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芳
1
他是個缺了心的人。
對于月地瓦,他從小耳聞目染,無比熟悉,也無比期待。母親說那是村里集體的待客活動,這種活動在數(shù)百年前就有了,現(xiàn)在已成為村里人待客的最高禮節(jié),也叫百家宴。父親跟著解釋,“月地”是做客的地方,“瓦”是公眾之意,即集體在公共場合做客的意思。村里人多半在鼓樓坪上舉辦這種活動。鼓樓是村莊最神圣之地,是村莊的魂,千百年來流傳“落寨先建樓”的說法,足見鼓樓在村里人心中的位置,所以在鼓樓面前舉辦活動自然是村莊里最重要的行為。這種活動還給族群里的年輕人提供談戀愛的場合和機會。
在他兒時的記憶里,月地瓦具有較強的民間信仰色彩,舉辦活動期間要舉行多種祭祀儀式。在活動上,村里人除了祭祀祖先,還要祭拜薩瑪。薩瑪是族人最尊敬的女神,受到族人頂禮膜拜。祭祀神靈儀式由村寨里的法師主持,法師作為神與人的中介,有一系列的表演。他身穿黑色大褂,口中念念有詞,嫻熟地做出各種舞蹈動作,與神溝通。
寨老挺著腰桿站在場地中央介紹舉辦月地瓦的目的:要么是村里的重要節(jié)日,要么是村里接待尊貴的客人,要么是村里為了進行賞罰的目的。寨老介紹完后才宣布開餐,大家才坐到飯桌旁動起筷子,端起酒杯,品嘗美食。他記得在這種宴席上,父親時常被邀請站起來講話,因為他是小學老師,是受人尊敬的文化人。那種時候父親臉上神采奕奕,說著文縐縐的話,人們都覺得他的話深刻,站在場地旁的母親滿臉幸福地聆聽。就餐時,長者和貴賓被安排在正中央就座,以示尊貴,其他客人坐在旁邊的餐桌。參加活動的人數(shù)多時,鼓樓坪上擺不下所有桌子,便往村巷擺上數(shù)百米,數(shù)千人共同赴宴的場面可謂氣勢恢宏,到處都是綻放的笑容。
這種活動婦人一般不上桌,她們站在場地旁觀看男人們喝酒,即便婦人們上桌也是單獨圍成一桌,總之男女不混桌?!鞍?,你們怎么不進去吃飯?”他曾問過母親。母親輕輕撫摸他的腦袋,笑而不答。他沒法理解男人們在場地上大吃大喝,婦人們只能在場地旁邊站著觀看,太不公平了,奇怪的是,婦人們非但沒有怨言,臉上還掛著心滿意足的笑容。當他成為老師后,才明白那是族群獨有的文化屬性,族人最尊敬的神靈“薩瑪”就是女性,因此女性在族人心目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婦人們安靜地站在場地旁,如同慈悲的薩瑪在觀看場地里的男人們,此時男人們在她們眼里,只不過是未長大的小毛孩。
熱鬧非凡的月地瓦現(xiàn)場 (楊忠平 攝)
酒過三巡,姑娘們開始唱著祝酒歌來敬酒,先敬尊貴的客人,然后敬德高望重的老者,接著往下敬。姑娘們在入場之前已經(jīng)想好敬誰,她們會留意那些心情不佳而不愿喝酒的人,他們越不想喝她們就越要敬,最后那些人在幾杯酒下肚后,心情也變得舒暢起來。隨后,人們開始端著碗四處游走,看到哪桌有想品嘗的飯菜就坐到哪桌。人們開始相互敬酒、換酒,情緒上來后就即興唱起酒歌助興。如若是為懲罰違反族規(guī)的人而舉辦的宴席,受罰者不僅要承擔宴席的費用,還要端起酒杯挨桌敬過去,懇求大家的原諒與寬恕。
酒足飯飽后,歌師開始登場,帶領大家跳起多耶舞,這種耶歌一般都是現(xiàn)場編寫,即興演唱,具有較高造詣的人才能成為歌師。大家手牽手跟在歌師背后,跟隨他演唱的節(jié)奏邁開步伐,宴會在歌聲中推向高潮。父親就是一個能即興編歌的人,很多時候,他想自己之所以走上寫作之路,應該是父親的遺傳基因所致,盡管父親一輩子都沒寫過任何一篇正兒八經(jīng)的文章。
2
他更愿意相信影響他走上寫作之路的不是父親,而是母親,雖然母親沒讀過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她的良善滋養(yǎng)著他的靈魂。在他十歲那年,他跟母親上山砍柴火,無意間發(fā)現(xiàn)有人在偷砍他們家的杉木,母親不但沒有上前制止,反而拉著他躲到樹叢里,似乎是他們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直到那幾個人把砍掉的木頭扛走,賊頭賊腦地消失在山林間才現(xiàn)身。“阿媽,他們偷我們家的木頭,為什么不叫他們停手?”他不解也不滿地問。這不像父親在學校里的教誨,不要做壞事,要做好人,做誠實的人?!昂⒆?,樹砍了,還能再種嘛,心砍了,怕一輩子也長不出來了?!蹦赣H這樣回答,他似懂非懂。他對偷砍木頭的那家人懷恨在心,母親沒有責怪他,只是淡淡地對他說:“忘掉這件事,就給你炒雞蛋?!彼⒓刺饋碚f:“阿媽,我早就忘了,快炒雞蛋吧?!?/p>
不久后,村莊舉辦一場月地瓦,專門懲罰一個人,那人因用火不慎差點給村莊帶來災難。那人在宴席上真誠地向村里人認錯,人們念他是無意過失,態(tài)度又誠懇,便給予原諒?;蛟S是偷木頭的那家人有所感觸,其戶主端著酒杯走到場地旁的母親面前,說:“他嬸,實在對不住,前段時間修建房子,木料不夠,就、就砍了……”母親微笑著說:“誰都會有情急的時候,沒事的,山還在,樹還能長起來嘛。”那家戶主滿臉通紅,不知是因為愧疚,還是因為喝多了酒。他回到飯桌上端來大團糯米送給母親,母親笑著接過糯米,和身旁的婦人一起分享,她們眼里飄散著同一種輕柔。那之后,他發(fā)現(xiàn)那戶人家對母親十分尊敬,而他們家的自留地里也無端多出上百棵小樹苗。母親知道后沒有說什么,無論是被砍掉的樹木,還是突然出現(xiàn)的小樹苗,似乎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他不再記恨那戶人家了,盡管母親再也沒有給他炒雞蛋。在之后的許多年里,他一直沒能忘掉這件事,即便他走上寫作之路后,那件事依然時常在腦海里閃現(xiàn)。
侗族民間文化展示 (楊忠平 攝)
在他的記憶里,村寨間時常相互走訪,稱之為“月也”,即一個村寨集體到另一個村寨做客,主寨就會舉辦隆重的月地瓦接待客人。每當村里人到別的村寨做客,他和小伙伴們就悄悄尾隨,等舉辦月地瓦時就混在宴席里吃肉,而后挺著圓鼓鼓的小肚皮,借著暗淡的月色回家,也不懼怕山林里是否藏著妖魔鬼怪。平日里,族人行為低調,身著便裝,舉辦月地瓦時必將盛裝出席。女子盛裝以裙裝為主,用紅頭繩盤好頭發(fā),包上黑紗帕,再在腦后別上銀簪、銀梳,再佩掛多層銀項圈,以及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五成群行走在路上,妖嬈迷人光彩奪目。男子盛裝相對簡約,頭上用青布包頭,上身穿立領對襟上衣,外罩無紐扣的短坎肩,衣襟等處有繡飾;腰間系傳統(tǒng)的侗族腰帶;下身穿長褲,裹綁腿,腳上穿布鞋。服飾上繡的圖案多為山水、太陽、樹木等,均與民族圖騰崇拜有關。那是對月地瓦的尊重。每當舉辦月地瓦時村里人就興奮異常,像母親那樣的婦人不上山也不下地,在廚房里進進出出忙碌,為活動準備著拿手好菜?!鞍專痪褪且粋€活動嗎,怎么激動成這樣?”他曾這樣問過母親?!耙院竽憔兔靼琢??!蹦赣H說。
在十二歲那年初冬的下午,他似乎忽然明白了母親的話。在那個遙遠的下午,兩個村寨因為仇怨坐到同一張酒桌上。仇怨的起因,是隔壁村幾個后生來到村里行歌坐夜。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方式,每到夜晚后生們三五結伴來到姑娘家聊天,在交談中彼此了解,遇到心儀之人就深入交往,定下終身。那天晚上隔壁村的后生從姑娘家出來,在村頭的土地公面前撒尿。村里的后生看到了,心生不滿,那是對神靈的褻瀆,于是找對方理論,話不投機就動起手來,雙方都有人受傷,雖然只是皮外傷,涂上草藥了事,然而心里的傷卻難以治愈。這件事成了擱在兩個村寨心頭的一道坎。兩個村寨從此相互看不順眼,連親戚間也受到影響,礙于村寨面子而少有往來。他和小伙伴們也跟著喊打喊殺,每天傍晚就蹲在田埂上,目不轉睛地盯著通往隔壁村的山路,似乎只要看到隔壁村的人就沖上去大打出手。
盛裝出行的婦女成了侗鄉(xiāng)一道亮麗風景 (楊忠平 攝)
“他爸,你到鼓樓去說說吧,兩個村這樣下去不是辦法?!?/p>
母親坐在家門外的木頭上說。當時他跟著父親從學?;丶遥﹃栍痴赵谀赣H身上,使她渾身上下像是涂滿黃金。父子倆都怔住了,似乎不明白她在說什么,最終是父親先醒悟過來,輕輕地搖晃著腦袋說:“這是寨老考慮的事呀?!薄翱莶褚残椟c火人嘛?!蹦赣H臉上依然淡然,“這兩個村子只差一場月地瓦了?!?父親的手找不到擱的地方似的,不得不擱到他的小腦袋上,并且友好地拍了拍,說:“你媽這話說得有水平?!彼麧M臉狐疑地說:“阿媽和你一樣有文化嗎?”這話惹得父母親都笑了。他看到父親的笑里隱含著欣賞,母親的笑卻是純粹和自然。多年后,他每每回想起那個時刻,才確認母親的笑里包含著豁達,那時他并不知道這個詞。那一刻,他忽然感覺在母親的身上有股暗勁遠勝于父親。
“兩個村寨山水相接,你來我往,冤家宜解不宜結啊。”
父親帶著村寨的使命走進隔壁村,隔壁村人對父親客氣,事實上是對文化人尊敬。父親話不多,卻說中人們心中的坎,于是兩個村寨的寨老友好地坐下來協(xié)商,取得相互諒解,然而在村民心里仍存有芥蒂?!澳蔷团e辦月地瓦吧?!备赣H向村里人建議邀請隔壁村到村里來做客,只要上了酒桌,沒有什么恩怨談不了的,也沒有什么坎跨不過去的。村里人都稱贊父親處事睿智而果斷,唯獨他知曉那是母親出的主意。
他記得那個初冬的下午,隔壁村三十余人順著溪流而上來到村里做客,兩個村寨的人聚在鼓樓坪上表演:吹蘆笙、唱侗戲、跳多耶舞,聳立的鼓樓像位得道高僧滿臉慈祥地注視著人們。表演結束后,村里人在鼓樓坪上擺放幾十張飯桌,婦人們相互叫喚著走出家門,肩上挑著竹簍,或手里提著竹籃,里邊盛著自家烹制的酒菜:酸魚、酸肉、糯米飯等,以及自釀的米酒、紅薯酒,喜笑顏開地走向鼓樓坪,把酒菜擺放在飯桌上,惹得圍觀的孩子直咽口水。
村里的寨老信步來到場地中央,那里設一個簡易的神壇,擺放一個豬頭和一條豬尾以及一條酸魚,寨老在神壇前燒香、念經(jīng)文,祭拜在此安家落戶的祖先,爾后才帶領客人落座,場地上開始舉杯暢飲。宴席進入高潮時,吶喊聲四起,每張飯桌上的人都站起來,舉起手中的酒杯敬向身旁的人,A敬向自己右手邊的B,B敬向自己右手邊的C,C敬向自己右手邊的D……最末者敬向自己右手邊的A,整桌人轉成一圈相互敬酒,隨著“尖啦唿,勻了唿!”的吶喊聲,每個人張嘴喝掉敬向自己的杯里的酒。
“在酒桌上換杯敬酒,相互夾肉,只要敢把酒喝下去,敢把肉吃下去,就不擔心對方在酒菜里放毒,是對對方的信任,肝膽相照。這種習俗延續(xù)下來,演變成如今特殊的場景,就是宴席上‘串串酒’‘轉轉菜’習俗的來源?!?/p>
父親這樣講解,他沒有放在心上,不是父親講得不對,而是他不喜歡父親離開學校后還帶著說教的口吻,使他覺得父親只是個老師而不是父親,更何況此時他眼里只有飯桌上香噴噴的魚肉。他和小伙伴們總是趁著大人們相互敬酒,端著海碗四處游走,看到好吃的菜就夾到碗里,蹲在場地旁邊吃得滿嘴流油。
酒足飯飽后,人們邁著幾分醉意的腳步,圍著場地中央的篝火,在歌師的帶領下,手牽手或用手攀住前者的肩膀,連成一條長龍在場地上穿梭,圍著酒桌跳起多耶舞。先是父親現(xiàn)場編歌,那是父親的高光時刻,他滿臉自信地展開歌喉:
今天吉日唱耶歌/客人來到好歡心/我們本是同家人/世代同飲一江水/勞作同在一座山/孩童一起在耍玩/姑娘后生互愛慕/長者是個有心人/杯酒不夠表情意/友誼盡在歡笑里/如同溪水長又久/活在人間勝神仙。
接下來是隔壁村的歌師現(xiàn)場編歌領唱:
今天來到高秀村/滿桌魚肉又好酒/友情勝似海水深/為客心里愧又疚/兩村原本世代好/現(xiàn)今矛盾已化解/得益高秀心胸寬/客人嘴笨難表達/所有謝意杯中酒/借花獻佛真誠意/客人滿是感恩心/愿為世代結友情。
游客觀看村民表演 (楊忠平 攝)
人們心間的芥蒂在歡聲笑語里消失殆盡。待客走時,村里的姑娘成群結隊地把客人送到寨邊路口,唱起攔路歌挽留客人,主客對唱,依依惜別。隔壁村人向人們拋撒糖果方才離去。村里還給客人送禮物,有糯米粑、茶葉等,必不可少的是祭祀用過的豬頭、豬尾和酸魚。這幾樣東西放在最顯眼的地方,讓過路人都看得到,目的是讓人們看到豬頭和豬尾的擺放形狀。
“如果豬頭和豬尾順著擺放,說明主人對客人滿意,并愿意友誼長存;如果把豬尾插進豬嘴里,說明主寨對客寨不滿意,以后再也不愿與之友好往來,人們將這種行為稱為‘斷掉蝌蚪尾巴’,意思是蝌蚪的尾巴斷掉了,再也長不出來了?!?/p>
他并不接受父親的說法,蝌蚪的尾巴斷掉了那就變成青蛙了嘛,變成青蛙有什么不好呢?多年后他才明白,即便主客雙方心知肚明,不愿再繼續(xù)交往下去,也會選擇最優(yōu)雅的方式各自散去,給予對方最后的顏面和尊重。
3
將月地瓦推上市場的人是吳許孌,那是個熱愛民族文化的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多次受到邀請參加活動,對月地瓦的活動流程了如指掌。
月地瓦活動中的歌舞表演 (楊忠平 攝)
“我想在村里組織做月地瓦,專門接待外地客人,屬于商業(yè)性質的。”
吳許孌把想法跟村支書說,村支書十分贊同,立即召集村民開會討論。吳許孌在會上說:“我們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會得到政府的支持,等打開市場后,生意就會越來越好,我們在自己家門口就有收入了?!贝謇镉腥速澇?,有人反對,說:“這哪里是月地瓦,先不說這買賣賠不賠本,這樣做對得起祖宗嗎?”最后除了少數(shù)村民支持,多數(shù)村民都持觀望態(tài)度。吳許孌并不氣餒,每天在村子里竄來竄去,與鄉(xiāng)親們交談,打消他們的疑慮,最后取得超過一半的村民支持。她清楚剩下的村民只有看到事情真正做起來了,才可能改變他們的看法。她著手組織文藝隊,認真編排節(jié)目,帶領文藝隊四處表演和參加比賽。
吳許孌向縣里提出申請,將他們村作為月地瓦文化體驗點,縣里見他們如此積極和用心,便嘗試把一些外地來的考察團安排去體驗。吳許孌認真組織村民做準備,把活動安排得井井有條,從村民們唱“攔路歌”開始,盡情展現(xiàn)月地瓦的魅力,外地游客贊嘆不已。從此縣里將他們村確立為月地瓦體驗點。
剛開始,游客少,村民們的回報少得可憐,有些村民沉不住氣,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吳許孌不斷鼓勵大家,說:“就算我們現(xiàn)在掙不到錢,至少我們參與其中,唱歌跳舞,我們不是也很快樂嗎?我們不是也跟著喝酒吃肉了嗎?這就是在過節(jié)嘛?!贝迕駛兿胂?,覺得這話有道理,在月地瓦里,他們的確感到快樂,感到被人熱愛與尊重,這是金錢也換不來的。
在吳許孌的帶領下,村里的月地瓦名氣越來越大,漸漸成了縣里的文化品牌,原來持反對意見的村民也紛紛參與其中?,F(xiàn)在,月地瓦通過文化公司運作,吸納全村村民入股,年輕人負責表演和做飯,老年人就擦擦桌子、掃掃地,每場活動人人都能參與,也樂于參與,因為老幼均可分錢。村民算過賬,一年下來靠此項活動帶來的收入,人均可達一萬多元。政府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能量,適時相繼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將月地瓦更好地推向市場,使更多農(nóng)民從中受益。月地瓦成了侗鄉(xiāng)鄉(xiāng)村振興建設中重要一環(huán)。
傳統(tǒng)月地瓦在市場刺激下,找到了在發(fā)展中繼承和保護的路徑,而走向市場的月地瓦,反過來影響和成就生活在偏遠山鄉(xiāng)的族人,其魅力也吸引著外地人?;蛟S是城市太擁擠了,太喧囂了,或許只不過一時心血來潮,許多城里人休假時就往偏遠的鄉(xiāng)村跑,那些閉塞的古村落,反而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包括他生活了十余年的村莊。人們從吳許孌成功的經(jīng)驗里,知道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轉為經(jīng)濟收入,人們也漸漸地摸清外地旅客的心理,熱情地向客人們表演民族戲曲、唱本地歌謠,而月地瓦作為壓軸項目出場。
一個跟隨丈夫到廣東打工的女子,丈夫在工地上摔斷了脊梁骨,再也站不起來。丈夫不想連累她而提出離婚,她沒有同意,毅然決然背著丈夫回到家鄉(xiāng),在景區(qū)里組織一幫留守婦女與旅行社簽訂協(xié)議,為遠道而來的旅行團舉辦月地瓦。她在家一邊務農(nóng),一邊做點小本生意,有游客時就組織隊友們整裝上陣,再也不用背井離鄉(xiāng),既能掙旅游的錢,又能照顧好家庭。一個喜歡上侗族文化的東北姑娘,千里迢迢來到侗鄉(xiāng)居住,并經(jīng)營一家小型飯館,每當接待旅游團時,她總會熱情地向客人們推薦月地瓦,旅游團人數(shù)多時,她就聯(lián)合相鄰的幾家飯館共同接待。
他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都市生活后,和漂泊在外的族人一樣深受思鄉(xiāng)之苦,于是族人們在侗年那天自發(fā)組織共度節(jié)日。族人們扶老攜幼,有數(shù)百人眾,大家身著盛裝,集聚于某個地方舉辦侗年活動。他曾好幾次前往北京過侗年。他千里迢迢趕往北京,其實是奔向心底那抹思念。活動上展出侗族油茶、酸食及“非遺”侗繡、侗畫等,旅客紛紛購買。在活動上最出彩的要屬月地瓦,人們在宴席上交杯敬酒,手拉手唱起歌謠,姑娘們唱著祝酒歌向人們敬酒,一首首婉轉悠揚的歌謠在城市里飄蕩,故鄉(xiāng)的風景隨之撲面而來。
“我們這個族群勤勞善良,能歌善舞,看重節(jié)慶,而侗年是我們最看重的一個節(jié)日,可以說這個節(jié)日是那些長期在外工作的人最難舍的鄉(xiāng)愁?!备赣H在電話里說,他贊同父親的話,父親一語道破族人舉辦侗年的實質。他不明白的是,父親和母親在山村里廝守一生,怎么會對漂泊在外的族人有如此深刻的感受?他想問父親,終究沒有開口,他想或許如母親所說的,以后他就明白了。他沒想到的是,還沒等他真正明白過來,父母親已雙雙撒手歸去。
那是在大雪紛飛的冬日,臥床一年多的父親走了,虛弱多病的母親沒有表現(xiàn)出過多的悲傷,臉上甚至呈現(xiàn)出與喪事不符的平靜,誰也沒料到,在相隔二十四小時后,母親也隨父親歸去了。在那一刻,他感覺整個世界都塌陷了,天空出現(xiàn)巨大的窟窿,災難化成雪片飄落人間。他走在村莊里,所有的建筑與景象都變得遙遠和陌生。在父母離去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友人見他情緒低落,擔心他患上抑郁癥,強行帶他出去散心。
他們來到一個陌生小山村,那里還保存著幾近原始狀態(tài),他沒想到的是,村里人竟特地為他們舉辦月地瓦。他木然而呆滯地看著人們在場地中央賣力地表演,他清楚那是村民們謀生的一種方式。他的目光被一個姑娘吸引,她面帶微笑,眼里充滿憧憬,恍惚間,他誤以為是母親在跳舞。那位姑娘也注意到他,等到敬酒環(huán)節(jié)時,姑娘端著酒杯來到他面前,還沒等她開口唱祝酒歌,他已熱淚盈眶。那一刻,他終于明白母親留給他的話,也終于明白從此以往,月地瓦將成為他泅過思念之河的秘密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