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吳啟軍 圖:本刊資料
一座飛往未知星際的“飛碟”,蒼穹下的人們仰望星空,憧憬未來。
龍門山作為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線,其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兩大板塊的交織碰撞,形成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沿斷裂帶,在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形成一條巨大的地縫。地殼厚度在此陡然變化,龍門山以西地殼厚度為60-70km,以東則急劇減少到50km以下,巨大的地勢落差造就了許多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使龍門山坐擁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龍門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龍門山國家級地質公園、龍門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大熊貓國家公園等5張國家級生態(tài)名片。而龍門山鎮(zhèn)便位于神秘的龍門山脈,距彭州市區(qū)僅38公里。
龍門山鎮(zhèn)地處湔江河谷生態(tài)旅游區(qū)腹心地帶,是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入口。站在龍門山鎮(zhèn)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小魚洞大橋上向山邊眺望,一座猶如白色飛碟般的建筑格外醒目,這就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展示中心——臥云臺?!芭P云臺”是龍門山鎮(zhèn)踐行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一環(huán)。當?shù)卣M芭P云臺”在滿足基本的功用和需求的基礎上,能成為村與村、城與鄉(xiāng)對話交流的場所。帶著這樣的思考,融入“鄉(xiāng)村會客廳”理念的“臥云臺”便應運而生。
“臥云臺”的建筑設計理念提取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冰川漂礫”的地質遺跡特點、熊貓的局部形態(tài)、熊貓棲居的竹林作為建筑元素,打造出一個魔幻、開放、有趣的公共空間。它像湔江水蒸發(fā)形成的云朵,為炎炎夏日里的人們帶來一片陰涼;它又像是鄉(xiāng)土記憶中村口的大樹,樹下的人們緩搖蒲扇,漫說故事;它還像飛往未知星際的太空飛碟,蒼穹下的人們仰望星空,憧憬未來。“臥云臺”共三層,底層整體架空,白色的“竹林”從水中生長至穹頂,穹頂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光源。當夜晚來臨,穹頂上的燈光亮起,宛如置身一片璀璨的星空下。
底層整體架空,白色的“竹林”從水中生長至穹頂。
漫步在二層的熊貓野化科普廳,河谷中的光怪陸離、蟲鳴鳥啼縈繞身旁。
二層的裝置作品《隕石》與水墨長廊碰撞出奇異的視覺效果。
順著長長的天梯走向二樓云端的星際,一幅山水秘境畫卷于此展開。接待廳迎面的豎向燈管是底層“竹林”的延續(xù),頂部蜿蜒的燈膜、地面流淌的水墨藝術地坪漆、房間里蕩漾的水紋燈光,亦是對底部水景的呼應。一條幽深靜謐的巷子與接待廳相連,黑色的肌理展示墻依次展示著湔江河谷從地底到天空多樣的自然元素:巖層、土壤、苔蘚、灌木、喬木、花卉、果實、動物……繼續(xù)往深處走是熊貓野化科普廳。細細的金屬管和金屬圓盤構建出神秘的竹林秘境,湔江河谷五彩的自然光影投射在秘境里,又被水波紋不銹鋼板包裹的空間倒映在走廊的每個角落,讓整個空間籠罩上一層神秘而浪漫的面紗。漫步其間,河谷中的光怪陸離、蟲鳴鳥啼縈繞身旁。從熊貓野化科普廳出來,穿過水墨長廊,跨過水面拾級而上到達三面環(huán)水的熊貓生態(tài)展廳,從屋頂傾瀉而下的水幕給整個空間帶來流動的視聽體驗。休息區(qū)稀疏有致的“竹叢”,也為人們構建起一個心理上的私密空間。
三層的一側空間打通外墻,抹去建筑內外的界限,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旋轉樓梯緩步登上三樓。全落地玻璃窗的咖啡廳有著良好的采光和通透的視野。貫穿空間的“竹叢”,蜿蜒的燈膜和晶瑩剔透的玻璃磚墻再次出現(xiàn)在視野中,巧妙地劃分出各個功能空間。三樓另一側空間則打通外墻,抹去建筑內外的界限,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屋頂?shù)臏\水之上散落著兩塊大小不一的“浮石”,意指龍門山“冰川漂礫”地質活動所形成的飛來峰巨石和湔江河谷中的江河浮石?!案∈鄙厦嬖苑N著竹子,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正趴在一塊小的“浮石”上,似乎想要與眼前的食物來一場美妙的約會。而環(huán)形的大屋檐與列柱形成的畫框,正好將這個有趣的場景與遠處的龍門山壓縮在同一個畫面中,如同一幅妙趣橫生的山水長卷。
夜幕降臨,在這片疏朗的“星空”下,“臥云臺”成為了另一種生活的劇場。一幕幕場景在這里交替上演,有附近村民避暑納涼,有途經(jīng)的游客拍照打卡,有情侶浪漫約會,有小朋友數(shù)“星星”,有滿懷心事的人發(fā)呆思考……在這個劇場里,我們所需要的不是華麗的詞語或高深的哲學,而是將平淡的生活演繹得有滋有味,或許我們才不會在每一段人生旅程上多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