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幼希
再見到老廖,已經是距上次采訪他的五年之后。他已然不記得我了,確定好眼前這片鹽町的安妥,便轉身前往下一片,邊走邊囑咐:沒鹽賣了,天氣冷,等出太陽了再來買。
老廖的身影就這樣被雪白的鹽山吞沒,只留下一股熟悉的海洋氣息。
我對鹽町的深厚情愫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汕尾鹽業(yè)歷史悠久,記得家里族譜有“祖上某氏陪嫁鹽町多少”“某某年收某處鹽町租額多少”“祖上某公于某處置鹽町多少”的記載,那是一段讓人緬懷的輝煌歲月。即便到了近代,鹽業(yè)也始終在海洋經濟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沿海各地閑置的“鹽工醫(yī)院”和“鹽町學?!北闶且环N見證。
當年采訪老廖時就聽他說過,鹽町的選址與建設,也像耕地一樣很有講究。在傳統(tǒng)的工藝里,鹽町地需以不同質地的碎石和土壤逐層填滿鋪平,最上層還要經常用石輪滾壓維護。彼時生產全靠人力,人工拉動上百斤的石輪,試想是何等艱辛。
至鹽町完工后,即可引流海水曬制成鹽。這時不同鹽度的鹽田就會發(fā)揮各自的作用,海水依著海風與日照,慢慢成就鹽鹵水。
對于老廖來說,首次加鹽種到鹽鹵水中的激動與期待,已經隨著時光流逝而慢慢消磨殆盡?!澳愕锰岱乐晏岱乐_風,不然全白費了……”老人在大半輩子的曬鹽人生中,始終對大雨臺風心有余悸。對鹽農而言,就像是遇到一個完全壓制自己的敵手,唯有躲避才得以求生。
“所謂出日站在天中央,落雨站在町中央……”老廖說這就是鹽農的命——在這寬廣的鹽町上,不存在所謂人定勝天,只有對天公的委曲求全?;蛟S如此,與農耕的豐收喜悅稍有不同,鹽農在面對高聳潔白的鹽山之時,除了感謝天公的眷顧,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氣。
自孩童時代開始,關于鹽町的種種便是我記憶中最美的畫面。
那應該是剛好午后或是黃昏的時分,我搭乘的公交在公路上飛馳,兩旁星羅棋布的鹽町則像玉袖一般舒展開來,借著柔和的日光幻變出無數閃爍飛翔的蝴蝶,如同星火般耀眼。那個推著耙子曬鹽的鹽農,像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把鹽町地上閃光的細碎鹽粒,一點一滴播散在土地與天空中,像在仔細地潑墨繪畫,畫出故土山河的另一番意趣。
多年以后,當我讀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中對魚塭和鹽町的描寫,熟悉的美好與懷念油然而生,這似乎是我們那代人獨特的共同回憶。
老廖的鹽町應該是故鄉(xiāng)為數不多的還在作業(yè)的鹽町了,他帶著兩個兒子守著這片曾經熱鬧的鹽鹵地,然而還能再守多久呢?老廖說,他就是“末代”了,等他兩腳一伸,這一切也就煙消云散了。
就像是加一勺鹽在溫開水中,溶解了消失了不見了,只留下淡淡的海的味道,在人世間尋找回憶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