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大師
我認識一些成功人士,也聽過很多他們分享的經驗。但在很多時候,即便他們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也總覺得這些經驗對自己沒什么用。為什么呢?
十幾年前,我剛剛步入銷售行業(yè)。在參加新員工培訓時,一位金牌業(yè)務大哥上臺分享經驗。他首先講了一堆做人的道理,然后說自己的秘訣是能喝酒。
當輪到我們開始做業(yè)務時,才發(fā)現(xiàn)這招根本用不上。因為時代已經不一樣了。他入行那時正值20世紀90年代,深圳大發(fā)展,處處都是商機,企業(yè)都在野蠻生長,經營高舉高打,采購流程也極其粗放,買不買幾乎就是老板一句話決定的。所以,那時做業(yè)務的人要膽子大,能喝酒??墒堑搅宋覀冞@個年代,市場飽和,企業(yè)精細化經營,各行業(yè)競爭加劇,做銷售工作雖然還需要一定的社交,但是有好的品牌效應、專業(yè)技能和商務運作才是主流。
所謂的經驗一般都帶著時代的烙印,環(huán)境一變,就不能使用了。
所以,市面上很多培訓其實都是主講人在進行經驗分享,而不是真正的培訓。培訓是要講方法的,是可復制、可遷移的;而經驗分享除了讓受眾聽得過癮,覺得主講人很厲害,并沒有什么真實效用。
在香港,很多商業(yè)大佬會搞“生涯美化”—他們會請一些商業(yè)寫手,為自己立傳,把自己的童年寫得很艱難,把自己的奮斗史寫得很輝煌。但真實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成功人士真正的成功之道一般都不會向你全盤托出,總有一些東西不便言說。而這些東西可能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
還有一些成功者運氣很好,但是他們會有另一種解釋,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弗蘭克在《成功與運氣》一書中說,每個人騎自行車,都會遇到順風和逆風。當你搜索“逆風”一詞時,會出現(xiàn)一堆逆風前進的圖片;而當你搜索“順風”時,根本搜不出幾張圖片。
因為人都容易記住逆襲時的努力,而忘記順風時的幸運。
所以,成功者的經驗,聽聽就好,你覺得部分經驗可以使用,就借鑒一下,但想要復制這種經驗,恐怕是想多了。
早年為了鍛煉演講能力,我參加過很多口才訓練班。上完幾期之后,感覺自己水平提高得不明顯,覺得可能是講師的水平不行。于是,咬咬牙,報了一個超級貴的訓練班,這個訓練班的講師是一個講脫口秀的知名人物。他在臺上口吐蓮花,下面的學員躊躇滿志,我卻生出一絲詫異—他所講的內容,和之前那個講師講的并無太大區(qū)別,費用竟然是之前的5倍。
當我和其他學員討論這個問題時,他們卻很相信這個講師,異口同聲地說:“你看他口才那么好,一定是因為他的方法管用?!?/p>
后來,看到《黑天鵝》一書的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的一個概念:反向歸因。大家為什么覺得游泳會使身材變好呢?塔勒布認為,因為一想到游泳,你就會想起游泳健將,他們都擁有傲人的身材,因此大家會把健將的好身材歸因于游泳訓練的結果。可是,情況很可能是相反的。正因為他們天生擁有適合游泳的體型,所以才會脫穎而出,而那些擁有不適合游泳的身材的人,早就在競爭中被淘汰了。所以,好身材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運動的結果。
按照此說法,大家更相信那位脫口秀知名人物,可能也是一種反向歸因。好口才是成為脫口秀知名人物的標準,而不是訓練的結果。
如果認真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能用反向歸因解釋的現(xiàn)象還真不少。那些名校的升學率高,可能是因為好學校能夠吸引更優(yōu)秀的學生;打籃球會讓人長高,可能是因為個子矮的人不容易在這項運動中脫穎而出;讀過MBA的人收入比其他人高,可能是因為MBA都是高管去讀的。
就像德國哲學家羅爾夫所說:“不要向快樂的人詢問快樂的技巧,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快樂的?!?/p>
當然,成功人士的經驗并非一無是處,有時這些東西會很勵志。所以,我們不能把成功經驗一棍子打死。
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學習者,我還是要區(qū)分“經驗”和“知識”這兩個概念。知識的學習雖然枯燥,遠不如經驗的分享令人激動,但是值得依靠。
而更值得依靠的是你自小便知道的東西:努力實踐、學習、精進……
這些道理誰都知道,但是能做到的人很少,因為太苦、太累、太枯燥、太遙遠。
就像《聞香識女人》中的那段經典臺詞:“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總是知道哪條路是對的。但我從不走,為什么?因為太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