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貴帛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鈴響了,李老師走上講臺說:“同學(xué)們,我們今天來學(xué)中國畫好不好?”
“好!”大家齊聲答道。
雪兒班長問李老師:“我們畫什么呢?”
李老師說:“馬上就到中秋節(jié)了,我們就畫月亮吧!每組的組長到我這兒領(lǐng)畫筆和顏料,大家小心點兒,別把顏料弄到身上?!?/p>
李老師簡單講了講畫月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還沒等他講完,同學(xué)們就迫不及待地畫了起來。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xié)作。有的負責(zé)調(diào)色,有的負責(zé)畫,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
不一會兒,各小組都畫好了。每組畫的月亮不一樣:有的小組畫的是一彎新月,兩頭尖尖的,像一只小船漂浮在夜空中,旁邊還點綴著幾顆小星星;有的小組畫的是一輪滿月,圓圓的,好像一個剛剛脫水而出的玉盤,皎潔無瑕,不染纖塵;最有創(chuàng)意的是雪兒班長那組,畫的是“猴子撈月”。小猴子一個連著一個地倒掛在樹上,十分有趣。
大家正準備把畫擺放到一起觀賞,突然傳來一聲尖叫。李老師和同學(xué)們順著叫聲望去,原來是孟雨霏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墨汁濺到了剛畫完的月亮上,宣紙上的圓月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墨汁。孟雨霏十分難過,這可是大家一起努力畫好的,沒想到毀在自己手上。
李老師走到孟雨霏身邊,說:“雨霏,別傷心,我可以把月亮重新‘變’出來!”
大家相互看了看,都不太相信。怎么變呢?除非重畫一幅。
李老師笑了笑,說:“你們仔細看!”只見他把灑了墨汁的宣紙鋪平,在調(diào)色盤里倒入水和墨汁。墨汁隨著筆尖落到紙上,時濃時淡,明暗交錯。同學(xué)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李老師的筆。過了一會兒,紙上出現(xiàn)了一片片烏云。
雪兒班長疑惑地問:“老師,您不是說要畫月亮嗎?為什么畫烏云呢?”
李老師說:“待會兒你們就知道了?!?/p>
李老師畫完烏云,改用細工筆描云彩的邊緣,宣紙上留白的部分變得圓潤,漸漸地顯露出月亮的輪廓。大家驚訝地發(fā)現(xiàn),大片烏云里竟然真的“變”出了一輪圓月,而且皎潔明亮。
孟雨霏見月亮真的“回來”了,忍不住問:“李老師,您是怎么做到的?您剛才畫的明明是烏云??!”
李老師說:“這叫‘烘云托月’,是中國傳統(tǒng)畫里的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妗卿秩荆小且r托,就是用側(cè)面點染的方法來烘托所描繪的事物。我剛才雖然沒有直接畫月亮,但是通過云彩的襯托,使中間留白的地方變成了月亮。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詩:‘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里,王維沒有直接描寫山的靜,而是通過花落、月出、鳥鳴來突出山里的靜,也屬于‘烘云托月’。生活也是一樣,在遇到困難時,不要氣餒,換個角度再試試,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來吧,給你們的畫題上名字,我們舉辦一個小型的繪畫展。”
看著自己的畫被掛在墻上,大家都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