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德 勝,凌 海 霞
(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01;2.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長春 130012)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這一論述既凸顯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從社會體制方面為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社會的建設和治理是億萬人民共同的事業(yè),每一個人都肩負著社會所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皶惩ê鸵?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拓寬人民群眾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更加明確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要重視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社會治理工作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工作水平和效果如何,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也最有發(fā)言權。因此民意評判社會治理成效是權重最大的評委。引導民眾正確表達意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為此,“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要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既要做到一切工作為了人民,尊重民意、落實民意,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和向往,又要做到一切工作依靠人民,匯集民智、凝聚民力,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積極投身于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合理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的公平、民主和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更加關注自身利益的維護和公民權利的實現,民意表達的熱情逐漸高漲。與此同時,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動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導致社會中不同的人或群體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媒體傳播媒介層出不窮,為民眾提供了多樣化的表達渠道。這都有效地激發(fā)了民眾的政治參與意識,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參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重要性,從而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公共事務,明確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社會主義民主意識,是人們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地位、權利和義務的一種內在意識,是廣大人民對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迫切愿望和自覺要求?!比嗣袢罕娒裰饕庾R的覺醒是時代的發(fā)展、現實的社會基礎以及自身思想觀念的變遷相互結合的產物。一方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的重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都得到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發(fā)展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F如今,無論是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14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升,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被群眾理解、接受和認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群眾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蓬勃發(fā)展,為群眾的民主政治參與提供了有效保障?,F如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以前變得更加豐富而全面。人們不再停留于追求物質生活需要,轉而對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了更高的向往與期待。這不僅包含著物質文化生活方面的“獲得感”,也包含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參與感”?;诖?,人民群眾素質能力的提升以及民主意識的增強成為政治參與的內在動力,而民意表達作為參與政治生活的特殊形式,受到民主意識覺醒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促使民意表達的熱情不斷高漲。
馬克思指出:“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痹谌祟惖臍v史發(fā)展進程中,人們無論是從事生產活動,還是進行階級斗爭、社會革命,都是為了獲得利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利益結構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對群眾的切身利益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方面,發(fā)展中的利益矛盾日益復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很突出、處理起來很棘手的問題,而其中大量問題是由利益問題引發(fā)的?!爆F階段,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得經濟社會中的利益矛盾越來越明顯,貧富懸殊、收入差距擴大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社會轉型帶來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利益關系復雜化,各領域間的利益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一系列突出的現實問題影響著民眾的生產生活和切身利益,促使民眾表達意見的熱情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社會各階層更加注重尋求利益保障。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分化,我國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呈現出復雜性的特點。正如馬克思所講的,社會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有機體,而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固化的封閉體系。當前,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民眾在經濟利益、政治訴求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在利益的驅動下,民眾希望通過參與政治生活來表達利益訴求和對公共生活的態(tài)度,尤其是不斷壯大的新社會階層對政治參與具有較高的積極性,更加愿意在政治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意愿和立場。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新媒體的興起,網絡逐漸滲透到民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早期的論壇、博客、SNS到QQ、微博、微信,再到微視、快手、抖音等,新媒體經歷爆發(fā)式增長后走進尋常百姓家。新媒體以其更加簡單、快速和多樣的表達方式吸納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成為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接收器”和傳遞信息的“傳聲筒”?,F如今,網絡逐漸成為普通民眾公開表達和獲取社會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民眾發(fā)表意見、表達訴求的重要工具和平臺。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新媒體除了為民眾表達意見和建議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空間之外,其潛在的負面效應也逐漸凸顯出來。
一方面,新媒體成為民眾表達意見和建議的重要平臺。新媒體的普及與應用,為普通民眾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極大地釋放了民眾政治參與、意愿表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多的民眾通過新媒體平臺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網絡意見表達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常態(tài)化現象,尤其是一些社會弱勢群體通過網絡表達訴求,得到了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維護了其權益?,F如今,民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發(fā)表觀點、展開討論,為社會發(fā)展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聲音,也有效地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例如,“十四五”規(guī)劃編制首次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自開展以來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為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另一方面,民眾借助新媒體平臺表達意見和建議也引發(fā)了一些新問題。網絡意見表達面臨著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既與虛擬空間的復雜性有關,又與民眾自身的思想素質有關。大體上說,大部分民眾能夠做到依法理性地表達訴求。然而,伴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互聯網逐漸成為“西方價值觀出口到全世界的終端工具”,各種思想文化在網絡空間交流、交融、交鋒,其中充斥著大量錯誤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對人們的認知方式、思想和言論等產生了負面影響。并且,我國民眾素質參差不齊,一些民眾自身知識水平較低、媒介素養(yǎng)和信息甄別能力有限,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導致網絡意見表達出現問題。比如,一些民眾在網絡空間肆意發(fā)表不當言論,其中夾雜著個人偏見和情緒,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發(fā)表錯誤言論,惡意操縱網絡輿論,造成一些具有負面效應的民意快速傳播,對社會價值觀、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都將產生消極影響,這種狀況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不言而喻,這也更加凸顯了引導民眾在網絡空間正確表達意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社會治理變革、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引導民眾正確表達意見,既需要把握民意表達的現狀,厘清引導民意表達的現實需要,又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分析引導民意表達的理論依據,才能為其提供科學依據和現實指導。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從制度上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有權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有權表達個人見解和意愿,有權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人民群眾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僅有利于改進黨和政府的工作,還有助于發(fā)揚人民群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然而,就現實情況而言,民眾意見表達存在失序、失真和失效的問題,從而導致表達失范現象時有發(fā)生,分析這類事件,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
第一,民眾表達強烈但不夠理性。尤其是在重大公共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社會各類人員都表現出更為強烈的關注,更加高頻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進行溝通與發(fā)表意見,也更加容易被情緒化語言和利益集團誤導。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初期,面對如此急難險重的情況,疫情防控工作出現個別疏漏問題在所難免,這既需要民眾的理解,更需要公眾協力克服。然而,糟糕的是,個別不法分子捕風捉影,無視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績,故意發(fā)表偏頗言論誤導公眾,試圖制造負面輿論和意識形態(tài)事端,不僅嚴重混淆了社會視聽,還擾亂了抗擊疫情的公共秩序。
第二,民眾表達積極但缺乏辨識。對于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民眾積極傳播相關信息,在促進信息交流的同時也為一些不實信息“插上了翅膀”,造成一些謠言不斷傳播的狀況,形成了社會恐慌,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社會公眾通過微信、微博、貼吧、抖音等社交平臺發(fā)布、獲取和傳遞信息變得格外容易,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傳播變得非常高速和簡易,隨之相伴產生更大范圍的影響。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期間,“吃大蒜、喝酒吸煙可以防肺炎”“鼻子抹香油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室內用醋噴灑可以消滅新冠病毒”等謠言被大肆傳播,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無法利用自身已貯信息辨別謠言,更容易信假為真,容易成為不法分子蠱惑、操縱的對象,在不知不覺中就可能成為傳謠者。這類偽科學信息的傳播在誤導大眾的同時,使得疫情防控工作變得更加復雜。
第三,民眾關心社會但缺失責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眾的主人翁意識顯著提升,關心國家和社會問題,但是習慣于對別人工作的挑錯,沒有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解決社會問題需要每個人參與,更需要人們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積極承擔起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和義務。
就現實情況而言,民眾意見表達失范現象不斷出現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的發(fā)展以及社交平臺的出現,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加快了新舊信息更迭的速度,尤其是在重大公共突發(fā)事件發(fā)生以后,信息的泛濫和爆炸式增長,使得普通民眾難以辨別信息真假;二是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一些錯誤思潮也趁機滲入,民眾受到錯誤思潮的蠱惑和侵蝕;三是社會主義公民素質教育任重道遠,還需要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比嗣袢罕娛巧鐣卫淼闹饕獏⑴c者,也是檢驗社會治理成效的重要評判者。民眾表達意見作為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形式,在當今社會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要充分發(fā)揮民意的作用,這就需要既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地發(fā)動和組織群眾,激發(fā)群眾民意表達的活力,又要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同時,還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保障和協調群眾利益。
1.前提條件: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一論述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者。同時,也表明了人民群眾具有主體性,能夠發(fā)揮自身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推動歷史的發(fā)展?;仡櫸覀凕h的百年發(fā)展歷史,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先進性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不斷得到印證。我們黨始終置人民于最高位置,既通過提出并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向前發(fā)展,又從人民實踐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實現了黨和國家事業(yè)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力量,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更不可能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當今我國發(fā)展仍然處在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既有新機遇,也有新挑戰(zhàn)。面對機遇和挑戰(zhàn),人民群眾是我們黨“育新機”“開新局”的信心和底氣,應當“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愿、所創(chuàng)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fā)揮的作用,充分激發(fā)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chuàng)造偉力”。對于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來說,必須把人民主體地位貫穿于社會治理的始終,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參與社會治理,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為此,社會治理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既要強化群眾參與的理念,又要健全多方參與的共治機制,以此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和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更廣泛的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參與者,積極為社會治理建言獻策,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2.重要基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敝袊伯a黨自成立以來,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探索了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發(fā)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經過百年的探索,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了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不斷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民主水平不斷提升。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突出優(yōu)勢,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堅強政治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碑斍埃覈拿裰髡谓ㄔO更加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為人民行使政治權利提供了各種保障和途徑,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之中,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有效行使。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與人民息息相關,在新的奮斗征程上,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可以在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得到落實和體現。為此,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yōu)勢和特點,讓人民更多地以參與者的姿態(tài)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及時反映訴求、發(fā)表心聲、建言獻策,有利于將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匯聚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強大合力。
3.重要方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矛盾叢生、表現多樣。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放大社會風險,激發(fā)社會危機,釀成社會沖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fā)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正確認識和區(qū)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的前提。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這對于正確認識社會矛盾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新時代的社會矛盾絕大多數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并主要由利益問題引發(fā)。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通過討論、批評、說服教育等和平方式去解決。正像毛澤東同志強調的,“一句話,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 讓群眾講話的方法”,“許多人,許多事,可以由社會團體想辦法,可以由群眾直接想辦法,他們是能夠想出很多好的辦法來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當前,做好社會治理工作,必須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筑牢維護穩(wěn)定的群眾基礎。因此,要在正確堅持和運用毛澤東關于兩類矛盾學說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路徑。就此而言,為了有效解決社會矛盾,要擴大和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匯聚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民意表達既有助于實現人民群眾反映的利益訴求,也可以聚民智、集民力,推動和改進黨和政府的工作。在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需要引導民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意見,避免民意表達失范現象的出現,這對于化解社會矛盾、緩和階層沖突、維護社會穩(wěn)定意義重大。
以德治國、以德教化是我國社會治理的一條重要經驗。引導和規(guī)范民意表達,需要重視發(fā)揮德治的教化作用,既要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又要提高群眾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同時還要培育健康理性的社會心態(tài),為民意表達筑牢思想基礎。
1.加強國民教育,提升國民素質
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公民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提升民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其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是引導民意正確表達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各種價值觀念的傳播,使得主流與非主流思潮疊加,各種信息和言論相互交織,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道德情操帶來了巨大沖擊。為此,要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幫助人們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ヂ摼W為公眾的利益聚合與表達提供了全新的途徑,但民眾如果不能夠與這種轉變相適應,缺乏應用網絡技術的意識、素質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民意表達的效用。為此,需要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人們的信息選擇能力、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進而能夠理性地辨識不同信息、客觀地對待各種意見,避免盲從,理性表達意見。同時,培育民眾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提高人們借助互聯網表達的技能,促進民意表達方式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2.培育民眾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提升民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甚為重要。當前,民眾在民意表達過程中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淡薄時有發(fā)生。為此,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加強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實質上就是要引導民眾全面深刻認識與理解社會責任和集體主義的內涵,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他人、集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自覺擔當社會責任,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首先,要依托學校、社區(qū)、單位等組織積極開展群眾教育活動,將社會責任意識、集體主義精神培育貫穿其中,引導民眾在學習過程中領會內化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其次,營造貫穿社會責任意識、集體主義精神的環(huán)境氛圍。綜合運用報刊書籍、廣播影視和各類新興媒體廣泛宣傳社會責任和集體主義,加強對民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的熏陶。最后,有效結合重大社會熱點事件開展教育活動。例如,節(jié)慶日、紀念日以及重大社會公共事件中蘊藏著豐富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資源,是我們重要的教育素材,有助于增強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概而言之,當群眾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時,就必然會激發(fā)起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進行民意表達的時候,就不會僅限于個人利益的得失,而更多地帶著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他人的關愛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
3.培育健康理性的社會心態(tài)
社會心態(tài)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一個時代人們的社會訴求往往會通過社會心態(tài)釋放出來。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是民意表達的重要心理基礎和行為動力。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急劇轉型深刻改變著人的生活方式,在豐富人民生活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社會心態(tài)和心理品質。當前,我國社會心態(tài)主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但也要看到,當前仍存在一些陰暗、不健康的社會心態(tài)。尤其是在重大公共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社會心態(tài)整體偏理性,但仍有少數個體甚至群體心態(tài)失衡、價值扭曲,行為呈現極端化。例如,少數民眾在表達意見和建議時表現出偏激情緒和極端行為,主要表現在侮辱、威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網絡散布過激言論,煽動群眾非法聚集等。這類行為不僅嚴重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威脅到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還觸犯了法律,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健康理性的社會心態(tài)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有助于人們理性平和地解決各種問題,促使人們理性表達民意。為此,要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為民意表達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首先,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為涵養(yǎng)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提供正確的指導;其次,充分發(fā)揮先進文化的培育功能,充分利用好各種文化資源,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fā)展;最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既要在加強統籌謀劃、強化頂層設計上著力,又要在抓好具體落實、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涵養(yǎng)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僅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要求。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多元主體在社會共治領域進行資源互補、責任共擔和協同治理。這就需要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既堅持為了人民,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權益,又堅持依靠人民,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作用,調動其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人民群眾成為最直接的參與者、受益者和評判者。
1.調動民眾意見表達的積極性
社會是由人民組成的,社會治理必然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步伐加快,社會治理事業(yè)上了一個新臺階。在社會治理進程中,構建了人民群眾參與體制,公民個體在社會治理中的責任邊界和角色定位越發(fā)明晰,既保障了民眾行使國家賦予的政治權利,又激發(fā)了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在多元分化的當今社會,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必然要求多元化治理主體的參與。調動民眾意見表達的積極性,要發(fā)動不同階層、群體和社會成員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積極為經濟和社會事業(yè)發(fā)展出謀劃策、建言獻計,挖掘出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同時,引導人民群眾既要關注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要提高公眾意識和責任意識,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fā),加強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主動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關心和維護社會的共同利益。
2.尊重民眾的意見表達
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者, 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一個多元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而應該百花齊放。一方面,尊重不同階層、群體和社會成員的意見表達權。當前,我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新階層興起,各階層群眾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出發(fā)點,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利益訴求。事實上,無論是工人、進城務工人員,還是領導干部,其社會參與和利益表達都代表了所屬群體的聲音,都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因此,需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平等地對待不同階層、群體的意見表達權。另一方面,尊重與統籌各方面的意見和觀念。群眾遍布全國各地、各個領域,由于職業(yè)類型、經濟收入、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對事物的認識具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是正常的。因此,必須正視民眾的不同觀點和意見,認真傾聽他們的訴求,最大范圍地獲取更全面的聲音,最大程度地聚集多元化的力量。
3.及時回應民意表達
民意如流水,宜疏不宜堵。面對民眾意見或訴求,黨和政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及時處理和回應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一是吸納合理意見和建議。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直接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要求,工作效果如何,人民群眾最有實際體驗和發(fā)言權。民眾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幫助黨和政府發(fā)現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黨和政府應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善于吸收、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二是及時回應民眾的利益訴求。民眾意見是民之所盼,是人民群眾的呼聲和需要,既代表了普通大眾維護自身權益的現實訴求,也體現了民眾對個人、社會、國家發(fā)展所面臨問題的態(tài)度和意見。政府要堅持為民著想、為民謀利,不僅要對民眾的各種訴求給予積極的回應,更要著眼于群眾的需求和愿望,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實現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期盼有著落、有回應。
社會治理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必須暢通和拓寬群眾和利益訴求渠道。既要借助于現有的制度平臺,有效疏通民意表達渠道,又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拓寬群眾利益訴求的渠道,進而滿足不斷增長的民意表達的需要。也就是說,既要發(fā)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信訪制度和民主協商制度等的重要渠道作用,使其發(fā)揮聽民意、察民情、解民困的良好作用,又要拓展公民表達權行使的新途徑,為民眾開辟表達意愿和訴求的多樣渠道。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最大限度發(fā)揮互聯網優(yōu)勢,為群眾反映訴求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
1.健全和完善群眾利益訴求渠道
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主要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信訪制度和民主協商制度等組成,發(fā)揮著反映民意、整合民意的主渠道作用。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要不斷發(fā)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yōu)勢,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一是要充分發(fā)揮人大代表的作用,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人大代表由人民依法選舉產生,肩負著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重要使命。各級人大代表要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切實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做到體察民情、傳遞民聲、監(jiān)督民意落實。二是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維護群眾正常的信訪渠道。信訪工作在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和問題、維護群眾權益、凝聚人心和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既要強化信訪工作宣傳,讓群眾全面了解信訪工作是什么,又要鼓勵群眾堅持依法、如實、有序的原則,向信訪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三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yōu)勢,擴大社會公眾的有序政治參與。協商民主作為一種廣泛的政治參與和利益調節(jié)機制,能夠讓不同社會群體表達各自訴求、維護自身利益,同時督促他們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為不同社會群體平等參與國家事務,參與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yè)提供平臺和渠道。在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建設進程中,形成了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等多種協商形式。在我國,各種協商形式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既要突出各種協商形式的特色效能,使得各類協商得到充分運用,促使不同的民意訴求通過不同的渠道表達出來,讓黨和政府更好地了解民眾的需求與意見,又要“揚其長避其短”,加強各種協商形式之間的協作,構建優(yōu)勢互補的合作機制,提高民主質量。
2.搭建聯通民意的媒體平臺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新興媒體對社會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yōu)勢互補?!币虼耍罱撏褚獾拿襟w平臺,必須把握時代發(fā)展大勢和信息化趨勢,充分發(fā)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各自優(yōu)勢,實現優(yōu)勢互補、一體化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互聯網成為黨和政府聽民意、匯民智的重要渠道,成為民眾反映訴求、發(fā)表心聲和建言獻策的重要平臺。
首先,發(fā)揮傳統主流媒體平臺的作用。相對于新興媒體而言,傳統主流媒體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和信賴。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興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使得傳統主流媒體在當今受眾中的影響力逐漸式微。面對這一現實與困境,傳統主流媒體應堅持守正和創(chuàng)新,重新找回自身的影響力。一方面,主流媒體要不忘初心,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增強主流聲音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發(fā)揮其引導民意的作用。另一方面,傳統主流媒體要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數字化轉型和媒體融合發(fā)展。傳統主流媒體要借助新技術和新的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拓展民意表達渠道,及時獲得社會各方面的反響,在和用戶良好的互動中發(fā)揮征詢民意的作用。同時,要積極為人民群眾發(fā)聲,成為展現群眾現實訴求的重要媒體平臺。
其次,發(fā)揮新媒體的橋梁作用。新媒體傳播成本低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優(yōu)勢使其逐漸成為民眾表達的主要選擇。為此,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讓其成為民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橋梁和紐帶。新媒體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重要橋梁,既要發(fā)揮其擔當的政府對民眾的“下達”作用,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黨和政府的工作,又要發(fā)揮其擔當的民眾對政府“上傳”渠道的作用,將人民群眾的心聲有效地傳遞給黨和政府。因此,黨和政府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建立網絡問政、網上群眾工作等互聯網群眾意見收集平臺。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具備信息整合和數據挖掘的功能,對網絡民意進行采集整合和深度挖掘。
最后,強化自媒體的基礎管理。近年來,自媒體迅速發(fā)展,對人們的生活和表達習慣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自媒體中存在大量負面言論和不良信息,部分“自媒體”通過散布虛假信息、歪曲歷史、傳播錯誤價值觀等方式惡意引導輿論,造成的亂象日益成為網絡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有鑒于此,必須對自媒體意見表達進行規(guī)范,約束自媒體言論。
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是我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經驗。民意表達是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形式。引導民意表達,既需要重視發(fā)揮德治的教化作用,提高大眾思想道德水平,更需要法律的健全完善與有效實施,夯實民意表達的法治保障。
在我國,表達自由是法律確認和保障的一種權利,是法律對于人們實現民意的表達、思想的外化提供的一種規(guī)范的行為模式。當前,我國正在不斷為民眾擴大和暢通訴求表達渠道,但并不意味著民眾表達的內容和形式不受限制。
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民眾的表達權。我國已初步形成保障公民表達權的法律體系,但仍需要增強其全面性、針對性、有效性,尤其建立健全保護弱勢群體表達權的法律法規(guī)。通常來說,弱勢群體的表達權處于弱勢狀況,這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落后于時代要求有重要關系。因此,為了維護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要盡快完善弱勢群體權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用法律予以支持和保障。唯有如此,才能最大范圍地保障群眾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張。
其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民眾的表達。公民的民意表達既由法律來保障,也應由法律來規(guī)制。因此,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通過完善立法明確言論自由的法律邊界,進而規(guī)范公民的言論。尤其是要繼續(xù)建立健全公民網絡言論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言論自由權利進行規(guī)制。
最后,著力提升民眾的法律意識。當前,一些民眾法律意識薄弱,對表達自由的概念和邊界認識模糊,結果導致隨意表達,發(fā)表不良言論、違法言論,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有鑒于此,必須加強群眾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明晰不當言論的法律責任和法律邊界,以法律法規(guī)來促進民眾依法、理性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