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米娜 霍敏貽 吳梅花 張金風 柯 妍 劉玉潔
異位妊娠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PGID)是腹腔鏡手術后常見的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的胃腸道反應,其表現(xiàn)為腹脹、排氣、腹痛、排便消失等臨床癥狀[1],影響著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若不及時處理,或將導致腸梗阻、腸粘連等嚴重的并發(fā)癥,加重患者病情,延長其住院時間,増加患者經濟負擔,也帶來醫(yī)療負擔。常規(guī)的西醫(yī)護理對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的恢復,目前尚缺乏主動的干預措施,多數(shù)為對癥處理,且效果不甚滿意,或由于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限制其應用,或費用偏高,不易被患者接受。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優(yōu)質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雷火灸,有消炎鎮(zhèn)痛、疏經活絡、活血化瘀之功,更有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雷火灸是中醫(yī)艾灸療法的一種,較普通的艾條更為粗大,具有滲透力強、火力猛等特點[2]。有研究報道,在腰椎融合術后[3]、闌尾炎術后[4, 5]、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6],雷火灸均對胃腸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的影響。雷火灸是深圳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科開展的新的中醫(yī)護理技術方法,目前已在異位妊娠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護理中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研究通過單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來觀察雷火灸對異位妊娠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護理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病例來源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深圳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科異位妊娠腹腔鏡術后患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Excel生成的隨機數(shù)字表,然后對6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試驗過程中不設盲。治療組年齡25~35歲,平均(29.73±2.88)歲;對照組年齡25~39歲,平均(31.50±4.53)歲。2組基線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03,P=0.078>0.05)。本研究已通過深圳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倫理批件號為:20200002。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需要同時滿足以下7項方可納入。見表1。
表1 納入標準
1.3.2 排除標準如果出現(xiàn)表2中任意1項,予以排除。見表2。
表2 排除標準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綜合護理。主要包括健康指導、飲食護理、心理護理、改變體位以及使用對癥藥物治療等[8]。
1.4.2 治療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護理:雷火灸?;颊呷⊙雠P位,暴露施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天樞穴)。在腹部,雷火灸距離施灸部位皮膚2 cm,向中心線外側緩緩移動,保持紅火,隨著護理施灸者的手在患者皮膚上熏烤。在軀干部,護理施灸者平壓肢體軟組織向遠端移動,雷火灸距離皮膚2 cm,保持紅火,隨著護理施灸者的手在患者皮膚上熏烤。每個穴位每次拉動距離不少于10 cm,拉動次數(shù)3~5遍為最佳。每天施灸2次,每次20 min,連續(xù)灸3 d。注意防止皮膚燙傷。
1.5 觀察指標
1.5.1 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記錄患者麻醉結束至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精確到分鐘。
1.5.2 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6 h開始,在右側下腹部作為腸鳴音聽診區(qū),每隔2 h聽診一次,在7:00—22:00時間段內,若每分鐘腸鳴音≥4 次,則判斷為腸鳴音恢復,登記最早的恢復時間。
1.5.3 術后腹脹評分①無腹脹:無任何腹脹的感覺。②輕度腹脹:患者只覺腹中有氣體轉動,但手術切口并無疼痛感。③中度腹脹:腹部膨隆,患者自覺術口脹痛,但能夠忍受。④重度腹脹:患者腹部膨隆,自覺術口脹痛,無法忍受,甚至伴呼吸困難的現(xiàn)象[9]。
1.5.4 術后惡心嘔吐評分一般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在術后24 h之內,2 h內最為明顯。比較2組患者腔鏡術后24 h內惡心和嘔吐的發(fā)生情況及其程度[7]。①3級:嚴重嘔吐,有胃內容物嘔出;②2級:惡心嚴重,難以忍受但無胃內容物嘔出;③1級:有輕微惡心、及腹部不適,但能忍受,可以很快緩解;④0級:無惡心、無干嘔等癥狀。
2.1 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相對于對照組,治療組的首次排氣(t′=21.085,P<0.01)、排便時間(t=19.477,P<0.01)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首次排氣 排便時間比較
2.2 腸鳴音恢復時間相對于對照組,治療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明顯較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66,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腸鳴音時間比較
2.3 術后腹脹治療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isher=6.40,P=0.031<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術后腹脹發(fā)生率比較 (例,%)
2.4 術后惡心嘔吐治療組的術后惡心嘔吐情況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isher=8.92,P=0.008<0.05)。見表5。
表6 2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比較 (例,%)
雷火灸是在傳統(tǒng)艾絨中添加了中藥成分,如干姜、乳香、麝香、羌活、穿山甲、沉香、茵陳等中藥成分[10],其中干姜可降逆止嘔、溫中散寒,《主治秘要》曰:“干姜可去臟腑沉寒……發(fā)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沉香溫中止嘔、行氣止痛;乳香可調氣活血,定痛,《本草拾遺》有云:“乳香療……婦人血氣,……理風冷,止大腸泄?jié)?,療諸瘡令內消”;麝香性辛、溫,有開竅、通絡、散瘀之功,配以羌活舒筋活絡、穿山甲走竄之力,更可使火熱之力直達深部[11]。因雷火灸滲透力猛,火力更強,近年來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選取足三里、中脘、天樞穴進行雷火灸,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可以有效地治療腹脹、便秘、嘔吐等胃腸病證,而且可補益氣血、治療虛勞諸證,適合術后康復患者。中脘為任脈穴,也是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亦可有效治療胃痛、腹脹、嘔吐等脾胃病證,再配以大腸之募穴天樞,加強其治療腹痛、腹脹、便秘之功效。再加雷火灸溫熱滲透力強,在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方面能起到更強作用。
目前雷火灸等方法在護理中的應用及臨床療效方面廣受關注,應用到護理當中主要體現(xiàn)在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術后腹脹等方面[12]。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雷火灸可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癥受試者盆腔疼痛的癥狀[13]。在胃腸道疾病和改善消化系統(tǒng)癥狀方面的應用也較為廣泛,有文獻報道,雷火灸可改善化療患者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呃逆、腹瀉、大便異常等癥狀[14]。在異位妊娠腹腔鏡術后護理中觀察到雷火灸可以改善術后腹脹發(fā)生率、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雷火灸加針灸可以改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癥狀,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5-羥色胺(5-HT)、血清P物質(SP)表達,上調血管活性肽(VIP)表達水平[15]。據(jù)報道,艾絨燃燒時可以產生遠紅外等特殊的熱信號,能夠引起分子動能的改變,通過對人體的熱信號傳遞,有較高的穿透力,可以活躍臟腑功能,促進機體康復[16]。雷火灸可以促進術后腸蠕動,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高患者舒適度,臨床效果明顯且安全性高[17,18]。有研究報道,腹部手術后炎癥容易影響胃腸道的功能,導致腹痛、腹脹、腸鳴音消失等,雷火灸刺激足三里等穴,可以緩解術后患者的機體炎癥反應,促進胃腸功能恢復[19]。腰椎融合術后胃腸功能紊亂也可以通過雷火灸的護理治療有很好的改善[3]。同時在異位妊娠腹腔鏡術后護理中也發(fā)現(xiàn)雷火灸護理可以促進患者排氣、排便及腸鳴音恢復。
綜上,雷火灸可應用于異位妊娠腹腔鏡術后患者,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