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亞男,侯小霞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兒科,河南 洛陽 471000)
肺炎支原體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支原體肺炎(MPP) 即肺炎支原體入侵肺部產生的急性感染癥狀,在小兒中比較多見,于兒童肺炎當中占比10%~40%。隨著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及生活方式的改變,MPP 患病率也在不斷增加。疾病主要表現包括痙攣性咳嗽、持續(xù)高熱不退及呼吸困難等,發(fā)病后能引起患者嚴重的肺部感染,對患兒耳部、皮膚和頸部淋巴等產生影響,還會引起中耳炎及皮炎等較多肺外病變,影響患兒的機體健康。因此,盡早確診疾病并采取進一步治療對改善患兒的預后水平意義重大。以往臨床多經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開展抗感染治療,同時輔以對癥治療或者激素治療,該治療發(fā)生雖能一定程度改善患兒癥狀,但個體差異和耐藥性增加會對患兒療效產生不利影響。中醫(yī)學將MPP 納入到肺炎喘嗽等范圍內,其認為疾病發(fā)生和痰、熱、瘀等病機密不可分。麻杏石甘湯作為一類傳統(tǒng)中藥湯劑,經研究證實用于MPP 患兒能提升其療效,促進其機體恢復,且安全性較高?;诖?,本文現對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6 例MPP 患兒開展研究,分析麻杏石甘湯加減和阿奇霉素聯用對該類患兒的療效,具體如下。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6 例MPP 患兒開展研究,結合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分別包含53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3 例;年齡2~11 歲,均值(6.35±1.40) 歲;病程1~5 d,均值(3.20±1.02)d。觀察組中男29 例,女24 例;年齡2~12年,均 值(6.48±1.36) 歲;病 程1~5 d,均值(3.28±1.05)d。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可比對分析。本研究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得到患兒家屬的知情及同意。
(1) 西醫(yī)診斷依據《實用兒科學》8 版當中有關MPP 診斷標準:①發(fā)病可急可緩,多伴隨發(fā)熱,除病情重度的患兒以外,通常無顯著感染和中毒癥狀;②多存在較為顯著的咳嗽癥狀,最早是干咳,嚴重時類似于百日咳;③白細胞數多處于正常范圍內或者有輕度的升高現象,血沉多增快;④支原體IgM 抗體不低于1∶160;⑤青霉素、頭孢使用后未起到治療效果。(2) 中醫(yī)診斷:結合《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有關內容確定是痰熱閉肺型。主癥包含:①發(fā)熱;②咳嗽;③氣喘鼻煽;④咯痰黃稠或者喉間痰鳴。次癥包含:①咽部紅腫;②便秘;③納呆;④有汗;⑤呼吸困難;⑥口渴欲飲;⑦小便少且黃。舌脈和指紋:①舌質紅;②舌苔黃膩;③脈滑數或者指紋紫滯。具有至少兩項主癥和至少三項次癥,依據舌脈和指紋,就能診斷辨證。
(1) 和診斷的具體標準相符;(2) 中醫(yī)辨證屬于痰熱閉肺型;(3)年齡2~12 歲;(4) 病程未超過5 d。
(1) 重癥MPP 者;(2) 經正規(guī)使用大環(huán)內酯抗生素≥7 d 后,病情依舊無改善或者加重者;(3)免疫力低、混合感染、伴支氣管哮喘或者肺結核者;(4) 過敏體質者;(5)依從性較差者;(6)拒絕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兩組入院之后均予以常規(guī)退熱、平喘及化痰等對癥治療。對照組經阿奇霉素開展治療,方法如下:選擇阿奇霉素干混懸劑(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 0.1 g×6 袋,國藥準字H10960112),依據10 mg/kg/d 的劑量使用藥物,用藥1 次/d,口服3 d 藥物之后停藥4 d,7 d 是1 個療程,總共口服2 療程,即14 d。觀察組除以上內容外在麻杏石甘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方劑組成包含:麻黃4 g,杏仁、法半夏、甘草各5 g,黃芩6 g,紫蘇子、萊菔子各9 g,浙貝母10 g,石膏(先煎)12 g。使用方法如下:所有藥加水開展煎煮,選取藥汁總共150 mL,對于2~6 歲、體重未超過20 kg 的患兒單次口服75 mL,對于7~12 歲、體重在20 kg 以上的患兒單次口服150 mL,口服2 次/d,7 d 是1 個療程,總共口服2 個療程,即14 d。
(1) 治療有效率:依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當中有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體征和全部消失,X 線未觀察到肺部有炎性病灶存在;好轉:體征和癥狀明顯好轉,X 線發(fā)現肺部有一部分的炎癥病灶出現吸收;無效:體征、癥狀未好轉或者更加嚴重,肺部仍然存在點片狀陰影。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 好轉例數)/ 總例數×100%。(2)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開始前、治療結束后對發(fā)熱、咳嗽、痰鳴及氣喘幾項癥狀開展評分,結合癥狀嚴重度分成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 分、1 分、2 分及3 分,得分越高代表癥狀越為嚴重。(3)炎癥因子: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兩組的空腹靜脈血總共3 mL,離心處理后選擇上清液待測,后經美國BD Lyric3激光10 色流式細胞儀對白細胞計數(WBC) 和中性粒細胞占比(NEU) 開展檢測,經德國西門子2 400 生化分析儀對C-反應蛋白(CRP) 及降鈣素原(PCT) 開展檢測。(4) 免疫功能: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兩組的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選擇上清液待測,后經美國BD Lyric3 激光10 色流式細胞儀對外周血中的CD4、CD8、CD3水平開展檢測,并計算出CD4/CD8。(5)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皮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出現情況。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發(fā)熱、咳嗽、痰鳴及氣喘的中醫(yī)證候積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發(fā)熱、咳嗽、痰鳴及氣喘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單位:分
治療前,兩組WBC、NEU、CRP、PCT 等炎癥因子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WBC、NEU、CRP、PCT 等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比較(±s)
治療前,兩組CD4、CD8、CD3、CD4/CD8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觀察組CD4、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兩組皮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出現結果比較[n(%)]
MPP 屬于兒童一類常見疾病,全年任何時間段均可發(fā)病,患病率不斷升高且呈現低齡化的發(fā)展趨勢。據有關資料顯示,MPP 多見于5~15 歲兒童,患病率在10%~30%,每隔3~8年會出現一次地區(qū)性流行。因該病癥狀較多,且起初診斷時有著較高的難度,故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病變,影響患兒預后。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本病的治療,以免影響到小兒的身心健康及生長發(fā)育。
以往西醫(yī)治療MPP 時多采取大環(huán)內酯抗生素,其中阿奇霉素屬于常用藥物,雖能發(fā)揮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因小兒的臟器功能未完全發(fā)育成熟,機體抵抗力較差,治療期間依從性較差,再加上耐藥性及不良反應等因素影響,只采取常規(guī)西藥開展治療效果多不理想。據有關研究顯示,中醫(yī)藥在MPP 治療中效果理想,中藥復方成分比較復雜,能經多個途徑及靶點發(fā)揮出藥物效果,是單純西藥不能比擬的。中醫(yī)學上將MPP 劃分到肺炎喘嗽的范圍內,認為小兒的形氣未充、臟腑較為嬌嫩,受喂養(yǎng)或護理不當影響引起衛(wèi)外不固,導致外邪侵入到機體中影響到肺衛(wèi),邪氣大量聚集于肺內,郁而化火,最終煉津成痰;或者因宿主機體內的痰邪較為旺盛,痰液之間互結,導致肺部經絡受到阻礙,阻塞氣道影響肺宣發(fā)肅降,最終引發(fā)疾病,需圍繞宣肺止咳、化痰清熱原則開展有關治療。朱麗臻等對MPP 患兒總共60例進行研究,分別予以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加麻杏石甘湯加減作為對照組和治療組,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93.30% ) 超出對照組(80.00% ),且治療后發(fā)熱、咳嗽、痰鳴及氣喘方面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本次研究得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98.11% ) 超出對照組(83.02% ),且治療后發(fā)熱、咳嗽、痰鳴及氣喘方面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這和朱麗臻等研究中所得結果相一致,說明阿奇霉素加麻杏石甘湯加減能提升MPP 患兒的療效,更好地改善其臨床癥狀。麻杏石甘湯是《傷寒論》中一類重要方劑,方義主要在于清熱化痰平喘和辛涼宣肺,當前已被廣泛普及到MPP 治療中。本研究采取的方劑是在該經典方劑基礎上化裁而成,其中麻黃可宣肺平喘和解表祛邪;石膏可清除肺胃之熱,起到生津和解肌透邪作用,上述兩種藥物相輔相成同為方中君藥;杏仁可降肺氣之逆;黃芩能將肺熱祛除;萊菔子、紫蘇子聯合使用可起到理氣化痰的作用;半夏可祛痰、燥濕和降逆;浙貝母能化痰清熱散結,上述藥物均為方中臣藥;甘草能對諸藥起到調和作用,是方中佐使藥。諸藥聯用,能起到理氣化痰、平喘和宣肺清熱的效果,這和疾病病機相符,因此,患兒能獲得理想療效。
WBC、NEU、CRP、PCT 屬于臨床常見的炎癥指標,各項指標水平越高,代表機體存在越為嚴重的炎癥反應。CD4、CD8、CD3、CD4/CD8能反映出機體的免疫功能,CD4、CD3、CD4/CD8,越高,CD8越低,代表機體的免疫功能越佳。據有關研究顯示,麻杏石甘湯強調機體整體調節(jié),有著抗病毒、消炎、止咳祛痰和改善免疫等作用,治療后能達到正氣內存和邪不可干的狀態(tài)。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WBC、NEU、CRP、PCT、CD4、CD3、CD4/CD8 均超過對照組,CD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說明阿奇霉素加麻杏石甘湯加減能減輕MPP 患兒的炎癥反應,改善其免疫功能,這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結論,但具體的作用機制還需日后繼續(xù)分析。此外,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這反映出聯合療法在安全性方面依舊較高。
綜上所述,麻杏石甘湯加減和阿奇霉素聯用對APP患兒療效理想,能改善其癥狀,減輕其炎癥反應,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