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
我們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正在迅速走進技術時代。信息技術產(chǎn)業(yè)和生物技術產(chǎn)業(yè)幾乎與發(fā)達國家同步發(fā)展的事實,充分顯示了我們進入技術時代的深度。為了應對技術時代的迅猛來臨,我們迫切需要有足夠的思想儲備與文化資源。正因為此,作為對技術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新興學科,技術哲學越來越引起學界和讀書界的關注。
但是目前我們還幾乎無書可讀。大部分技術哲學的專業(yè)文獻尚未翻譯出來,西方先行的技術思想家的文字散布各處,還沒有一本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使用的“技術哲學讀本”?!都夹g哲學經(jīng)典文本》一書的出版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白。
技術哲學向來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個是作為部門哲學、哲學的分支學科、哲學關注的特殊領域,另一個是作為一種新的哲學傳統(tǒng)、哲學視角、哲學眼光。前者從屬于一種或幾種哲學傳統(tǒng)和哲學綱領,后者本身就是一種哲學綱領。
作為哲學綱領的技術哲學往往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革命性,作為部門哲學的技術哲學則相對比較平庸,往往從屬于某種既有的哲學傳統(tǒng),在這個哲學綱領指導下做具體工作,拓展領域、解決難題,屬于科學哲學家?guī)於魉^的“常規(guī)活動”。
作為部門哲學和作為哲學綱領的區(qū)分不僅適合技術哲學,也適合科學哲學和自然哲學。通常,作為部門哲學的繁榮依賴于其開端處哲學綱領的強有力——科學哲學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維也納學派之邏輯經(jīng)驗主義哲學的強有力。
技術哲學非常奇特。第一,它的興起最晚,直到20世紀后半葉。第二,它在20世紀興起的主要標志,不是任何意義上的technological philosophy,相反,是某種anti-technological philosophy。也就是說,20世紀后半葉的技術哲學從一開始就是以它對“技術”的反思和批判而引人注目的。而科學哲學一開始是以對科學的弘揚、辯護而宣告自己誕生的。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技術社會,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并不是任何關于技術的研究都可以列入技術哲學的范圍。要搞清楚什么是技術哲學,就應該從這個學科的內在歷史發(fā)展中尋找根據(jù)。
技術與人類相伴而生,異常古老,人類漫長的史前時期是由它來標識的(新石器、舊石器、青銅黑鐵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近代科學只有差不多四百多年歷史,相對于技術而言,近代科學猶如汪洋中的孤島。
然而,技術盡管古老而重要,但向來沒有進入哲學思考的核心。翻開西方哲學史,常見的討論主題有理性、真理、自由、實在、上帝、靈魂、信仰、德性、正義、知識、邏輯、藝術、美、政治、法律、自然、科學,但就是沒有技術。
技術哲學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不曾有一席之地,這不是偶然的。這種歷史性的缺席與西方哲學的基本走向有關。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就被規(guī)定為一種理性的事業(yè),而所謂理性即是內在性的根據(jù)。
也是從蘇格拉底開始,技術被規(guī)定成一個缺乏內在性的東西,并且因此受到貶低。在《理想國》里,柏拉圖把理念放在本體論的最高位置,工匠的制作物次之,藝術家的作品作為對制作物的模仿最次。亞里士多德把全部學術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理論科學,第二等級是實踐科學,第三等級是創(chuàng)制科學——包括手工制作、藝術創(chuàng)作等。技術的存在論位置一直不高。
因此,我們也許可以說,技術哲學與自然哲學的歷史性際遇必須結合在一起思考,不理解自然哲學為何處于西方哲學的主流地位,就不能理解技術哲學何以處于被遺忘的邊緣。
18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想家重視工藝成就,在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里有很大的分量來敘述工藝過程。狄德羅把技術與科學、藝術并列為三大知識的類別,在《百科全書》中為工藝和發(fā)明留下了大量的篇幅。這些條目往往加上精美的插圖,實際上在公眾中傳播了技術知識,確立了技術的地位,為法國的工業(yè)革命做好了準備。
到了19世紀中葉,工業(yè)革命正向縱深發(fā)展,由蒸汽動力革命向電力革命轉移,技術的社會影響有如昭昭白日,對技術的研究于是提上了日程。
1877年,一位德國的新黑格爾派哲學家卡普(1808~1896)在書名中使用“技術哲學”一詞,可以看作是讓“技術哲學”作為部門哲學登上哲學史舞臺的首次努力。
此后,以工程師為主體的業(yè)余哲學愛好者,力圖將“技術哲學”打造成一個真正的部門哲學。1894~1911年間,俄國工程師恩格爾麥爾(1855~1941)用德文發(fā)表了以“技術哲學”為標題的系列文章。1913年,第二本以“技術哲學”為書名的著作問世,作者是德國工程師齊墨爾(1873~1940)。第三本以“技術哲學”為書名的著作,是德國另一位工程師、X射線專家德紹爾(1881~1963)于1927年出版的。
1956年,德國工程師學會成立了專門的“人與技術”研究小組,小組又分成教育、宗教、語言、社會學和哲學等工作委員會,使“技術哲學”的發(fā)展有了一個體制上的依靠。
1966年,美國技術史學會(成立于1958年)所屬的《技術與文化》雜志出版“走向技術哲學”專輯,是技術史這個“兄弟學科”對于技術哲學的一次重要的提攜。
1978年,美國“哲學與技術學會”(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簡稱SPT)正式成立,首任主席是卡爾·米切姆。同年出版了學會的會刊《哲學與技術研究》,同年舉行的第16屆世界哲學大會確認技術哲學為一門新的哲學分支學科。從這一年起,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慢慢開始在北美乃至全世界建立起來。
從卡普以來100多年過去了,與科學哲學相比,技術哲學作為學科的地位并不突出。作為部門哲學的技術哲學,目前的論題高度發(fā)散,其作為哲學的合法性始終是一個問題。美國的SPT目前仍然是“哲學與技術學會”,而不是“技術哲學學會”。
本書由五編共25篇文章組成。第一編是“歷史概述”,收入一篇文章。米切姆發(fā)表于1980年的這篇文章,相對于我們時代的快速變遷以及技術哲學這門新興學科的快速發(fā)展來說,顯然有一些過時,但對技術哲學的來龍去脈,以及當代技術哲學面對的理論問題(技術的概念辨析)和實踐問題(技術的倫理和政治問題)均做了條理清晰的敘述,特別對中國讀者而言,仍然是一篇很好的“技術哲學導論”。
此后的四編概括整理了“社會—政治批判傳統(tǒng)”“哲學—現(xiàn)象學批判傳統(tǒng)”“工程—分析傳統(tǒng)”和“人類學—文化批判傳統(tǒng)”四個思想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