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昌宇
作 者:武斌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年5月
論及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著述浩如煙海,有從歷史的角度回顧文明生成史的;有從大文化觀的視角,詳解文明是如何孕育傳承的。歷史文化學者武斌所著的《中華文明養(yǎng)成記》打破窠臼,圍繞農業(yè)文明、文化形態(tài)、知識群體、學術思想等多個維度,解析中華文明賡續(xù)五千年的密碼。
該書從內生動力、文明載體、傳承機制等方面,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和歷史稟賦。作者指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上下沿襲五千年,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并不斷發(fā)展的文明,就在于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做到了歷久彌新。在新石器時期,中華文明的基因就已經開始孕育,進入到農耕時代,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勃然興起。在后繼的發(fā)展中,它廣泛吸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等各種文化基因,最終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主體、兼采法家和其它各家學說的中華文明。
該書認為,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都離不開制度的培育,中華文明也是如此。從氏族社會到部落聯盟,再到國家的形成,盡管每一種政治主體的社會責任不盡相同,但它們對文明的培植與呵護是一樣的。從帶有個體意識的“公天下”,到形成民族意識的“家天下”;從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到以等級制度為主體的封建制,這些政治主體從敬天、保民的規(guī)則中,逐步過渡到以德治國的開明境地,從而一步一步以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確保了中華文明不管歷經多大的風雨,遭受多大的侵襲,始終都能馳而不息,闊步前行。
秉承著這種頑強的精神特質,中華文明在五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已然構筑起了以國家為主導的文明路徑,從而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文化格局。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宋代“理學”的盛行,以及明朝“心學”的崛起,中華文明在發(fā)展中較好地解決了主流與支流、大而繁、專而精等文化課題。在文明的傳承中,炎黃子孫也經歷了從最初的結繩記事、龜背刻字,到絲帛寫書、紙上揮毫的過程,特別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應運而生,更是將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碩果,定格在歷史的行行書頁里。中華文明就是在這種兼收并蓄和包容互鑒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每一次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一代代文化巨擘的傾情奉獻。如孔子、董仲舒、王陽明等,這些優(yōu)秀的知識精英和他們的理論學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以意蘊深邃的文化力量和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轉型、再造與復興。在這些文化巨擘的周圍,也由此聚集起了一大批知識群體,他們簇擁在中華文明的大旗下,皓首窮經于中華文化的鴻篇巨典里,追根溯源,鑒古知今,為傳播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種子”,宣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全書還從中華文明的孕育空間與世界觀、儒家文化傳承的制度建構、藝術與審美精神、文明的轉型與再造等方面,揭示了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從何而來,它如何延續(xù)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血脈。作者指出,“創(chuàng)新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使得中華文明永保旺盛的生命活力,從而描畫出中華文明輝煌燦爛、色彩斑斕、大氣恢宏的發(fā)展歷史?!比缃瘢腥A傳統(tǒng)文明的核心價值、文化理想,以及它所鍛造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力量,仍然以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在新時代的生活中,開辟出新的境界、新的氣象,仍然繼續(xù)照耀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
讀《中華文明養(yǎng)成記》,就是在讀宏闊的“中國”。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史,也是一部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文化圖強史,回望來時路,走好當下路,就是為了奔向更加廣闊的文明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