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義 屈月月
[摘 要]“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編排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之后、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之前。五年級學生對立體圖形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其空間思維還不夠完善。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jié)課中,教師借助實物來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能從具象思維轉(zhuǎn)化為抽象思維,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關(guān)鍵詞]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6-0075-0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內(nèi)容對學生來說難度最大。學生能直觀看到、觸摸到物體表面,但6個面的計算量較大,學生計算時經(jīng)常弄混。對此,引導學生把抽象化為直觀,厘清知識的脈絡(luò),尤為重要。筆者根據(jù)在兩個班級教學的不同感受,從幾個方面談?wù)剬Α伴L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從整個小學數(shù)學教材的層面分析
在二年級時,學生已經(jīng)從不同角度觀察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為學生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積累了感性經(jīng)驗。隨后,在三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學生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的含義。
在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面積”中,出現(xiàn)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計算了解到,面積就是一個圖形表面的大小,在無法用重疊法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時,可以通過分別計算面積來比較大小。在五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學生學習了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圖形的“加”與“減”完善對面積的認識。其實,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本質(zhì)也是若干個圖形的“加”與“減”,特別在解決“無蓋”“圍一圈”等實際問題時,常常不用計算所有面的面積,只需要“減掉”哪些面,把哪些面“相加”,把“加”“減”的思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從整個單元的知識編排的層面分析
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點、棱(線)、面開始,進而計算兩者的棱長和(求長度)、表面積、體積、容積,是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知識點較多時,學生單獨學習其中某一個不是難事,但若綜合出現(xiàn),學生就容易混淆。因此,引導學生挖掘知識本源,發(fā)掘數(shù)量關(guān)系,經(jīng)歷數(shù)學建模的過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
3.從教材對本節(jié)知識點編排的層面分析
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教材是按照“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揭示表面積的含義(即6個面的總面積)→長方體表面積的問題解決→正方體表面積的問題解決→做一做”的順序來編排的,意在讓學生通過展開圖來理解表面積的含義,通過具體了解表面積的求法,從而掌握整體知識。
二、學情分析
1.共性學情
五年級學生的具象思維已經(jīng)初步完善,并開始向抽象思維轉(zhuǎn)化。他們可以通過背誦來記憶計算方法,但如果題目發(fā)生變化,他們就容易做錯。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先理解知識,再靈活分辨題目中的條件,最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個性學情
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大部分思維敏捷,愛動手、愛溝通、會表達,有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chǔ),但也有一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在課堂上容易走神,學習自覺性需要加強。筆者在課堂上吸引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方法,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三、試教后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在試教之后,筆者從學生的反饋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知識掌握得并不好,甚至有學生說這節(jié)課的知識很難。這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學生為什么覺得難?
首先,學生對長方體的展開圖不熟悉。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較弱,需要借助一些實物來理解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師不能囿于“6個面的總面積”的定義,要講清楚是哪6個面,分別有什么特征。
其次,學生難以辨別長方體各個面的計算方法。也就是說,當題目要求6個面的總面積時,學生可以套用公式解決問題,例如教材第25頁的第四題:光華街口裝了一個新的長方體鐵皮郵箱,長50厘米、寬40厘米、高78厘米,做這個郵箱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鐵皮?當題目只要求其中幾個面的面積時,學生則分不清不需要計算的面怎樣處理:是加還是減?怎樣加?怎樣減?
最后,教材的編排順序是先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再通過“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來引出正方體表面積的求法。這樣1個課時的內(nèi)容安排使得課堂容量較大,導致學生對兩種圖形的知識都掌握得不好。教師應(yīng)該減少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或選擇更加有效的方法,才能使課堂變得高效。
基于此,筆者重新確定了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探究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應(yīng)用表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解決有關(guān)表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并計算不同情況下物體的表面積。
四、課堂教學過程
1.改變知識呈現(xiàn)順序,由淺入深
教材中這種先研究長方體,再遷移到正方體的教學順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教學時??梢砸姷?。例如,先學習加法“求幾個數(shù)的和的運算”,當這幾個數(shù)相等時,就可以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學生可以通過類比的思想掌握新知識,實現(xiàn)了知識的正遷移。但這種方法放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存在一個問題:長方體一共有6個面,各個面的求法對學生來說都是難點。因此,筆者先教學正方體的表面積,再通過長、寬、高的依次變化,把簡單的知識漸漸變得復雜,讓學生在這種變化中厘清知識的脈絡(luò)。
2.化整為零,厘清知識脈絡(luò)
筆者拿出一個正方體教具,問學生:“如果讓你求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你認為要求哪些面?”通過觀察正方體的6個面,學生知道了正方體的表面積就是6個相同的面的面積之和。
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筆者準備好一個長方體教具,并用和長方體6個面大小相同的卡紙分別覆蓋在6個面上,還準備了黑板磁鐵吸,用于把6張卡紙貼在黑板上,便于學生觀察。在學生對“6個面的面積總和”理解后,筆者提問:“如果正方體的棱長分別變成了不同的長度,其表面積又包含幾個面?這幾個面怎樣求?”筆者舉起長方體教具,繼續(xù)問:“誰能看著這個長方體說一說,求它的表面積就是求哪些面?”這時學生一邊說,一邊把這些面上的卡紙從教具上拿下來,貼到了黑板上。筆者追問:“這6個面要怎么計算才比較簡便?”筆者將學生的回答整理后呈現(xiàn)在黑板上。
同質(zhì)分類(橫向分類)——前面和后面,它們的面積是“長×高”,有2個,即“長×高×2”;上面和下面,它們的面積是“長×寬”,有2個,即“長×寬×2”;左面和右面,它們的面積是“寬×高”,有2個,即“寬×高×2”;長方體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
異質(zhì)分類(縱向分類)——把長方體的上(或下)面、右(或左)面、前(或后)面,這些面積不相同的分為一組,這3個面的面積之和是“長×寬+長×高+寬×高”,這樣的3個面共有2組,所以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還可以寫成“長方體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這時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已經(jīng)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為了讓他們對表面積的認識更深刻一些,筆者又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挖掘:
(1)請結(jié)合你身邊的長方體,說一說怎么計算它的表面積;(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
(2)這兩個公式是一樣的嗎?為什么?(滲透乘法分配律的運用)
(3)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根據(jù)不同的題目選取不同的方法)
3.優(yōu)選習題,重視數(shù)學建模的過程
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實際上難度不大,但公式復雜。因此,筆者根據(jù)三個層次來選擇習題。
第一層次:求6個面的總面積(考查對知識點的基本運用)。例如,教材第25頁第4題。
第二層次:求部分面的面積(考查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例如,教材第26頁第10、11題。這兩道題相較于第一層次的題目,難度明顯增加。筆者先引導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眼”;再請兩名學生板演,通過暴露出來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jié)這樣的問題可以用什么方式解決;側(cè)重“加”與“減”的運用,引導學生說出怎樣加、怎樣減。
第三層次:求組合圖形的表面積(學會分類思想,判斷“表面”的意義)。例如,教材第26頁第12題。這道題看上去復雜,但通過分析,學生也能理解上方涂紅色油漆的是三個一樣的正方形。這樣,將通過組合圖形求周長時使用的“邊的平移”遷移到此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面的平移”。
4.自編習題,鞏固知識
首先,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編一道習題,然后展示自編習題,交流解答。
其次,根據(jù)學生自編題的練習情況,出示習題供學生練習。例如,量出你找到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取整厘米數(shù)),并計算出它的表面積。
最后,在總結(jié)階段讓學生談學習收獲,教師歸納總結(jié),并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內(nèi)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
(1)長方體或正方體的6個面的總面積就是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上、下兩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的長和寬,左、右兩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的寬和高,前、后兩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長方體的長和高;
(3)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為“長×寬×2+長×高×2+寬×高×2”或“(長×寬+長×高+寬×高)×2”。
五、課后反思
教學反思是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反思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能夠知道本節(jié)課有哪些優(yōu)點,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筆者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yīng)該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何為高效課堂?就是用充分的時間備課、研究,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領(lǐng)會知識的作用。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盡量遵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分析教材、學情的基礎(chǔ)上,不管是新授課環(huán)節(jié),還是習題的設(shè)計,都注重層次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體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有兩處有待改進的地方。一是教學語言的感染力。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專注于教學流程,沒有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評價語較少,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同時口頭禪較多,總有“清楚了嗎?”“有沒有問題?”這樣的疑問句,讓課堂顯得生硬無趣。二是提高課件制作技能,多使用微課。在新課導入、問題提出、總結(jié)知識的過程中,合理地使用微課,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對于立體圖形的知識,借助微課能化抽象為具體,有利于學生直觀理解表面積的概念。
[ 參 考 文 獻 ]
[1] 姜華強,劉永玲.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化曲為直:淺談“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J].中小學數(shù)學(小學版),2012(03):59-60.
[2] 李燕,“以人為本”的課堂轉(zhuǎn)型的實踐探索:基于“問題解決”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實踐[J].小學數(shù)學教師,2017(04):34-37.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