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軍
(遼寧潤中供水有限責任公司,遼寧沈陽 110166)
李金水庫位于遼寧省綏中縣大王廟鎮(zhèn)境內的王寶河支流上,是一座以防洪和灌溉為主,兼有供水、養(yǎng)殖等諸多功能的?。?)型水庫。水庫壩址以上河長15.70 km,控制流域面積29.20 km2,河道比降為2.43%。水庫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100年一遇。根據(jù)工程的初始設計,水庫的死水位為109.50 m,死庫容為44.22萬m3;正常蓄水位為118.00 m,正常高水位庫容為397.09萬m3;設計洪水位為122.45 m,設計洪水位庫容為736.23萬m3;校核洪水位為124.55 m,校核洪水位庫容為930.19萬m3。水庫建筑物主要由大壩、溢洪道和輸水洞組成。其中,水庫大壩為粘土心墻砂殼壩,溢洪道為開敞式寬頂堰。經(jīng)過多年的運行,目前水庫的病險問題比較突出,存在嚴重的工程安全隱患,亟待進行除險加固。
根據(jù)除險加固工程設計,水庫防洪標準要提高到20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1 000年一遇。由于防洪標準大幅提高且原溢洪道損毀嚴重,因此需要大部拆除重建。新建的溢洪道位于大壩右岸,主要由引渠段、控制段、陡槽段、擴散段、消力池及護坦組成。其中,泄槽段采用長2.00 m、高1.00 m的臺階進行消能;溢洪道的出口采用底流消能,后接消力池。消力池長46.00 m、寬17.00 m、深6.30 m。
此次試驗采用重力相似準則進行試驗模型的設計[1],結合工程的原始設計和場地因素,選擇1∶60的幾何比尺,并以此為基礎計算獲取其他物理量比尺,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試驗物理量比尺
在模型制作過程中,按照設定的幾何比尺制作125.00 m高程以下的庫區(qū)地形,左岸102.00 m,右岸101.00 m以下的河道地形。整個模型采用斷面模板法,按照1∶1 000的比例進行制作,并對部分特殊地形進行加密處理[2]。
模型的引渠段、控制段、陡槽段、擴散段、消力池均使用厚度為10 mm的有機玻璃板制作,其糙率正好可以擬合混凝土的糙率,滿足試驗設計的具體要求[3]。整個溢洪道每隔1.00 m設置一個角鋼框架結構,以保證模型的穩(wěn)定性[4]。
試驗中的水深數(shù)據(jù)利用鋼板尺直接測量,并以測量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繪制出水面線[5];壓強數(shù)據(jù)采用測壓管進行測量[6],流量Q數(shù)據(jù)則使用寬度為60 cm的薄壁量水堰進行量測,其計算公式:
式中:H為堰上水頭,m;P為堰高,m;B為堰寬,m;H0為修正后的水頭,m。
水位高度利用測針進行測量,測量過程中應緩慢接近水面,當其針頭剛好接觸水面時開始讀數(shù)[7];流速V的測量使用8 mm畢托管,以實現(xiàn)不同試驗工況溢洪道各部位的流速場變化情況[8],其計算公式:
式中:φ為流量系數(shù),取1;g為重力加速度,m/s2;h為液面的高差,m。
結合背景工程的防洪設計標準和初始工程設計,確定如表2所示的不同試驗工況及具體參數(shù)。
表2 試驗工況設計表
利用制作的水工模型,對溢洪道初始設計方案進行模型試驗,結果顯示:陡槽段、消力池和池后海漫段的水流流態(tài)較差。在水流經(jīng)過陡槽段臺階邊緣時,水流會完全填充臺階面,沒有空腔存在,水流完全憑借剪切力在臺階的折角部位形成漩渦。在校核工況下,由于水流量加大,臺階處的水流表現(xiàn)為滑行水流,在進入消力池后沿底部向前流動,并在池前部產生明顯的回流,在消力池的中后部存在明顯的水流雍高現(xiàn)象。由此可見,雖然臺階部分進行了部分消能,但是消力池的消能效果不佳,造成水流在出池時的流速仍然偏大,極易造成下游河道的沖刷。由于主流的整體流速較大,水流在消力池內沒有形成完整的水躍,因此,造成池尾部位的水面雍高,池后部的壓強較大。由此可見,消力池的原設計方案未能達到消能設計效果,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
鑒于原始設計方案消力池中的水流流態(tài)較差,在出口部位形成二次水躍,造成下游河床的嚴重沖刷,同時消力池內存在回流現(xiàn)象,因此,針對原設計方案中的常規(guī)消力池設計進行優(yōu)化和改進。改進思路:一是對消力池進行加寬和加深;二是在消力池尾坎部位設置等間距的倒三角形楔體尾墩;三是上述2種方式的結合?;谏鲜龈倪M思路,提出3種不同的優(yōu)化設計方案,見表3。鑒于初始設計方案在設計水位工況下的水流流態(tài)就明顯偏差,且該工況也是以后溢洪道的主要開啟和使用工況,因此,對優(yōu)化方案在設計水位工況下展開試驗,根據(jù)試驗結果對優(yōu)化方案進行評價。
表3 優(yōu)化方案設計內容
3.2.1水流流態(tài)
通過模型試驗可以看出,3個優(yōu)化方案的臺階凹角部位都存在比較明顯的漩渦,受消力池空間的限制,方案2靠近消力池前部的部位形成水躍;方案2和方案3由于消力池空間較大,靠近消力池的底部并形成比較完整的水躍,消能比較充分。方案3和方案2相比,消力池內和下游海漫段的水流流態(tài)更為平順,大部分水流隨主流在消力池靠近底板位置形成比較充分的水躍,能量的耗散也比較充分,可以有效減輕下游的沖刷。
3.2.2流速
模型試驗中對3種不同優(yōu)化方案消力池以下游海漫段各個關鍵斷面的流速進行測量,其中每個斷面設置3個測點,分別位于左岸、右岸和中心線部位。其中,左岸和右岸測點位于距離邊墻5 cm部位。每個測點都進行3次測量,以其均值作為最終試驗結果。對試驗結果進行整理,如表4所示。從表4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在3種優(yōu)化方案下,溢洪道消力池和下游海漫段的中心線部位存在急流,但是所有監(jiān)測點的流速值均為正值,說明在經(jīng)過方案優(yōu)化之后,消力池和下游海漫段不存在明顯的回流現(xiàn)象,水流的流態(tài)更為平順。從3種優(yōu)化方案的對比來看,方案3的中心線部位的流速值較方案1和方案2明顯偏小,說明對急流的控制作用更為明顯;中心與兩側的流速差更小,說明水流流態(tài)分布更為均勻,可以取得更為理想的消能效果。
表4 各關鍵斷面流速試驗結果m/s
3.2.2壓強
模型試驗中對3種不同優(yōu)化方案消力池以下游海漫段各個關鍵斷面的壓強進行測量,每個測點都進行3次測量,以其均值作為最終試驗結果。對試驗結果進行整理,如表5所示。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3種優(yōu)化方案下,池內和池后海漫段的壓強分布較為均衡,不存在比較明顯的突變。由于水流進入消力池后可以充分擴散和消能,因此底部壓強的分布基本一致。由于主流在前行中會裝機消力池尾坎折角,因此,靠近尾坎部位的壓強稍有增大,同時各方案下消力池內均不出現(xiàn)負壓。3種方案對比來看,方案3的壓強分布更為均衡,消力池各部位的壓強變化較為平穩(wěn),應該為最佳方案。
溢洪道的優(yōu)化設計對保證水利工程泄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解決背景工程常規(guī)消力池消能效果不明顯,消力池和下游海漫段水流流態(tài)較差的問題,研究中提出了3種不同思路的消力池優(yōu)化設計方案。通過模型試驗的結果分析,認為方案3條件下的池內和海漫段的水流流態(tài)最為平穩(wěn),為最佳設計方案。當然,此次優(yōu)化研究僅針對消力池的體型展開,沒有進一步探索臺階尺寸和型式對消能效果的影響,也沒有探討和分析下游不同消能工與臺階溢洪道聯(lián)合使用時的水力特征,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要在上述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便為工程設計和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表5 各關鍵斷面壓強試驗結果 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