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錦如
沿街西行三百米,右轉(zhuǎn)向北三里路,便是補鍋人的村莊——周集掛面莊。
掛面莊原屬宿遷市沭陽縣周集鄉(xiāng)周集村七組,現(xiàn)為沭陽縣塘溝鎮(zhèn)周集片區(qū)。掛面莊,村落古舊,遠近聞名。掛面莊的掛面,以其筋道味美、營養(yǎng)豐富、清爽可口而著稱,老少皆宜,堪稱一絕。
相傳乾隆年間,一戶在城里做面食生意的孫氏人家舉家來此,做起掛面生意。子孫后代都繼承了祖上這門手藝,長年累月,老少皆會,故得名“掛面莊”。
舊時,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糧食緊張,掛面是稀有食品。做掛面的面粉,要選上等小麥,曬干揚凈,去皮去雜,石磨推研,細籮去麩,頭尾皆不能用。掛面莊的掛面,選料精細,做工復(fù)雜,面粉精細,純手工拉制,細長丈余,如同龍須,做好晾干后,輕拿輕放盤起來,置于竹籃或筐中,放于通風處,可長期保存。
做掛面是一項技術(shù)活,沒有幾年功夫難以把控。掛面莊的掛面又叫龍須面、長壽面,象征平安吉祥。掛面有咸有素,咸的在面粉中摻鹽,素的什么都不摻,吃時可根據(jù)食者口味自由選擇,重口人選咸的,輕口人食素的,吃時適當加鹽。
我幼時聽說過掛面莊,但從未去過。印象中,掛面莊是做掛面的??上У氖牵恢裁丛?,掛面莊竟沒有一戶做掛面的了,清一色做起早出晚歸的補鍋生意。誰也不懂,誰也說不清,倒是補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補鍋最忌滲水,多年實踐中,掛面莊的工匠摸索出一套防水絕技,即在鉚釘與鍋的接合處用油泥封堵。制作技術(shù),絕對保密,絕不外露,絕不示人,且傳男不傳女、傳內(nèi)不傳外。鼎盛時期,掛面莊幾十戶人家,整天挑著補鍋挑子,走村串戶,早出晚歸。哪家鍋壞了、缸裂了,破碗破碟,小酒杯子,雜七雜八啥都修。一個鉚釘,大的五分錢,小點二分錢,巴鋦一毛錢,小碗、破碟、壞酒杯修補不要錢。中午吃頓飯,啥錢都不要,優(yōu)哉悠哉,又紅火了好幾代人。
“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掛面莊的補鍋人,究竟是如何從做掛面華麗轉(zhuǎn)身為做補鍋生意的?我探訪掛面莊補鍋人的后人,盡管沒有答案,但他們的傳奇經(jīng)歷深深地讓我感受到震撼。
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新農(nóng)村飛速發(fā)展,掛面莊已整體搬遷。小院不在,炊煙消散,往事如煙。如今,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條田,氣勢恢宏,春夏秋冬,滿地是莊稼。補鍋人不是進城、進鎮(zhèn)就是進小區(qū),忙時務(wù)農(nóng),閑時務(wù)工,亦工亦農(nóng),或工或商,早已在小康路上成了弄潮兒。昔日的輝煌變成美好記憶,閑談中,偶爾提起,補鍋人仍擲地有聲,滋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