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撰文=鄭朝輝 佳蘭 編輯統(tǒng)籌=關(guān)月
19 世紀 30 至70 年代,以盧梭、柯羅、杜比尼、雅克和米勒為首的一批畫家在啟蒙主義思想“回歸自然”的信條下,陸續(xù)來到了法國南部的巴比松村。在這里,他們將自己投身于如夢如幻的大自然之中,提出了“面對自然,對景寫生”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宗旨,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創(chuàng)作否定了學院派虛假的歷史風景畫程式,揭開了19 世紀法國聲勢浩大的現(xiàn)實主義美術(shù)運動的序幕。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50 公里外的一個小村子,它的一面是風景優(yōu)美的楓丹白露森林,三面是遼闊的平原。楓丹白露這個名字來自朱自清先生的翻譯,原文意為“美麗的噴泉”。
在巴比松,富者,購地起居;窮者,以畫易食。他們沉浸于描繪四季遞嬗、晨昏日夜中平凡的鄉(xiāng)村生活:盧梭在探尋橡樹的“精神氣質(zhì)”,柯羅在尋找霧氣蒙蒙的深林,米勒在虔誠地描繪晚鐘聲里祈禱的農(nóng)民,迪亞茲嘗試用厚涂顏料描繪陽光斑駁的風景,杜比尼在小溪邊靜靜地等待著夕陽……
在他們之后的數(shù)十年,年輕的印象派大師們也加入其中,令陽光中的斑斕大放光彩……
巴比松畫派為西方風景畫打開了第一座大門,也為印象派的崛起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