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成 曹轉勤 劉洪伏 馬永周
(江蘇省大華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連云港 222000)
江蘇淮北地區(qū)小麥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一般是當?shù)赜善贩N(如淮麥33、徐麥35等)或北方品種(如煙農(nóng)19等),其他地區(qū)小麥品種在本地少有較大的推廣面積[1-3]。為了引進和篩選出適宜江蘇連云港地區(qū)種植的陜西小麥新品種,特開展了本試驗?,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試驗于2020—2021年在江蘇省大華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研究院連云港研究所試驗田進行,前茬作物為玉米,土壤為糊黑黏土。試驗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無畜禽及病蟲危害。
供試小麥品種一共34個,分別為西農(nóng)159、西農(nóng) 619、西農(nóng) 100、小偃 1202、西農(nóng) 650、西農(nóng) 500、西農(nóng) 1860、西農(nóng) 1866、西農(nóng) 251-2、西農(nóng) 1225、西農(nóng)145、西農(nóng) 867、西農(nóng) 9868、西農(nóng) 1011、小偃 17、普冰107、西農(nóng) 106、西農(nóng) 921、西農(nóng) 252、西農(nóng) 831、西農(nóng)626、西農(nóng) 925、西農(nóng) 832、西農(nóng) 239、西農(nóng) 877、西農(nóng)932、普冰445、西農(nóng) 368、西農(nóng) 830、西農(nóng) 857、西農(nóng)369G、西農(nóng)878、西農(nóng)918以及對照品種周麥18。
試驗共設34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周麥18作對照(CK)。大區(qū)對比,不設重復。
10月19日施用基肥,施復合肥525 kg/hm2、尿素210 kg/hm2;10月23日播種,采用人工條播,基本苗300萬株/hm2,用地0.33 hm2。11月29日灌水施壯蘗肥,施尿素135 kg/hm2;12月2日噴施麥草靈化除1次,翌年3月24日灌水施拔節(jié)肥,施用尿素200 kg/hm2。4月25日和5月9日人工拔草2次。6月8日收獲。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小麥品種的全生育期在222~227 d 之間,與對照品種周麥 18(CK,226 d)相差天數(shù)不多;株高在74.3~96.5 cm之間,其中小偃17的株高最高,西農(nóng)1860的株高最矮;各品種幼苗習性為半匍匐或直立;熟相除小偃1202、普冰107、西農(nóng)650、西農(nóng)1866為差外,其他品種均為好。
表1 不同小麥品種生育期及農(nóng)藝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各參試小麥品種的產(chǎn)量在6 643.8~8 304.5 kg/hm2之間,對照品種周麥18(CK)的產(chǎn)量為7 753.8 kg/hm2。較對照品種周麥18(CK)增產(chǎn)的品種有15個,其中增產(chǎn)率在5%以上的品種為西農(nóng) 921(7.10%)、西農(nóng) 251-2(6.90%)、西農(nóng) 100(6.05%)、西農(nóng) 831(5.61%)、西農(nóng) 867(5.61%),其他品種增幅在0.63%~4.40%之間;較對照品種周麥18(CK)減產(chǎn)的品種有18個,減產(chǎn)率較高的品種有小偃 17、西農(nóng) 239、普冰 445,減幅分別為 12.37%、13.40%、14.32%,其他品種減幅在0.02%~2.43%之間。參試品種的有效穗數(shù)在529.5~679.5萬穗/hm2之間,穗粒數(shù)在31.9~37.6粒之間,千粒重在33.4~43.5 g之間。
表2 不同小麥品種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
從表3可以看出,參試小麥品種抗冬、春季凍害較強;抗倒性除西農(nóng)878、小偃17、普冰445倒伏程度為中等外,其他品種均為不倒伏;赤霉病發(fā)生程度在1~3級之間,病穗率在0~0.30%之間;白粉病均輕度發(fā)生,發(fā)生程度在1~2級之間;葉枯病發(fā)生程度在3~4級之間,表現(xiàn)中抗或中感。
表3 不同小麥品種田間抗性
本文僅對綜合表現(xiàn)較好的品種進行評述,其他品種不予評述。
西農(nóng)921平均產(chǎn)量8 304.45 kg/hm2,較對照周麥18增產(chǎn)7.10%,居參試品種第1位。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系,熟期較對照周麥18早3 d;幼苗半匍匐。抗越冬凍害中等,抗春季凍害較好。分蘗力強,株型較松散。株高81.4 cm,莖稈粗壯,抗倒伏性強,成穗數(shù)多;抽穗后葉色青綠,葉片較長且寬、較大、上沖,長勢較好。平均穗數(shù)652.5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34.6粒,千粒重41.3 g,容重798 g。穗紡錘形,白殼、白粒、長芒,籽粒半角質,黑胚率1.3%。田間自然鑒定中感白粉病、赤霉病,葉枯病較重。穗層較整齊,熟相較好。
西農(nóng)251-2平均產(chǎn)量8 289.0 kg/hm2,較對照周麥18增產(chǎn)6.90%,居參試品種第2位。半冬性偏春多穗型中早熟品系,熟期較周麥18早3 d;幼苗半匍匐,抗越冬凍害中等,抗春季凍害較好,分蘗力強,株型較松散。株高80.2 cm,莖稈粗壯且彈性較好,抗倒性強;抽穗后葉色青綠,葉片較長、較寬、上沖,長勢較好,穗數(shù)較多。平均穗數(shù)649.5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34.6粒,千粒重40.7 g。穗紡錘形,白殼、白粒、長芒,籽粒半角質,無黑胚,容重782 g。田間自然鑒定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葉枯病較重。穗層較整齊,熟相較好。
西農(nóng)100平均產(chǎn)量8 222.9 kg/hm2,較對照周麥18增產(chǎn)6.05%,居參試品種第3位。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系,熟期較周麥18早2 d;幼苗半匍匐,抗越冬凍害和春季凍害均較好。分蘗力較強,株型較松散。株高78.8 cm,抗倒性較強,抽穗后葉色深綠,葉片長、寬、大、上沖。平均穗數(shù)597.0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37.3粒,千粒重38.6 g。穗圓錐形,白殼、白粒、長芒,籽粒角質,黑胚率2.1%,容重高達802 g。田間自然鑒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葉枯病較重。穗層整齊,熟相好。
西農(nóng)867平均產(chǎn)量8 189.00 kg/hm2,較對照周麥18增產(chǎn)5.61%,居參試品種第4位。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系,熟期較周麥18早2 d,幼苗半匍匐,抗越冬凍害和春季凍害均較好。分蘗力強,株型松散。株高75.8 cm,植株較矮,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強;抽穗后葉色綠,葉片中長、較寬、較大、上沖,長勢較好。平均穗數(shù)636.0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34.8粒,千粒重39.6 g,容重 785 g。 穗圓錐形,白殼、白粒、長芒,籽粒粉質,黑胚率1.9%,容重785 g。田間自然鑒定中感白粉病,葉枯病較重,中感赤霉病。穗層整齊,熟相好。
西農(nóng)831平均產(chǎn)量8 189.00 kg/hm2,較對照周麥18增產(chǎn)5.61%,與參試品種西農(nóng)867并列第4位。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系,熟期較周麥18早1 d;幼苗半匍匐,抗越冬凍害和春季凍害均較好。分蘗力較強,株型較緊湊。株高81.5 cm,抗倒性強,抽穗后葉色青綠,葉片較長且寬、較大、上沖。平均穗數(shù)達到595.5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35.7粒,千粒重40.3 g。穗圓錐形、白殼、白粒、長芒,籽粒半角質,無黑胚,容重770 g。田間自然鑒定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葉枯病較重。穗層整齊,熟相好。
西農(nóng)9868平均產(chǎn)量8 095.2 kg/hm2,較對照周麥18增產(chǎn)4.40%,居參試品種第6位。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系,熟期與周麥18相同;幼苗直立,抗越冬凍害一般,抗春季凍害較好。分蘗力較強,株型較松散。株高81.8 cm,抗倒性強,抽穗后葉色青綠,葉片較長、中寬、較大、上沖。平均穗數(shù)589.5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35.3粒,千粒重40.8 g。穗紡錘形,白殼、白粒、長芒,籽粒角質,黑胚率3.2%,容重783 g。田間自然鑒定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葉枯病較重。穗層較整齊,熟相好。
試驗結果表明,各參試小麥品種的產(chǎn)量變幅為6 643.8~8 304.5 kg/hm2,其中西農(nóng)921產(chǎn)量最高,普冰445產(chǎn)量最低,以西農(nóng)921、西農(nóng)251-2、西農(nóng)100、西農(nóng)867、西農(nóng)831、西農(nóng)9868等品種增產(chǎn)幅度較大,產(chǎn)量三因素比較協(xié)調,在連云港地區(qū)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從田間綜合抗性分析,小部分品種發(fā)生倒伏,其中小偃17倒伏面積最大,大部分品種都有輕微赤霉病、白粉病,其中葉枯病表現(xiàn)較重,但對產(chǎn)量的影響不明顯。未來還應結合多年多點試驗來進一步確定這些品種的適應性[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