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子
雪豆的爸爸前幾天去內蒙古辦事,順便去了趟呼倫貝爾大草原。爸爸回來后,興奮地跟雪豆講起他這次去草原的感受:“呼倫貝爾大草原真是太美了。我上學的時候讀過作家老舍寫的《草原》,文章里寫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铱吹降拇蟛菰瓦@文章里寫的一模一樣?!?/p>
“爸爸,我想象中的草原是: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譯文:陰山腳下,是敕勒族生活的大草原。那里的天空像個巨大的氈房,籠罩著四周的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把草吹得低下了頭,一群群牛羊時隱時現。)”
“對,就是這種感覺!”爸爸說,“一說到草原,你就能想到《敕勒歌》,真不錯。《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
“我去地圖上找找敕勒川在哪兒!”雪豆跑到墻上掛著的地圖前,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這個叫“敕勒川”的地方。
“爸爸,難道敕勒川消失了嗎?”雪豆不解地問。
“敕勒川不是一個地名,而是指敕勒族曾經生活過的區(qū)域。至于敕勒川到底在哪兒,現在還有爭議呢!有人認為是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土默川平原上,詩里說它就在陰山(位于內蒙古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大山)腳下。”
“我找到陰山了!”雪豆指著地圖上陰山的位置給爸爸看。
“爸爸,《敕勒歌》這首詩歌和《江南》一樣,意思不難理解,我早就會背了?!?/p>
“北朝民歌語言質樸直白,風格豪放粗獷,表現出了北方少數民族的英勇氣概。你以后還會學到一首北朝民歌——《木蘭詩》?!赌咎m詩》講述了一個叫‘花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
“花木蘭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巾幗英雄??!”雪豆連連贊嘆。
“爸爸,與‘北朝’相對的是不是‘南朝’啊?”
“你可真聰明!在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這段時間,中國一直處于分裂狀態(tài)。人們把北方的王朝稱‘北朝’,把南方的王朝稱為‘南朝’。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下,北方地區(qū)先后出現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政權,與南方先后出現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形成了對峙(zhì)局面。這個時期被稱為‘南北朝’?!?/p>
“哈哈,我猜對了,真的有‘南朝’,不過國家分裂可不是一件好事,怪不得這首《敕勒歌》讀起來好像有一種思念家鄉(xiāng)的感覺。爸爸,這首詩既然是民歌,是不是沒有作者?”
“《敕勒歌》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在唐朝李延壽撰寫的《北史》卷六《齊本紀》里有一個故事:公元546年,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歡率兵攻打西魏的軍事重鎮(zhèn)玉壁(今山西稷山縣附近),結果慘敗。在返回途中,軍中謠傳高歡中箭,就快死了。為振軍心,他帶病宴請大臣,還命部將斛(hú)律金給大家唱首歌,斛律金脫口就唱了這首《敕勒歌》,將士們軍心大振。有人認為《敕勒歌》的作者就是斛律金;也有人認為這首民歌沒有作者,斛律金只是演唱者?!?/p>
“既然這樣,那我也不糾結了。爸爸,每首古詩的背后都有許多有趣的知識,這回學到的知識又夠我‘消化’一陣了!”
看著好學的雪豆,爸爸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