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魯民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币饧茨晟贂r,精力還沒穩(wěn)定,要戒備因好色而產(chǎn)生的感情和欲望;壯年時,精力旺盛,血氣方剛,要戒備爭強斗勇之心;年老時,精力已經(jīng)衰弱,要戒備貪得無厭之念。
自從孔子的“三戒”問世后,后人也陸續(xù)提出四戒、五戒、六戒、七戒、八戒,不一而足。戒,即提防、警惕、警醒不能做之意。一個人給自己或子女或下屬定上幾戒,規(guī)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小心,時時提醒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人總要有所不為,循規(guī)蹈矩;而為所欲為,無所顧忌是肯定要出問題的。
曾國藩有四戒:第一戒懶惰,第二戒驕傲。他解釋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惶煜鹿沤裰湃?,皆以一傲字致敗?!钡谌洌墙湔f人之短,夸己之長。心胸狹隘者,往往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短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喜歡炫耀自己的長處,卻嫉妒他人的優(yōu)點。第四戒,是要戒“眾謀而獨利”,曾國藩說:“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币簿褪且婀蚕?,同甘共苦。
民間也有人把酒色財氣當成四戒,頗為流行。詩曰:“酒色財氣四堵墻,人人都在內(nèi)中藏,能到墻外走走路,不是神仙亦命長?!庇衷唬骸熬剖菙嗄c毒藥,色是剮骨鋼刀,財是要命閻王,氣是惹禍根苗?!碑斎唬@四樣只要不過分追求,有所節(jié)制,見好就收就行。
佛教有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又與仁義理智信有關(guān),其中“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只有五戒都做到了,才算是合格的出家人。
畫家齊白石有“七戒”,即“戒酒”“戒煙”“戒喜”“戒悲”“戒空想”“戒懶惰”“戒虛度”。平心而論,這“七戒”都不算難,一般人也都可做到,但貴在堅持,水滴石穿,久而久之,才見其效。
《西游記》里,觀音菩薩給豬悟能居然立了八戒,但他可能連一戒也沒做好。又饞又懶又貪又好色,無心向佛,意志不堅,還愛打小報告,動不動就要散伙。總之,佛家有戒,江湖有戒,官場有戒,公司企業(yè)有戒,機關(guān)政府有戒,五花八門,林林總總,但有人群之處,都有戒律。能始終嚴守戒律者,即便不能入賢成圣,也是人中君子。
但戒不宜太多,搞得面面俱到,怕記不??;也不宜太高,搞得高不可攀,怕做不到。好的戒應(yīng)接地氣,簡單好記,從實際出發(fā)。因而在我看來,人生在世戒不必多,有兩戒足夠了:一戒虛度年華,二戒做人不端,也就足以包涵七戒八戒了。人生當有戒,無戒不人生。但戒不在多,而在嚴,在自覺踐行,關(guān)鍵是要管用有效,做到言出行隨,嚴格自律。否則,即使定出一百戒也沒用,只能是貼在墻上,印在紙上,掛在嘴上,貌似好看好聽,實則自欺欺人。這使我聯(lián)想起廣東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原部長周鎮(zhèn)宏提出的“十論拒腐防變”:一戒貪得無厭,二戒好色荒淫,三戒徇私舞弊,四戒跑官買官,五戒拉幫結(jié)派……可惜的是,他的十戒都是給人看的,自己連一戒也沒做到,最后因受賄數(shù)額巨大,受到法律嚴懲。有戒而不行,有律而不遵,他最后的身敗名裂,也是必然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