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梁思成在上世紀40 年代提出北京中軸線的概念以來,中國學者就開始探尋北京中軸線的起源和演進。追溯北京中軸線何以產(chǎn)生,又如何變遷,其實也是為“北京何以成為北京”這個問題尋找答案。
在北京城,最能夠清晰感知到中軸線存在的地方,一定是在老城的高處。站在景山公園的萬春亭,能夠看到紫禁城的核心建筑沿著中軸線依次位列,兩邊的建筑按中軸對稱。登上鼓樓向南遠眺,能看見遙相呼應的景山萬春亭,也能明明白白看到一條軸線位于北京城的中央,青磚灰瓦的建筑錯落在中軸線的兩邊。
自梁思成在上世紀40 年代提出北京中軸線的概念以來,中國學者就開始探尋北京中軸線的起源和演進。追溯北京中軸線何以產(chǎn)生,又如何變遷,其實也是為“北京何以成為北京”這個問題尋找答案。
景山上的“北京城南北中軸線”地標
關于中國古代第一個出現(xiàn)中軸線的都城是什么,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存在不同的答案。
一些史學家認為,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個出現(xiàn)中軸線的都城,當時出現(xiàn)了一條簡單的中軸線,即南北向的穿越大道。
魏晉南北朝時的都城洛陽,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顯的中軸線。隋唐時期,對于都城中軸線的規(guī)劃則已經(jīng)開始具有一種自覺意識,寬約150 米的朱雀大街即是長安城的中軸線,城中心部分的布局也都依據(jù)左右對稱的原則。到了北宋的東京,雖然其平面布局東西兩翼不對稱,但自大內(nèi)的宜德門到里城的朱雀門,再到外城的南熏門,這條“御街”顯然是全城的中軸線,并且東京城在擴建時,也力求形成一條城市軸線。
盡管自元大都以來,北京中軸線就已經(jīng)存在,但第一個提出北京中軸線概念的是建筑學家梁思成。
梁思成1942 年編寫、1944年完成的《中國建筑史》中,在論述中國建筑平面布局的特點時,開始使用“中軸線”一詞,“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軸線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朝會大典所御也”。自那以后,“中軸線”成為梁思成普遍使用的概念,尤其是在提到北京的規(guī)劃時。
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因城市化建設的需要,北京的城門和城墻逐漸被拆除。位于北京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是中軸線上重要的標志性建筑。永定門甕城城墻從1950 年開始被陸續(xù)拆除。后來,永定門城樓和箭樓以“妨礙交通”和“已是危樓”為由被拆除。此后,北京中軸線失去了南端點。
伴隨著北京城市建設,一系列考古工作也開始展開。拆城墻的步伐沒有停止,但這些研究竭力拼出一個對北京城更完整的認識。
1964 年,考古學家徐蘋芳等人以考古勘探的手段,鑒定了元大都中軸線的位置,證實從鼓樓到景山的大街就是元大都南北中軸線大街,與今天地安門南北大街是重合的,證實了元大都城南半軸規(guī)劃建設中軸線的走向,元大內(nèi)就是建在這條中軸線上。
1964 至1974 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先后勘察了元大都的城郭、街道、河湖水系等遺跡,基本探明了元大都外郭城的形制和范圍,以及皇城和宮城的范圍,形成一系列考古報告。
2000 年6 月,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委員會委員王世仁和一些專家給北京市文物局寫了一封《關于重建永定門的建議書》,其中寫道:“完整的中軸線代表了北京的歷史文脈。中軸線上的門、橋、枋、殿,就是文脈的標志,每處都記載著首都的歷史變遷。城市失去歷史標志,等于失去了記憶,保護好中軸線,也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個失去記憶的城市?!?/p>
這份建議書得到了市領導的批示和重視,2004 年3 月,永定門的復建工程正式開始。竣工后的永定門城樓重新屹立在北京中軸線的南端。在北京的老城保護被放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時,原本南部已經(jīng)失衡的北京中軸線又完整了。
北京申辦1990 年亞運會成功后,為了連接城市中心和亞運村,在北二環(huán)鼓樓橋引出鼓樓外大街,向北至三環(huán)外,為北辰路。中軸線被延長了。此后北京申奧成功,中軸線再次向北延長,鳥巢和水立方落在了軸線的兩側(cè)。
在學術界,在北京提出中軸線申遺之后,對于北京中軸線的研究逐漸走向高峰。
受到關注的課題有很多。例如北京中軸線的長度到底是多少?7.8 公里的說法被一些專家學者認為不符合中軸線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建設部科技司、外事司原司長李先逵認為應以傳統(tǒng)的“里”數(shù)來表達,應該是15 里,而“十五”是一個神秘的“天機之數(shù)”。例如北京中軸線的起點到底是永定門還是鐘鼓樓,是南端為起點還是北端為起點?兩種說法都有學者支持。例如北京中軸線與正子午線并不重合,而是略向東偏移,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認為,北京中軸線的逆時針微旋兩度是先人在具備了精確測量能力下做出的選擇,與明堂制度、敬天信仰、順山因勢的擇地觀念存在深刻聯(lián)系。
關于北京中軸線歷史溯源和文化內(nèi)涵的討論,一些問題已經(jīng)取得共識,一些問題還在被爭論。但所有這些爭論都在共同塑成我們對北京中軸線以及這座城市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