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瑩
長勺之戰(zhàn)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國之間發(fā)生的一場重要戰(zhàn)事,最后以魯國勝利、齊國失敗而告終。此促使齊桓公對后期的爭霸戰(zhàn)略作出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齊魯兩國關系的發(fā)展。魯國謀士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展現(xiàn)出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及其所運用的軍事思想對后世頗有啟迪。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fā)生內亂,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不久之后,公孫無知又被人所殺,這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相回國爭奪君位。最終公子小白搶先回國,奪得君位,公子小白即后來的春秋首霸齊桓公。在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的君位爭奪戰(zhàn)中,魯國支持公子糾,并且出兵幫助公子糾與小白爭奪國君之位,這成為后來長勺之戰(zhàn)發(fā)生的重要原因。齊桓公即位后,自恃實力強大,以魯國支持公子糾為由,不顧謀臣勸阻,執(zhí)意出兵魯國。
齊桓公將魯國作為爭霸的首要目標,雖有報復魯國支持公子糾與己爭奪君位的因素,但根本原因還是意圖擴大齊國的勢力范圍,為以后的爭霸事業(yè)奠定基礎。公元前684年,齊軍出兵魯國,兩軍戰(zhàn)于長勺,因此這次交戰(zhàn)被稱為“長勺之戰(zhàn)”。在長勺之戰(zhàn)中,魯莊公采用了曹劌的一系列軍事策略,最終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肮珨↓R師于長勺。”〔1〕《春秋》對長勺之戰(zhàn)的記載僅7 個字。《左傳·莊公十年》則詳細記錄了魯莊公與曹劌之間關于長勺之戰(zhàn)的論析,對長勺之戰(zhàn)的作戰(zhàn)經過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寫,成為后來研究長勺之戰(zhàn)的重要資料。
《辭?!贰伴L勺”詞條云:“古地名。春秋魯?shù)?。因商遺民長勺氏居此得名?!洞呵铩でf公十年》:‘公敗齊師于長勺’,即此?!薄?〕長勺的地望,位于今山東萊蕪一帶。乾隆《泰安府志》載:“杓山,縣東北六十里,狀如杓?!薄?〕民國《續(xù)修萊蕪縣志》載:“韶山,即勺山,在縣治東北六十里?!薄?〕杓通勺,杓山即勺山。在杓山附近的開闊地帶有一處遺址,該遺址位于西杓山村西南側,符合長勺之戰(zhàn)中的戰(zhàn)場地形,應為長勺古戰(zhàn)場遺跡所在地。
長勺之戰(zhàn)的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其所蘊含的軍事思想為后世的軍事活動提供了借鑒。茲從五個方面簡要總結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體現(xiàn)出的軍事思想。
(一)公正嚴明,取信于民?!蹲髠鳌でf公十年》記錄了魯莊公和曹劌關于“何以戰(zhàn)”的一段對話:“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瘜υ唬骸』菸幢?,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瘜υ唬骸⌒盼存?,神弗福也?!唬骸〈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瘜υ唬骸抑畬僖?,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薄?〕從上述對話可以看出,魯莊公重視身邊臣僚的意見,對神靈懷有敬畏之心,曹劌卻表示衣食賞賜不能遍及百姓,微小的信用無法得到神靈佑護,這些都不能成為戰(zhàn)爭取勝的因素。而當莊公回答“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時,曹劌則表示可以一戰(zhàn)。莊公作為魯國國君,自然不能一一審理所有案件,且自“齊師伐我”到“戰(zhàn)于長勺”,間隔時間不長,內修政理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從莊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已經意識到刑罰公正和順應民意的重要性?!秶Z·魯語上》亦載:“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zhàn)于莊公……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瘜υ唬骸莿t可矣。知夫茍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薄?〕由此可見刑罰公正、取信于民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影響之大。
(二)以逸待勞,后發(fā)制人。長勺之戰(zhàn)是運用后發(fā)制人戰(zhàn)術思想的經典戰(zhàn)役。“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孫子兵法·軍爭篇》)當敵軍鋒芒正盛時,己方軍隊可暫時避敵鋒芒,待敵人疲憊松懈時再進攻,此為“治氣”;以嚴整有序的軍隊等待敵人的混亂,以鎮(zhèn)靜穩(wěn)定的軍隊等待敵人的喧嘩,此為“治心”;以就近的戰(zhàn)場等待遠道而來的敵軍,以安逸溫飽等待疲勞饑餓的敵軍,此為“治力”;不迎擊旗幟整齊、軍容壯盛的隊伍,此為“治變”。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所運用的戰(zhàn)術便生動體現(xiàn)了“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的謀略思想。齊魯兩國陳兵長勺,當莊公意欲擊鼓進軍時,曹劌阻止了莊公的行動。等到齊人三鼓后,齊軍隊形改變,體力也有所消耗,氣勢減弱,而魯軍以逸待勞,士氣強盛。在這種情況下,兩軍交戰(zhàn),齊師敗績。曹劌根據(jù)作戰(zhàn)雙方的實際情況,以逸待勞,敵疲我打,掌握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這種戰(zhàn)略思想也成為后世用兵提供了借鑒。
(三)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戰(zhàn)場形勢復雜多變,決策者應根據(jù)戰(zhàn)況隨時調整策略,準確把握時機。毛澤東對長勺之戰(zhàn)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對《左傳·莊公十年》中關于長勺之戰(zhàn)的描寫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拔闹兄赋隽藨?zhàn)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7〕首先,魯莊公在位期間,國內局勢相對穩(wěn)定,在曹劌向莊公詢問何以戰(zhàn)時,莊公也已經認識到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其次,長勺位于魯國境內,主戰(zhàn)場為山前的一處開闊地帶,適合較大規(guī)模的車戰(zhàn),且魯軍本土作戰(zhàn),熟悉地形,齊軍遠道而來,因此有利的戰(zhàn)場也是魯軍勝利的原因之一。另外,曹劌審時度勢,準確把握住了進攻和反攻的時機。當齊人三鼓后,曹劌表示“彼竭我盈”,認為齊軍士氣已經衰竭,而士氣高漲的魯國軍隊可以一鼓作氣,打敗齊國。當齊國軍隊潰敗而逃時,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立刻追擊齊軍的命令,仔細觀察齊軍敗退的痕跡,“視其轍亂,望其旗靡”,確認齊軍真正敗退后才下令追擊?!肮噬茟?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孫子兵法·勢篇》)在長勺之戰(zhàn)中,曹劌結合齊魯兩國軍隊的狀況,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抓住有利的進攻和追擊時機,魯國因而得以取勝。
(四)重視心理因素?!耙还淖鳉?,再而衰,三而竭?!边@是曹劌面對魯莊公詢問時所做的回答,也成為流傳后世的經典名言。首次擊鼓時軍隊士氣大增,再次擊鼓時士氣有所減弱,三次擊鼓后士氣便已衰竭。曹劌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因素的作用,以養(yǎng)精蓄銳、氣勢高昂的軍隊去攻打筋疲力盡的敵軍,以盛擊衰,以逸待勞,從精神層面壓倒敵人。另外,齊軍擊鼓進軍時,魯軍卻按兵不動,這種不合常理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齊軍造成了心理壓力。因此,盡管魯國實力相對弱于齊國,但依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夫將之所以戰(zhàn)者,民也;民之所以戰(zhàn)者,氣也。氣實則斗,氣奪則走?!保ā段究澴印?zhàn)威》)可見士氣的高低是影響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從齊國方面來看,此次戰(zhàn)爭的指揮者是鮑叔牙。早在長勺之戰(zhàn)前一年,兩國在乾時發(fā)生戰(zhàn)爭,鮑叔牙率領齊軍打敗魯軍,因此在長勺之戰(zhàn)時,齊軍不免對魯國心存輕視。在齊軍率先發(fā)起進攻后,魯軍按兵不動,齊人更是不明所以,認為魯軍怯戰(zhàn),因此在面對魯軍的突然進攻時,齊軍倉促應戰(zhàn),陣腳大亂,倉皇敗退。反觀曹劌在看到齊師敗退后,依然沉著冷靜,阻止了莊公立刻追擊的命令,確認齊軍轍亂旗靡后,方下令追擊?!巴跽咧?,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勝而不驕者,術明也;敗而不怨者,知所失也。”(《商君書·戰(zhàn)法》)作為軍隊指揮者,必須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勿驕勿躁,注重研究敵我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人在戰(zhàn)爭中的決定性作用。
(五)打破傳統(tǒng)軍禮。長勺之戰(zhàn)中,曹劌運用計謀,打破傳統(tǒng)的軍禮,這是魯國取勝的重要原因。軍禮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一系列與軍事活動有關的禮節(jié)儀式,在春秋時期的軍事政治活動中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吨芏Y·春官·大宗伯》云:“以軍禮同邦國”〔8〕。自春秋以來,周王室力量日益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而與分封、宗法制度緊密相連的禮儀制度也必然受到沖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演變?yōu)椤岸Y樂征伐自諸侯出”,僭越禮制的行為屢有發(fā)生,軍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吨芏Y·夏官·大司馬》記載了仲冬時節(jié)的軍事演習:“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馬振鐸,群吏作旗,車徒皆作;鼓行,鳴鐲,車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鐸,群吏弊旗,車徒皆坐。又三鼓,振鐸,作旗,車徒皆作。鼓進,鳴鐲,車驟徒趨,乃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車馳徒走,乃表乃止。鼓戒三闋,車三發(fā),徒三刺,乃鼓。退,鳴鐃且卻,及表乃止,坐作如初?!薄?〕從這場軍事演習活動來看,每次擊鼓都代表著一次軍事號令,士兵聽令而行,這是周禮所規(guī)定的軍事禮儀規(guī)范,諸侯在戰(zhàn)時多依禮而行。長勺之戰(zhàn)中,齊魯兩軍列陣完畢,當齊人擊鼓進軍后,曹劌一反常理,按兵不動,直至齊人三鼓后,魯軍才與齊軍交戰(zhàn)。曹劌的以“詐”取勝是對傳統(tǒng)軍禮的突破,一方面,曹劌這種不守軍禮傳統(tǒng)的行為遭到一些詬??;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兵學思想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軍禮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隨著社會的變革,古軍禮逐漸走向沒落,“詭道”的軍事思想不斷發(fā)展?!氨?,詭道也。”(《孫子兵法·計篇》)正中生奇,奇中有正,是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得以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后世軍事思想的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長勺之戰(zhàn)作為中國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經典戰(zhàn)例,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軍事與哲學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帶給人們很多啟示。
其一,知人善任,廣開言路。曹劌在與莊公的對話中談到“肉食者鄙”,按《左傳·昭公四年》:“食肉之祿”,杜預注:“食肉之祿,謂在朝廷治其職事,就官食者?!笨追f達疏:“在官治事,官皆給食,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故魯人謂曹劌曰‘肉食者謀之’?!薄?0〕可見,曹劌并未在朝做官。在曹劌請見莊公時,其鄉(xiāng)人曾勸阻過他,由此也可以進一步理解曹劌的身份。西周實行鄉(xiāng)遂制度,國野對立,居住在國都及附近的鄉(xiāng)人有一定的參與政治的權利。到春秋時期,鄉(xiāng)遂制度開始瓦解,而曹劌生活在春秋初年,沒有官職在身,卻能夠見到國君,因此曹劌應當是擁有一定政治權利的鄉(xiāng)人。盡管如此,魯莊公身為一國之君,能夠接見沒有官職的曹劌,并且耐心回答曹劌提出的問題,足見莊公是一位較為開明民主的君主。在戰(zhàn)爭勝利之后,莊公仍未明白勝利的原因,但他在戰(zhàn)時卻選擇采納了曹劌的策略,在戰(zhàn)后才“問其故”以虛心求教,這也說明莊公獨具慧眼,有識人之才、容人之量。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崛起,紛爭不斷,能夠成就霸業(yè)的國君多是知人善任者。長勺之戰(zhàn)的勝利離不開魯莊公的知人善用,同樣后來齊桓公的霸業(yè)也離不開管仲、鮑叔牙等肱股之臣的相助。知人善任,廣開言路,是領導者應當具備的基本品質。識人之所長,用人之所長,準確考察和識別人才,并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才的作用,從而為國家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其二,司法公正,依法治國。司法公正是民心之所向的基礎,而民心向背正是戰(zhàn)爭勝負和國家興衰的決定性因素。長勺之戰(zhàn)的勝利離不開曹劌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同時也是一場民心和士氣的較量。《國語·魯語上》曰:“今將惠以小賜,祀以獨恭。小賜不咸,獨恭不優(yōu)。不咸,民不歸也;不優(yōu),神弗福也。將何以戰(zhàn)?”〔11〕莊公與曹劌論戰(zhàn)時,曹劌表示臨戰(zhàn)前的小恩小惠和祭祀不足以戰(zhàn)。“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公允地處理獄訟,體察民情,順乎民意,方可一戰(zhàn)。在當代社會,公正司法仍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因素,如果司法遭到破壞,政府公信力必將受到質疑,社會穩(wěn)定也難以保障。確保司法公正,堅持依法治國,是保障百姓安居樂業(yè)、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必要前提。
其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中國的民本思想由來已久,在春秋時期,民本理念逐漸形成一股思潮,重民的理念進一步發(fā)展?!蹲髠鳌せ腹辍酚涊d了隋國賢臣季梁與隋侯的一段對話,其中談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2〕季梁提出了“民,神之主也”的觀點。莊公十年,曹劌也提出神靈的保佑不能確保戰(zhàn)爭勝利,而順應民心才是勝利的關鍵因素。盡管在傳統(tǒng)社會中,民本思想始終在君權的壓制之下,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思想的進步和價值。現(xiàn)代社會,“以民為本”的傳統(tǒng)理念得到新的闡釋,人民至上成為中國共產黨堅持的執(zhí)政理念。我們應當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汲取養(yǎng)分,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注釋】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96 頁。
〔2〕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罚虾^o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 頁。
〔3〕[清] 顏希深修,[清] 成城等纂:乾隆《泰安府志》卷三《山水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4〕李鐘豫,丌因培:民國《續(xù)修萊蕪縣志》卷四《輿地志·山》,見《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67 冊),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 頁。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98、199 頁。
〔6〕陳桐生譯注:《國語》,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57 頁。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 頁。
〔8〕[漢] 鄭玄注,[唐] 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清] 阮元??蹋骸妒涀⑹琛?,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60 頁。
〔9〕[漢] 鄭玄注,[唐] 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清] 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腥A書局1980年版,第838 頁。
〔10〕[晉] 杜預注,[唐] 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腥A書局1980年版,第2034 頁。
〔11〕陳桐生譯注:《國語》,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57 頁。
〔1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2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