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 信陽師范學院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背景下,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后備力量,不僅需要掌握良好的專業(yè)知識,更要全面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2013 年,教育部聯(lián)合多個部門共同頒布了《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意見》指出:“高校應進一步深化、整合教學,以各種工作項目和活動的形式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文體藝術等多個方面幫助大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促進他們成長成才?!币魳肥且婚T非常重要的藝術學科,它對學生藝術觀、道德觀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音樂教育成為了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高校在非音樂專業(yè)中紛紛開設了音樂選修課,也打造出了一批具有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助力于高校音樂教育發(fā)展。
從我國的教育結構來看,高校是一個培養(yǎng)高水平、高素質人才的機構,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更應開展以音樂為主的各種藝術教育活動,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進而發(fā)揮音樂藝術課程在美育中的作用,培養(yǎng)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情和品德。
才藝指的是一種才能或技藝,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才藝多指個人所具備的藝術特長。當前就讀的大學生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進行過專業(yè)的音樂訓練,也不具備特別高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高校中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才藝。首先,學生通過音樂教育能夠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能力;其次,通過音樂課程的熏陶,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不同類型、不同風格音樂作品的興趣,能夠促使他們在課下自發(fā)的進一步參與到各種音樂學習和活動中;最后,高校內設置有較多社團,學校也熱衷于舉辦一些藝術活動,學生經過音樂學習后,能夠主動參與藝術活動并進行表演,也能在音樂表演和欣賞中自娛自樂。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開設音樂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才藝,既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情趣,又有利于培養(yǎng)其形成健康的性格和強大的自信心。正如19 世紀法國著名藝術家布格羅所說的:“每個人的生活樂趣都是以個人的才藝為基礎的,缺乏才藝就如同失去了存在的目標。”
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對音樂的作用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音樂藝術不僅能豐富個人的業(yè)余生活,還能讓人宣泄壓力、放松精神。當前社會節(jié)奏快,競爭激烈,高校中的大學生既面臨著繁重學業(yè)的困擾,又承擔著較大的就業(yè)壓力,由此也容易積郁起各種不良情緒。而通過音樂學習,在課堂上或課下進行各種音樂訓練與表演,有利于大學生舒緩情緒。一方面,當人處在美好的音樂環(huán)境之中,可以令自己的神經系統(tǒng)放松;另一方面,愉快的音樂曲調、節(jié)奏會帶給人一種非常舒適的心理反應,并增加興奮度,從而使學生激發(fā)內心良好的情感。同時,不論是悲傷沉痛還是激情昂揚等不良情緒,都能在音樂中得到宣泄,所以音樂也是一種良性的釋放方式,可以避免個體出現(xiàn)抑郁、煩躁等癥狀。因此,高校開設音樂課程,這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樂觀、上進的心理和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傳統(tǒng)的大學教育中,學生主要學習本專業(yè)的知識、開展各種專項實驗,這樣就導致學生觸及到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并不利于新時期綜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通過音樂課程教育,學生能接觸到大量的音樂理論、音樂史等知識,還能掌握一定的器樂演奏、聲樂演唱方法,從而拓寬知識面。我國幅員遼闊,各民族、各地區(qū)都誕生了富有本區(qū)域特色的音樂,比如西北地區(qū)有秦腔音樂,山東地區(qū)有梆子藝術,天津地區(qū)有快板藝術等,每一類音樂都有自身獨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通過對不同音樂內容的學習,能夠開闊視野。因此,高校中開設音樂課程,能夠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分析、欣賞和表演各種音樂作品。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個體的成長、發(fā)展實質上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不僅要求知識、技能的增長,也要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個體,并被社會接納。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在《孝經·廣要道》中提出:“移風易俗,莫過于樂”,由此可以看出音樂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而且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行為引導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首先,音樂中具有積極健康的內容。比如現(xiàn)階段社會上一些廣為傳唱的歌曲,《愛的奉獻》《國家》等,向聽眾呈現(xiàn)出濃郁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音樂藝術具有美育功能。音樂的旋律符合美的規(guī)律,有利于將個體置身于和諧的心境中。音樂教育是通過特定的音樂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化的活動,比如一些經典名作,音樂藝術家往往在創(chuàng)作時會融入一些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它們能夠批評、糾正當前大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觀念和錯誤思潮,由此起到塑造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作用。
21 世紀是一個迅捷、多元發(fā)展的世紀,是一個信息多樣而豐富的時代,當前大學生受多元信息和各種思潮的影響,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也崇尚表現(xiàn)自我、彰顯個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個性化的成長和發(fā)展是時代演化帶來的必然結果。對個性一詞,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解釋。比如從哲學的視覺來看,個性是個體展現(xiàn)出的一種行為和性格特征,它表示一種與共性相對的意思。在特定范圍內,個性與共性是共生共存的,共性的種種特征往往包含并體現(xiàn)于個性之中,而個性也不能脫離共性而單獨存在。個性和共性的存在、發(fā)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個性是個體精神、心理面貌的展現(xiàn),并流露出了明顯的傾向性,而且具備一定的社會獨特性。而共性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系統(tǒng)中個體獨特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構成的總和,并沒有明顯的傾向性。
在教育領域,個性是指基于個體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在一定的社會范圍內,運用教育方式影響個體及個體的各種實踐活動,由此促使個體在知識、技能、才智、品德等方面形成比較穩(wěn)固而持久的心理特征。所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或培養(yǎng),即是從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和實際學習需求出發(fā),在充分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前提下,按需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由此促使學生良好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個性化教學的理念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統(tǒng)一、固定的模式,新時期的大學生在心智發(fā)育上已較為成熟,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而音樂學科本身又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因此,運用個性化的音樂教學模式,符合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符合新時期人才發(fā)展的需求。
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運用的是應試教育模式,所以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在中學的任務就是參加高考,他們的學習、生活一般都由家長和老師包辦,由此便導致他們出現(xiàn)學習意識不強的問題。進入大學以后,學習氛圍變得較為寬松,課程的選擇也較為自由,但部分學生仍然習慣了接受被動的教育和管理,對新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不適。具體到音樂教育方面,大學中的音樂課程往往以選修的形式出現(xiàn),所以絕大多數(shù)學校并沒有建構起一個針對普通大學生音樂學習的專職管理部門,專業(yè)人員的配置上也顯得不足,比如現(xiàn)階段在音樂教育的管理上,往往由學校的教務人員、行政人員牽頭進行規(guī)劃和管理,這并非他們的主要工作,不僅如此,這些工作人員大多都不是來源于音樂藝術專業(yè),缺少相關的學習、研究經驗,所以難以有效掌握大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特征,也難以構建起完善的音樂課程體系,由此便造成高校在音樂教學管理上的薄弱趨勢。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求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各種音樂技能也必須在實踐中反復練習才能提高。比如聲樂知識中就涉及和聲、曲式分析等十分豐富的內容,這就要求高校必須以學生個體的音樂基礎和實際能力為依據(jù),為學生制訂一套科學、系統(tǒng)的音樂學習計劃,由此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符合音樂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但現(xiàn)階段絕大多數(shù)高校在音樂教學計劃的制訂上缺乏系統(tǒng)性,通常只是簡單的分配學分、制訂選課方式,而具體的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都交由教師自主決定,而且也缺乏相應的教學監(jiān)督、考核機制,教師只能根據(jù)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制訂簡單的教學計劃,沒有對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等進行整體合理的規(guī)劃,從而使得學生獲取的音樂知識十分零散,學生也難以找到有效的線索,沒辦法構建起對音樂的系統(tǒng)認知,這樣并不利于改善大學生音樂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近年來,隨著音樂藝術在育人中的價值被不斷開發(fā)、挖掘,各高校也鼓勵教師在音樂教學上積極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但部分教師缺乏教學改革的相關經驗,由此使得音樂教學的內容顯得十分雜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教師在選擇音樂教學內容時較為隨意,往往從個人的愛好、習慣出發(fā),導致音樂課程缺乏基礎性、普及性,由此便偏離了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第二,部分教師對教學標準把握不清,沒有體現(xiàn)出課程在專業(yè)與非專業(yè)上的差距,刻意拔高教學難度,由此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擾;第三,教學上缺乏統(tǒng)一性,教師沒有按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往往根據(jù)個人專長自行選擇授課形式,比如有的老師擅長器樂,授課就以講解器樂知識、鑒賞器樂音樂為主,較少涉及其他音樂內容??傮w來看,絕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真正了解學生的音樂基礎,教學設計時也缺乏有力的參考依據(jù),所以授課內容顯得多而雜,也難以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音樂學習體驗。
當前,絕大多數(shù)高校沒有形成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這是因為音樂在基礎教育中的“副科”地位,絕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難以感知音樂藝術所展現(xiàn)出的文化魅力,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時,往往只強調學風、專業(yè)等內容,沒有將音樂藝術放在同等地位,忽視了音樂文化的建設。校園的音樂文化氛圍不濃厚,必然導致審美體驗、審美環(huán)境的缺失。比如在“五四青年節(jié)”“‘一二九’藝術節(jié)”,高校都有舉辦音樂文化活動的傳統(tǒng),學生們也希望在活動中表現(xiàn)自我。但從舉辦的結果來看,活動的開展流于表面和形式,學生只能按流程表演固定節(jié)目,難以展示自己獨特的才藝,由此便挫傷了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另外,音樂教學設施缺乏也是校園音樂文化氛圍難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學習器樂需要器樂設備和場地,學習舞蹈需要舞蹈房,但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沒有在音樂設施的建設上投入足夠的資金,學生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難以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更不利于最后的音樂效果呈現(xiàn)。
當代大學生在往往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征,他們注重突出自我,不喜歡拘泥于傳統(tǒng),也多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但是也應看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保持被動接受教育的習慣,所以相關管理部門應強化音樂教學的管理工作。首先,可開展培訓、講座等活動,提高管理人員和教師對音樂教育的認識;其次,督促教務部門協(xié)同教研人員制定出完整的教學管理計劃,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內容對其進行有效考察和監(jiān)督,使其成為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最后,還應向廣大教師提供更多理論學習與深造的機會,從而提高其教學和管理水平??傊髮W生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結果不僅取決于學生接受了怎樣的課程,更取決于通過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改變大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意識,并讓他們獲得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的教育內容,由此便能從根本上扭轉當前高校音樂教育工作的頹勢,全面提高音樂教學的成效性。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明確指出:“高校在制訂藝術學科的教學計劃時,應從各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同時,還應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革教學方法,使其符合廣大學生的藝術學習特征”?;谏鲜鲋笇?,針對當前高校在音樂教學制訂上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改進措施:第一,音樂課程綜合性、系統(tǒng)性強,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在掌握學生個體音樂水平、能力的基礎上,打破當前以學期為基本單位的音樂學習周期,將部分音樂課程向下一學期順延,從而確保教學時間充足,提升學生音樂學習的深度;第二,以整體的教學計劃為依據(jù),進一步明確階段性的課程計劃,教師應詳細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時間等內容;第三,教學計劃制訂完成以后,還應提交學校的教務、行政等管理部門評估,評估計劃切實可行之后,再允許教師按計劃施教;第四,正式教學階段,教師應與學生加強交流、溝通,充分了解當前教學中的不足,并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出的個體化特征,進一步的修正、完善教學計劃。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學好音樂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理論和技能。但當前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過音樂,其音樂水平和能力也參差不齊,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以基礎教學為主,并以此為依據(jù),全面完善音樂教學內容。首先,教師對每堂課涉及的具體音樂知識和技能作深入研究,并詳細了解學生個體具備的音樂基礎,由此從學生音樂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找準教學的生長點;其次,課程中涉及的重要音樂基礎知識,在授課時可以向平行課程或后續(xù)課程進行延伸。音樂課程的種類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比如“練耳”屬于音樂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但在聲樂、彈奏當中都會用到,教師在授課時可適當調整教學程序,為學生的其它音樂課程奠定基礎;最后,授課的全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和思想,它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明確的音樂觀點,從而認識和處理學習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學習傾向,最終也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校園文化是衡量辦學水平和師資力量的重要標準,是一所高校軟實力的體現(xiàn)。對大學生開展音樂教育,不僅屬于知識學習的范疇,更是高校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營造濃郁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讓他們在音樂中受到感染,啟迪“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高校應加大音樂教育的宣傳力度,使其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窗口,比如可以在指定廣告欄內張貼音樂海報、宣傳音樂名人故事等,由此增強音樂在整個校園中的影響力。又如在課間休息時間或節(jié)假日,利用校園廣播播放一些優(yōu)美的音樂,從而讓音樂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更重要的是,學校應從管理層面入手,加大對校園音樂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必須配置專門的器材和設施,只有營造良好的音樂文化環(huán)境,才能促進校園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高校音樂教育不能停留于淺表層面,針對當前大學生個性較為突出的現(xiàn)狀,從教育管理到音樂教學都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由音樂基礎開始,逐漸深入到音樂的各領域,由此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厘清音樂藝術的價值,以及在育人上的特有功能,并將其融入到日常教學中,由此改善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經驗、鍛煉思維,并領悟音樂思想,最終為他們在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