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強(河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醫(yī)學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沈周出生于名門望族,其先族在元末最盛,后來因兵亂而致家業(yè)沒落。其曾祖父、曾祖母皆出自高門大戶。其曾祖沈良喜書畫、精通書畫鑒賞,因鄉(xiāng)里關系,與“元四家”之一,同為吳興人的王蒙成了好友。王蒙有次踏雪夜訪沈良,即興作畫,為沈家珍藏。其曾祖父對書畫的鑒賞和收藏為后代提供了學習書畫的優(yōu)越條件,營造了良好的書香門第氛圍。其曾祖父沈良喜愛收藏,為沈周成為收藏家提供了基礎。祖父沈澄致富有道,為沈周日后成為職業(yè)書畫家提供了經(jīng)濟支撐。沈周之父沈恒淡泊名利、隱居不仕等,對沈周的書畫風格有極大的影響,對沈周三觀的形成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導向作用。
從沈周的師承和交友方面來看。沈周沒有顯赫的政治地位,過著恬淡閑適的生活。他交友廣泛,有著和祖輩一樣交友好客的豪爽情懷,再加上沈周性情溫和,為人低調(diào)謙遜,當時的文人都樂與之交。沈周的交友范圍甚為廣泛,既有高官貴族,如吳寬、徐有貞、王鏊、李東陽等人,又有當?shù)孛?、書畫家、詩人等,時常舉行山游、集會,而且還頻繁有書畫往來,如劉玨曾為僧作《清白軒圖》,上有沈澄、沈恒吉題詩;張弼出守南安后,沈周寫詩《送張汝弼出守南安》贈予張弼,兩人來往密切。這必然對沈周的生活、思想還有書畫都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沈周早年的書法與繪畫傳承其家學,其祖父沈澄、伯父沈貞吉、父沈恒吉皆善詩文書畫,沈周在接受家族熏陶的同時,亦有當時名師陳寬、杜瓊、劉玨等人的指導。沈周的這種性格很受人喜歡,后輩也多樂與之交,如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皆受其影響。文徵明受其影響最深,也是沈周最得意的門生。
沈周是集詩、文、書、畫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兼”這個字用在他身上恰到好處。他博學多才,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其詩文書畫作了鋪墊。沈周的詩、書、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今人亦稱“三絕”。從實際角度出發(fā),沈周的書法成就是遜于繪畫的,而他喜歡于繪畫作品之上題詩,題字又離不開書法,所以詩書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沈周非常注重人品,他在詩文與題跋中多次提及“人品”。沈周首先看重人品,在他看來人品才是決定詩品、書品、畫品的關鍵,是決定藝術品格的關鍵。在書法方面,沈周題《林和靖二帖》:“宛然風節(jié)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開緘見字即見翁,五百年來如轉(zhuǎn)燭?!鄙蛑苷J為林柔之風節(jié)流露于字中,可謂是對其人品、修養(yǎng)以及書法的贊賞,字如其人,更是對其人的高度肯定和評價??傊蛑苷J為人品至上,人品決定著詩品、書品及畫品。
沈周在書畫方面繼承了元人書畫同源的觀點。中國古代文人畫家多為文人士大夫,皆善書,自從元代以來,文人更是主張以書入畫,將書法的筆法融入繪畫,并講究筆墨的韻味和生動。如元代趙孟頫自題《古木竹石》:“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币詴氘嫷恼撜{(diào)對元明清三朝文人士大夫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于沈周的書法作品風格的分期有很多,單國強認為沈周是在四十歲后進入中期成熟階段;杭州師范大學的陳根民在《試論沈周書法風格之嬗變及其他》指出,四十五至五十歲是沈周書法的轉(zhuǎn)型期,沈周在五十歲以后,繼承黃庭堅行書的衣缽,基本上以黃庭堅為其書法的典范;吉林大學的劉靜則認為沈周在四十五歲之后才進入中期成熟階段。筆者認為單國強以四十歲為界是站在繪畫的立場偏多一點,而且沈周的繪畫進入中期并不代表書法與繪畫是同步進入中期,所以陳根民老師以四十五歲為界的說法還是比較合理的,筆者認為此后劉靜是在陳根民老師指導下作了更精確的分期。經(jīng)過多方面的比對,筆者采納吉林大學劉靜《沈周書法研究》中提出的早、中、晚三階段為劃分依據(jù)。
早期萌芽階段(1427—1471年)。這一時期沈周主要的特點是作品還尚未成熟,作品數(shù)量也是非常少,而且單獨的書法作品就更少了,可以從繪畫題跋中窺其面貌。沈周早年的書法基本是行楷之貌,其代表作有《趙雍沙苑牧馬圖跋》《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幽居圖》《廬山高圖》等繪畫中的題跋。今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廬山高圖》(圖1),從跋中可以看出此圖為沈周四十一歲時所作。陳根民先生認為此作品受林逋的影響很大,并沒有提及時人對沈周的影響。筆者認為沈周在學習林逋時不可能不受當下的影響,從古到今每個人的作品都會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沈周也是不可避免的。從作品的筆畫上來看,沈周多受林逋影響,前期筆法多稚嫩。在結構上比較規(guī)矩,有當時名家沈度的影子,可以看出此時他并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征。但這仍然可以稱得上是沈周早期書法的最高水平。
圖1 沈周 《廬山高圖》題跋
中期融合階段(1471—1486年)。沈周在四十五歲之后,書法在取法方面有很大轉(zhuǎn)變,開始轉(zhuǎn)學宋人,逐漸在學習中參入自己的筆意,形成他自己的書法風格。在書法作品方面流傳至今的數(shù)量較前一階段多很多,種類也豐富起來,代表作有《摹古冊》《云石風泉圖》《題林逋書札二帖》等。四十五歲至五十歲是沈周書法的轉(zhuǎn)型期;五十歲以后,則沈周繼承黃庭堅行書的衣缽,基本上以黃庭堅作為其書法的典范?!额}林逋書札二帖》(圖2)為沈周五十歲所作,這幅作品正處在過渡時期。這幅作品融匯多家筆意,可謂合眾家集成之作。其中瘦硬的筆畫居多,表達了沈周對林逋的敬仰,偶有肥厚之筆畫頗似蘇體,字形上略帶米芾的跌宕之感,不時流露出黃體筆法。此件作品融各家書風于一爐,整體有一種混雜之感,突顯出此時中期的書法風格。
圖2 沈周《題林逋書札二帖》
晚期成熟階段(1487—1509年)。在這個階段沈周的書法作品風格基調(diào)以黃庭堅為主,書法作品給人一種老辣的山谷之風,很少有其他書家筆法的作品,代表作有《化須疏》、《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圖3)、《跋米芾蜀素帖》等。從題《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短短十七行字中可以看出,沈周晚年的書風更加成熟,書寫更加流暢、自然,字形還是一派山谷的氣息,中宮收緊,呈輻射狀,筆畫凝練,筆力雄強,有長槍大戟之勢,山谷之風在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晚年的整體風格來看,沈周的書法相對于早期更加蒼勁老辣,筆畫也相比早期的單薄多了幾分成熟穩(wěn)重之感,晚年的作品筆勢灑脫、蕭疏淡遠,更顯黃山谷之韻。
圖3 沈周《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首先,沈周生于明初到明中期的過渡時期,正是“臺閣體”風靡全國之際,眾多文人士大夫被僵化的書體所困,而沈周可以突破時風不為所困,上追宋人,獨樹一幟,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其次,沈周生前繪畫已名滿海內(nèi),備受推崇。他雖以繪畫著稱,但書法略顯遜色。筆者認為,書法看似只是為其繪畫服務的工具,實則能體現(xiàn)出沈周的聰明之處。明代早已將詩、書、畫、印當作一個整體,繪畫加之書法題跋,呈現(xiàn)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書因畫而生色,且書畫交相輝映,為后人樹立了典范。
最后,沈周還開創(chuàng)了吳門畫派,其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作為明代吳門一位詩書畫俱佳的文人,沈周對于吳門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就拿書法來說,沈周學宋人書不拘泥于時人的書法觀影響了很多吳門文人,如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屬沈周的忘年之交—文徵明。
繼吳寬、沈周后,文徵明、祝允明在經(jīng)歷仕途不順之后,都無意仕途而潛心創(chuàng)作藝術。卸去功利的束縛后,其書法風格更顯古雅本真。在沈周晚年時,文徵明拜師學書,此時的沈周書法已經(jīng)形成略參己意的山谷之風。在師徒交往之中,文徵明潛移默化地受到沈周上追宋人書學理念的影響,其晚年的行書作品呈現(xiàn)的黃庭堅體風格必是來源于此,由此體現(xiàn)了吳門書派的一脈相承,昭示著吳門書派有了接班人。明中期吳門書派在祝、文兩人的帶動下進一步發(fā)展,開啟了明代書法藝術的新時代。
首先,沈周是一個不為世俗所困,勇于突破自己的人。這點從他學書方面可以看出,不隨前人腳踵,不受時人所困,直追宋人,為吳門書派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沈周的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次,他交友廣泛,在這一點上有著和祖輩一樣的豪爽情懷,另外本人性情溫和,為人低調(diào)謙虛,贏得時人的認可。沈周重情重義,與文徵明是忘年之交,說明沈周不拘小節(jié)。再次,沈周樂于好學,詩、文、書、畫樣樣精通,精鑒賞,富收藏,博學多才。這離不開沈周家學的教育和自己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其為藝術獻身的精神開辟了明中期書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