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邇,吳俊敏,田育宏,趙桂梅,高加隆,李思遠,忻加海,曾明超
(1.河北省張北縣中醫(yī)院,河北張北 076450;2.張家口市沙嶺子醫(yī)院,河北張家口 076476;3.張北濟民醫(yī)院,河北張北 076450;4.張北縣醫(yī)院,河北張北 07645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綜合病變,屬于頸椎病的常見類型,發(fā)生率在20 %左右[1]。我科從2018年2月開始使用多極射頻電極針刀松解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確切,痛苦小?,F報告如下:
納入2018年2月~2020年5月來我科就診的12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均表現為間歇性眩暈、耳鳴伴惡心、嘔吐、頭痛、頭悶等癥狀。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溫針灸組和多極射頻電極針刀組(以下簡稱“針刀組”)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 針刀組
①儀器設備:北京北琪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八極射頻控溫熱凝器,射頻電極針刀和配套線一套(射頻電極針刀裸露端為0.5 cm,長度4~6 cm,直徑0.5~0.9 mm,裸露端以外針體涂有絕緣層)。
②布針部位:治療范圍為枕骨枕外隆突和上下項線、項平面軟組織附著處,以及C2-C6的棘突項韌帶、棘間韌帶、椎板、后關節(jié)的項伸肌群附著處。通過患者的癥狀,體征,結合頸椎過伸過曲位的X線,頸椎核磁及頭部核磁的相關影像資料以及遠紅外熱成像的低溫區(qū)、高溫區(qū)、分界線等資料對軟組織損傷情況有整體認識。然后運用手指觸摸、叩壓上項線、下項線、項平面、頂骨、枕骨、顳骨乳突周圍、頸椎棘突、椎板及椎旁的軟組織,根據其張力、硬度、粘連情況與壓痛點情況,確定穿刺點(治療點),用醫(yī)用標記筆做好標記。
③治療過程:患者取俯臥位,標記點用0.5%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潤麻醉。電極針刀對治療點直刺或斜刺,枕骨外隆突下布針刀時,一定要刀尖斜向上沖著枕骨下緣的方向斜刺,而不是直刺或向下斜刺。進針時手法要輕柔緩慢,經皮下肌肉或筋膜直達骨膜附著處。患者出現憋、脹、癢或微痛均為正常針感。布針刀完成后,接通射頻控溫熱凝器,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選定溫度,一般在40~45 ℃之間,電壓45 V,采用多極相連模式,持續(xù)時間一般為5 min,然后調節(jié)針頭(提插彈撥),繼續(xù)治療5~10 min,再換到其它射頻電極針刀上,如此重復上述方法一遍。針后囑患者當天保持針刺部位清潔、干燥。每次治療間隔時間一般為7 d,3次為1個療程。較輕者治療1個療程,重者治療2個療程。
常規(guī)取頸夾脊穴、風池、天柱、百會、玉枕、絕骨、大抒、風府、大椎、啞門、陽陵泉、三陰交、后溪、申脈等諸穴進行針灸?;颊吒┡P,以頸部夾脊穴位為主穴,直刺頸項部夾脊穴1寸,并垂直進針風池穴、百會穴、天柱穴1寸,有酸脹感即可,所有穴位均輕捻緩刺,待進針得氣后,將艾柱剪成2 cm左右長的艾段,置于針尾上燃燒,可先于針身上插入硬卡片,避免火星掉落而致燙傷。百會、玉枕等有頭發(fā)的地方不進行艾灸。每個穴位各三壯,持續(xù)時間30 min。每日治療1次,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需間隔3 d,所有患者根據病情治療2~3個療程。
(1)參考《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量表評分,評分0~30分,0分表示頸性眩暈極度嚴重,功能極低;30分表示無頸性眩暈癥狀,功能好。分別評估并記錄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及治療后12個月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
(2)運用遠紅外熱成像顯示枕外粗隆區(qū)、左側項間區(qū)、右側項間區(qū)、C2-C7椎旁區(qū)四區(qū)低溫點的溫度,分別評估并記錄治療前、治療后各顯示區(qū)低溫點溫度差值。
(3)治療結束時、治療結束后3、6、12個月時進行療效評估,顯效:患者頭暈、頭悶、頭痛等不適癥狀完全緩解,查寰枕區(qū)及頸段軟組織內的硬結完全消除,張力適中,肌肉軟組織無粘連,觸之與周圍正常的軟組織一樣,柔軟有彈性,且活動自如;遠紅外熱成像顯示低溫區(qū)全部變成中溫區(qū)。有效:患者頭暈,悶痛等臨床癥狀大部分緩解,觸之仍有硬結,張力、活動度稍差;遠紅外熱成像顯示低溫區(qū)基本接近中溫區(qū)。無效:頭暈等癥狀稍有緩解或無緩解;遠紅外熱成像顯示無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時點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針刀組治療后各評價時點的評分均高于溫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測溫區(qū)的遠紅外熱成像低溫點溫度差值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針刀組治療后各評價時點的溫度差值均顯著低溫針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針刀組治療后 3、6、12個月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溫針灸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3、6、12個月的總有效率均逐漸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均未發(fā)現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
表4 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3、6、12個月總有效率比較[n(%)]
無論何種頸椎病,肌肉軟組織的張力改變是導致頸椎關節(jié)的力學平衡失調的重要原因。從肌肉軟組織肌筋膜松解術作為治療的切入點,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課題主要研究射頻電極針刀、熱凝射頻模式密集型布刀,對于椎管外軟組織粘連變性的松解作用。該治療對頸椎椎體及寰枕、寰樞關節(jié)周圍局部張力增高的病灶進行定點處理,通過松解術加熱效應的方法,達到松解粘連、減輕壓迫的目的。
宣蟄人教授[2]指出,椎管外軟組織等粘連變性,是造成頸椎病的主要原因。即使頸椎沒有明顯的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只是頸部肌肉功能出現失調,也可引起頭暈、頭痛、耳鳴、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一系列血管神經病變所表現的各種癥狀[3]。寰枕關節(jié)周圍肌筋膜抑或頸部肌群的肌肉軟組織攣縮、粘連、變性,尤其是病程長、病情較重的患者,往往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甚至一個立體的面。所以密集型布針,才能起到較徹底的松解和分解作用。射頻電極針刀既有針刀的松解作用,同時又有電療的溫熱效應,僅裸露端發(fā)熱,涂有絕緣層的針體不發(fā)熱,其松解作用與熱效應的效果比普通溫針灸改善許多,且不易燙傷皮膚,更容易密集布針。針刀可將頸部的緊張肌肉進行緩解,最大程度上平衡頸部的動力學,有助于改善腦部的血流量[4]。通過多極射頻相互之間能形成場效應,射頻的場效應在0.5~1.0 cm之間,多個射頻電極針刀之間形成一個大范圍的溫熱場效應。溫熱的效果,有助于加快椎動脈部位的局部血流速度,還能夠有效緩解肌肉與關節(jié)韌帶部位的緊張感。同時,調高溫度至70~90 ℃和電壓45 V有射頻消融的作用,更利于變性組織的消融氣化和正常組織的激活和再生,達到與有形手術一樣異曲同工的效果,類似于針灸和微創(chuàng)手術的完美結合。以此達到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解除或改善眩暈的目的[4]。而且,射頻的運動模式不僅對神經有刺激功能,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針尖誤入椎管、誤傷神經的風險[5]。本研究通過分組比較也證實,多極射頻電極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改善頸性眩暈、提高總體有效率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溫針灸治療(P<0.05),提示其臨床實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