話語地位,西方文明仍然主導著世界思維,西方的價值和邏輯仍然是詮釋議題和評判是非的主要標準。因此,社會主義中國必須正視國際話語格局依然不平等、不平衡、不公平的事實。當然,這一狀況并非不可改變的“鐵律”,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來看,馬克思主義話語之所以在誕生以后迅速成為無產(chǎn)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因為它科學揭示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站在了批判和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高度,進而擁有了強大的理論說服力和現(xiàn)實感召力。這對當代中國的啟示在于,要在話語霸權格局下生成中國話語說服力,不僅需要以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基礎,還需要依靠話語背后的思想理論的科學性、徹底性,以及提升承載了特定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話語體系在全球治理秩序建構中的發(fā)言權重,從而實現(xiàn)對中國話語的塑造和對西方話語的祛魅。
一般而言,擁有影響人們思想、引導輿論走向的能力是話語說服力的具體表現(xiàn),而這一能力的大小不僅與物質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緊密相連,也與話語承載的理論是否科學、是否徹底息息相關。與此同時,內蘊于理論之中的價值基礎,以及使理論外化和顯現(xiàn)的話語方式,都是中國話語具備說服力的必備要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勵精圖治、革故鼎新、內外兼修,使國家發(fā)展治理呈現(xiàn)良好態(tài)勢,中國的綜合實力持續(xù)提升,成為世界任何國家都無法忽視的強大存在。以此為背景,大國外交、周邊外交、主場外交頻頻發(fā)力,“和平崛起”“新型大國關系”等中國話語也因此越來越受到關注??傮w來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是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前提條件,這也進一步奠定了中國話語說服力的堅實基礎。
現(xiàn)實影響力以物質硬實力為基礎。國際舞臺上,話語權的大小最終取決于物質硬實力,占主導地位的話語不過是占主導地位的物質關系的表現(xiàn)?!罢l在說”,是擁有話語說服力的前提,只有物質力量足夠強大、在世界舞臺的位置足夠顯要,才能被世界關注到“說什么”和“怎么說”。因此,盡管現(xiàn)實中的中國還沒能取得與實踐成就相匹配的話語說服力,但要提高發(fā)言權重必定是以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硬實力作為支撐。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擁有占主導的話語地位,就是因為他們在世界經(jīng)濟、政治領域率先取得了優(yōu)勢地位;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被認為是“專政”“極權”;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過40多年的接續(xù)奮斗,讓7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被認為與“人權”無關,等等,都是被西方壟斷了國際事務的定義權、解釋權的表現(xiàn)。所謂“實力是維護正義的基礎”“強權就是真理”,反映的正是這一道理。簡言之,中國話語要在國際上有所作為,強盛的物質硬實力就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
現(xiàn)實影響力以文化軟實力為后盾。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著一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著一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習近平指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fā)展進程,既是經(jīng)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6)《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98頁。今天,中國歷經(jīng)70多年的砥礪奮進,已經(jīng)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兩大奇跡”,從根本上改變了近代以來貧窮落后的國家形象。在這一進程中,我們相繼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但由于文化軟實力還有待提升,致使“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進入新時代以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增多,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已經(jīng)成為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正因為如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性,高度重視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和文化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為提升中國話語的說服效能提供了無形力量。
現(xiàn)實影響力以徹底的理論為支撐。當今世界,西方仍然主導著國際議題的設置和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這是國際話語競爭的結果,而闡述話語的學理基礎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論上看,只要是人類關心的每一個共同性問題都可以被設置為國際議題,進行討論并尋求有共識的解決方案。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很多,如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全球治理、減少貧困、全球氣候變暖、環(huán)境保護、互聯(lián)網(wǎng)安全與信息自由、貿易自由化、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與一體化等等,對于這些國際議題的解決方案,中國倡導的“和平發(fā)展”“互利共贏”等合作性解決方案,理應比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在全球推廣“普世價值”、奉行“美國領導世界”要更能夠在國際社會引起共鳴、獲得認可。但實際上,從近代以來,西方世界就一直主導著國際議題的制定權、支配著國際秩序的建構,與之相反,中國卻一直處于話語劣勢地位,始終難以擺脫西方話語的宰制與霸凌。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話語在國際上處于弱勢地位,是因為缺乏扎實的學理基礎和有力的學術論證。新時代以來,我國提出的“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注的概念表述,都是因其有著背后的扎實學術研究和嚴密邏輯論證做支撐。
價值觀的感召力是話語擁有說服力的核心元素。作為中國話語的靈魂和旗幟,馬克思主義正是憑借對勞苦大眾的價值關懷和追求人類解放的崇高價值理想,“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8頁。。由此可見,內蘊于話語中的價值關懷、價值理想,是話語更好發(fā)揮導向性、引領性和凝聚性作用的內在原因。
價值指向性通過價值關懷和價值理想表現(xiàn)。當前,國際社會不僅關注中國發(fā)展取得的成就,也有了解迅速崛起的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的需求。然而,西方國家的一些政客和反華分子出于意識形態(tài)偏見,以自身“國強必霸”的邏輯和“反共”立場來肆意裁剪和抹黑中國,抓住一切機會向中國施壓,使中國發(fā)展面臨嚴峻的外部挑戰(zhàn)和巨大的輿論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讓國際社會認識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以自身對人類共同性問題的價值關懷和致力于實現(xiàn)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同發(fā)展的價值理想,顯現(xiàn)出中國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抓住各種學術、人文、體育賽事等國際交流活動的機會,表明中國永不稱霸,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的決心,表明中國尊重各國平等發(fā)展權利的主張,尤其要通過“一帶一路”等實際行動,證明中國決不通過暴力殖民、奴役和掠奪他國,不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來發(fā)展自己。唯有讓世界人民看到一個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和擴大開放的中國,一個致力于共同富裕、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中國,一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做出努力的中國,才能在占據(jù)道義制高點的同時拓寬中國話語有所作為的空間。
價值指向性經(jīng)由“可對話”的方式傳達。某種話語要擁有強大的說服力,內蘊于其中的價值關懷、價值理想固然重要,但如果解決不好“如何對話”的問題,中國話語仍然面臨“自說自話”的窘境。2015年,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8)《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頁。這一重要論斷,其實就為“如何對話”指明了方向?!昂推健l(fā)展、公平、正義”等話語,都是國際社會熟知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要構建對話的可能性,就要善于借用類似的國際通用概念范疇,賦予其新內涵、做出新闡釋,使國際社會拋開固有偏見、愿意傾聽中國聲音,促進中國話語“有理說得出、說了傳得開”。在這方面,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提供了有益經(jīng)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實質是一種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理念,它的價值意蘊體現(xiàn)為對當前資本主義全球治理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上的超越”(9)劉同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超越》,《光明日報》2017年9月23日。,它拋棄了自私的國家利益觀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傳達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fā)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這一價值追求,從而在國際社會贏得共鳴、引起反響。以此觀之,要讓中國話語及其內蘊的價值走出國門為國際社會所認同、接納并產(chǎn)生影響,對話的可能性就成為必然要求。
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chǎn)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10)③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1、161、161頁。在他們看來,話語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③,是一種“現(xiàn)實的意識”④。中國話語的說服力要以理論徹底性為前提、以價值指向性為內核,也要通過原創(chuàng)性的話語作為外化的載體,實現(xiàn)思想掌握群眾的目的。
有說服力的話語是立足當代中國實踐的原創(chuàng)性話語。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應當從當代中國歷史性實踐出發(fā),扎根中華大地,反映中國實踐,否則,由植入的話語來描繪中國,描繪得越多,中國圖景的濾鏡就越厚,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也就越深。中國步入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潮流貫穿始終,特別是自20世紀后,中國的學術研究開始了從“遵循傳統(tǒng)”向“崇拜西學”轉變,對西方文獻的譯介日益增多,對西方學術研究范式的應用也迅速發(fā)展,以致達到似乎不運用西方基本觀點、分析框架、論證方式等根本話語方式闡釋中國問題,就不能稱之為“學術”“科學”的地步。在這樣的背景下,真實的中國是被遮蔽、扭曲的。加之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把“通過學術話語權消解思想話語權”作為了重要方法,使得“我們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由于西方蓄意制造意識形態(tài)和學術的割裂并把馬克思主義歸入意識形態(tài)而導致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權的架空?!?11)侯惠勤:《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初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 年第12期。因此,擺脫西方話語,離開西方學術范式的路徑依賴,用中國話語解釋當代中國,成為當前的迫切之需。
有說服力的話語是具備時代適切性的原創(chuàng)性話語。中國話語要具備說服力,不僅需要立足中國實踐、扎根中國大地,還需要從把握現(xiàn)實問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方面著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都重視與社會實踐的發(fā)展相結合,創(chuàng)造發(fā)展新的話語,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提出新的概念范疇。美好生活、新常態(tài)、五大發(fā)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全人類共同價值等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都體現(xiàn)了我們根據(jù)時代發(fā)展進行的話語創(chuàng)造。事實證明,只有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發(fā)展和鮮活的時代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和豐富主流話語體系,提煉和概括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新認識,才能在不斷煥發(fā)馬克思主義真理活力的基礎上提升話語的說服力。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9頁。對于話語體系的建設,應當同樣如此。
有說服力的話語是圍繞重大問題展開的原創(chuàng)性話語。作為與日常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上層建筑范疇,話語說服力與其能否準確提出并科學解答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緊密相關。正如馬克思主義具備穿越時空的蓬勃生命力,是與之對時代問題的把握和回應,即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把握和無產(chǎn)階級解放訴求的回應密不可分。今天,打造中國特色的原創(chuàng)性話語,也應注重從當代中國的實踐出發(fā),密切關注時代變遷,緊緊抓住中國問題,將問題的展開與話語的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尤其是面對一些既關涉當代中國又與世界難題具有共性的問題,例如,面對“疫情怎么辦”“后疫情時代經(jīng)濟怎么辦”等拷問,以及應對問題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等方面的優(yōu)勢,都需要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做出令人信服的闡釋。問題是理論的起點和話語建構的核心,只有提出真問題、解答真問題,才能使之具備爭取人心、凝聚共識的說服力,并進一步轉化為現(xiàn)實的物質力量。
中國話語說服力有其內在的生成邏輯。在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繁榮發(fā)達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話語說服力生成的前提,在國際話語場中,即使再系統(tǒng)的概念范疇表述,都要以學術理論和思想為依托。有說服力的理論推廣者和不斷完善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是話語說服力生成的紐帶,中國話語走向世界,傳播者和傳播媒介不可或缺。對人類命運的價值關懷是話語說服力生成的價值基礎,話語言說要贏得人心,離不開價值的引領。話語體系的精心構筑和相關議題的主導和創(chuàng)設是話語說服力生成的橋梁,思想理論和價值內核的有效傳達,需要經(jīng)由話語體系的承載和外化。上述要素緊密相連、互為支撐,共同推動著中國話語潛在的“說服能力”轉化為實際的“話語權力”。
習近平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fā)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6頁。這就需要建設繁榮發(fā)達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培養(yǎng)有說服力的理論推廣者以及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
其一,以繁榮發(fā)達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為前提。習近平指出:“支撐話語體系的基礎是哲學社會科學體系?!?14)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頁。當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掌握的話語優(yōu)勢,不僅是因為西方大國擁有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基礎,而且與其在精神生產(chǎn)領域的優(yōu)勢即繁榮發(fā)達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密不可分,譬如“美國‘話語霸權’不是產(chǎn)生于其‘霸權話語’,而是來自于當代美國著名社會科學學者提出的‘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民主和平論’、‘霸權穩(wěn)定論’、‘軟權力’和‘巧實力’等理論給予美國‘霸權話語’合乎邏輯性與說服力的論證。”(15)陳以定:《當代中國外交中意識形態(tài)建設與國際話語權建構——基于中國外交話語分析視角》,《學術界》2012年第7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對內致力于實現(xiàn)美好生活、對外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和治理能力進一步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進一步彰顯,積極承擔國際義務和責任的作為進一步體現(xiàn),這些都理應成為中國話語提高國際說服力的有利條件,但西方國家仍然在道德上指責我們沒有“自由”“人權”“民主”,正是由于我們還缺乏強大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支撐發(fā)言和敘事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斷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積極圍繞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以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等方面,“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1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
其二,以有說服力的理論推廣者為紐帶。理論推廣者在中國話語走向世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般而言,理論推廣者應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能夠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這是辨明形形色色的各種錯誤思潮、應對各種錯誤思想觀點的先決條件。只有在扎實的理論功底基礎上,才能避免產(chǎn)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背離,也才能夠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越辯越明。特殊地說,理論推廣者應該具備一定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運用能力,能夠在推動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中做出貢獻,能夠在應對和解答各種時代問題中彰顯理論的魅力。理論推廣者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宣傳和傳播能力,能夠對國際輿論態(tài)勢以及被說服對象的需求和疑問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善于通過解疑釋惑傳導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在現(xiàn)實中,學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從業(yè)者、華人華僑、對華友好的國際友人等都可以在國際話語場中為中國理論代言,其中,海外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和媒體建構了海外民眾的中國印象,然而,他們對中國的描繪和真實的中國還存在差異,如何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需要久久為功。
其三,以不斷完善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為媒介。中國話語要更好走向世界,必然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一步優(yōu)化戰(zhàn)略布局。為此,需要順應傳播領域發(fā)生的變革,主動適應傳播發(fā)展新趨勢、新環(huán)境,積極利用新興媒體平臺,加快建設國際一流媒體,不僅著力于打造國際傳播媒體群、整合國際傳播資源力量,而且注重推進媒體本土化發(fā)展、發(fā)展合作傳播和注重發(fā)揮地方優(yōu)勢,爭取在國際輿論場發(fā)出中國聲音。當然,一流媒體和新興媒體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懂得借力國外媒體平臺,仍然難以擺脫“自說自話”的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寄語外國記者,歡迎他們到中國多走走、多看看,多關注中國共產(chǎn)黨的變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報道中國。2014年,習近平在荷蘭的《新鹿特丹商業(yè)報》發(fā)表署名文章后,又相繼在法國《費加羅報》、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俄羅斯《俄羅斯報》、意大利《晚郵報》、塔吉克斯坦《人民報》等外國媒體上多次發(fā)表署名文章,并注重在國外記者的專訪和重大國際會議上發(fā)聲,使之成為我國傳播體系的有效延伸。
習近平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1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頁。這是馬克思主義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影響力的重要原因。在當代的國際話語場中,有必要從確立人類命運的價值關懷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價值追求方面著力,從而奠定話語說服力的價值基礎。
首先,以人類命運的價值關懷為內核。一國的話語說服力主要源于文化的吸引力、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感召力、設置國際議題的能力和制定國際規(guī)則表現(xiàn)出來的權重等等。當前,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優(yōu)勢與發(fā)展優(yōu)勢不相匹配,誠然與我國綜合國力在世界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密不可分,但也與我們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取向相關聯(lián)。當今世界,全球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氣候問題、核安全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等,與各個國家的切實利益日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離不開國家之間的合作與共同努力,也是各國人民共同關心關注的問題。面對這樣一些世界共性問題,中國超越西方“普世價值”的虛假性,著眼于人類利益和人類命運的價值關懷,致力于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表達了“共贏共享”的價值訴求,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貢獻了中國方案,成為中國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贏得世界人民好感的重要舉措??傊诜从持袊鴥r值、中國理念的基礎上,站在提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高度,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切關懷,積極謀求世界各國和平發(fā)展、共同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中國話語贏得世界各國認同的必然選擇。
其次,以建構全人類共同價值為追求。從世界范圍看,建構全球秩序有多種主張,最重要的是兩種,一種是美國主張的“霸權穩(wěn)定論”,這種主張的潛臺詞是冷戰(zhàn)以來,美國霸權治下的國際關系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jīng)濟力量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力量格局和平衡狀態(tài),從而導致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和動蕩。另一種是中國主張的全球治理觀點,即認為力量對比變化是全球化以來的長期持續(xù)過程,無法逆轉,需要關注的是現(xiàn)有國際治理的公正、合理,并不斷進行完善,以更好應對全球性危機和挑戰(zhàn)。這兩種主張,集中反映了中國和美國分別持有的兩種不同的價值觀?!鞍詸喾€(wěn)定論”表現(xiàn)的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追求和狹隘自私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是為特定階級和少數(shù)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利益服務的,不可能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價值愿景,也正因為如此,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話語說服力呈現(xiàn)出相對弱化的趨勢。與此不同,中國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反映的是不同個體、民族和國家的價值共性,這種對人類價值共性的追求順應了當今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是在精神文化層面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我們應該以此為導向,尋求全人類最大價值公約數(shù),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注入正能量,進而為中國話語說服力的生成奠定價值基礎。
新時代以來,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重要貢獻者和推動者,包括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內的整個世界都受益于中國發(fā)展,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很多方面仍然處于“失語”狀態(tài),這是我們在世界上有理說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改變這一局面需要精心打造對外話語體系,使之成為在世界上構建意義、傳播觀念、謀求認同的橋梁。
其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話語內容。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8頁。這指的主要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保持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充分吸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力求馬克思主義在與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基礎上,成為我國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深厚底蘊和內容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廣泛、底蘊深厚,涵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面,理論體系嚴密,不僅擁有源于實踐、切合實踐和指導實踐的實踐引領力,而且具備把握時代課題和解答時代問題的現(xiàn)實解釋力。這一話語傳達的是中國在破解世界性難題中提出的方案,是中國在解決人類共同性問題中給出的建議,描繪的是清晰而真實的中國圖景,理應成為對外傳播的核心話語內容。
其二,以主導關涉中國的議題和主動創(chuàng)設國際議題為指引。中國話語說服力的生成,不僅要有理論創(chuàng)新以形成有說服力的話語內容,還要能夠主導關涉中國的議題和在國際事務中主動創(chuàng)設議題。中國能不能主導涉中話語,是在國際上是否擁有話語權的重要指標。長期以來,國際話語舞臺上的話語內容不由中國提供、國際話語標準不由中國主導、國際話語規(guī)則不由中國制定,極大限制了中國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導致國際社會對真實的中國知之甚少。鑒于此,需要中國能夠掌握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導權,創(chuàng)設議題消除誤解,塑造負責任的、敢擔當?shù)拇髧蜗蟆@?,針對疫情防控、生命健康的全球性難題,率先取得抗疫勝利的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出了“共建健康絲路”的議題;針對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提出了“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等等,都展現(xiàn)出中國追求和平、命運與共的大國情懷,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話語權在新時代的提升。隨著中國大國地位的日益凸顯,中國主導有關自身的話語議題,以及有意識地設置一些世界性議題,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科學解釋國際問題,都是生成中國話語國際說服力的重要舉措。
其三,以打造回應時代重大問題的概念范疇表述為導向。習近平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19)習近平:《在經(jīng)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頁。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用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現(xiàn)成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以及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翻版,而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需要廣大理論工作者走出書齋,深入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獨特歷史進程和中國獨特的社會現(xiàn)實當中,多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多提出與中國實踐、中國經(jīng)驗密切相關的真問題。面對正處于重大歷史轉折期的當今中國,中國話語如果不能反映重大時代問題,將難逃膚淺乏力的命運,只有在對既關涉當代中國,又與人類共性問題密切相關的課題的回應中,才能建構起強大的話語說服力?!啊袊捳Z’只有建基于 ‘中國問題’之上才是現(xiàn)實的,‘中國問題’也只有提升為話語中的‘問題’才是深刻的?!?20)陳曙光:《論中國話語的生成邏輯及演化趨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10期。扎根于中國鮮活豐富的實踐,以對問題的回應為導向,創(chuàng)造提煉新概念、形成新范疇、打造新表述,是構建起自主性、原創(chuàng)性、有分量的話語體系的決定性基礎。
總之,伴隨中國的復興,中國話語日益走向世界,但要穿越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隔閡生成國際說服力,不僅要有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還要有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有傳播媒介的支撐、有可對話的價值基礎、有對重大問題的科學解答、有原創(chuàng)性的話語體系,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2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60頁。,從而為我國的發(fā)展目標和發(fā)展戰(zhàn)略構建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