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市高級中學(537000)楊惠 李康 孔維健
在當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如下會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
部分教師對于所有的語篇都按同一種模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在不求甚解中回答一個又一個零散的“who”“what”“when”“where”類表層細節(jié)問題,這不僅耗盡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導致學生缺乏深入的閱讀體驗。
部分教師的文本解讀視角相對狹隘,設計的問題只專注于形式或淺層次的教學,忽略了整體解讀文本(傅詠梅,2014)。部分教師的問題設計缺乏層次性,活動實施無序,導致學生閱讀體驗缺失(康美華 等,2019)。
借助思維導圖開展教師深度研課、學生深度學習的英語閱讀教學,有助于英語閱讀教學回歸初衷,落實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特征。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為了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形成,教師應該優(yōu)化教學方式,善于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對信息的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內化與運用,教會學生在零散的信息之間建立關聯,歸納和提煉基于主題的新知識結構。
孫曉慧等(2017)認為,教師基于某一個語篇設計教學時,首先應該反復誦讀該語篇,深挖文本,做好、做深教材分析,同時在文本中尋找主線,抓住主干,將零散的碎片化知識結構化,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結構化知識。
孫靜(2018)認為,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清晰呈現出作者的思路,這種閱讀模式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形象化加工和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1 閱讀課文是“Anne’s Best Friend”,文章的第二部分摘自《安妮日記》英文原著。對剛入學的高一新生來說,該課文的閱讀是一個挑戰(zhàn)。教師應當借助恰當的教學手段來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梳理課文信息,進而理解Anne 所面臨的困難及其在困難時期選擇日作記為自己的朋友的原因,激發(fā)學生對英語閱讀課的興趣,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
在高一第一個學期,學生渴望適應新環(huán)境,渴求友誼,對高中英語課堂充滿了好奇。讓學生做一道接一道的單選題、填空題和問答題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活動容易使學生反感,讓學生查找零碎的表層信息等僅要求低層次思維的課堂活動難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Step 1.Lead-in
1.Game:3S(stand up,shake hands and say)
2.Sayings sharing:do you know any sayings about friends or friendship?
設計意圖:新學期,新開始,以互動游戲自然引入交友話題。全班學生起立,與同桌握手,大聲說“Nice to meet you”,與同桌交朋友。有關“友誼”的諺語的輸入,能夠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根據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的身體動起來,思維動起來。這樣的設計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有效導入話題。新學期,教師應該敢于創(chuàng)新示范,引導學生善用思維導圖發(fā)散思維,開闊思路。
Step 2.Pre-reading
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介紹寫作背景。學生通過教師精心剪輯的視頻感受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納粹殘害猶太人的歷史,理解安娜“交友”的緣由,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
Step 3.While-reading
1.Literal comprehension(語篇表層理解):Reading for gist
Q:How many parts are there in the passage?What are they about?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理解整篇文章入手,弄清文章的結構,對文章形成總體印象。思維導圖能清晰展現學生通過閱讀理解獲取的表層信息,幫助學生快速了解故事背景。
2.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語篇深層理解)
Now you are the researchers of the text.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nd sort out key details.
Activity 1.After being in the hiding place for nearly 25 months,how did Anne feel?
設計意圖: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瀏覽和捕捉重要線索,梳理語篇主線。思維導圖能清晰明了地對比零散的信息,設置懸念,有效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的欲望。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扮演的是文本意義探究者的角色。
Activity 2.Pair work:What can we learn about Anne’s two experiences in the evening?
設計意圖:利用對比式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在零散的課文信息中梳理Anne 的兩次經歷,建立意義關聯,理解Anne 的寫作意圖和立場。思維導圖中不僅設計“what”表層問題,還設計深層的“how”和“why”連環(huán)問題鏈,引導學生對篇章內容進行形象化加工和深層次理解,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3.Critical comprehension(評價性理解)
Now you are the connectors with the text.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with the help of the mind map above.
Q1:Can you understand why Anne made friends with her diary and named it Kitty?
Q2: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society?
The society is serious and cruel to Jews but Anne is a positive girl.
設計意圖:設計基于思維導圖的回歸主題意義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領會在危險殘酷的社會現實下Anne 渴望自由、熱愛自然、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每個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研讀語篇后,會對語篇有不同的理解,再通過與同伴合作探究的方式思考。這部分任務引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深度思考問題,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交流與思考,從而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chuàng)性。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扮演的是文本與自我的意義探究和聯系者的角色。
Step 4.Post-reading
Now you are the critical thinkers and idea contributors.Please discuss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and express yourselves:
Imagine you were Anne.During World War II,you had to hide away for 24 months without a smart phone,Wi-Fi,TV or Internet.What would you do and how would you feel? Would you keep a diary,make it your best friend and tell everything to it,like Anne?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語境,讓學生在遷移創(chuàng)新任務中換位思考,體會安娜的感受和品質,用英語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引導學生回歸課文,讓學生內化并應用在本節(jié)閱讀課中所學的知識。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扮演的是批判性思考者和意見分享者的角色。
從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的角度看,本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成效。
將思維導圖運用于深度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產生思維動力,幫助學生將零散而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將隱性的信息顯性化,這是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方式的突破,更是在學生學習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
教師深度解讀文本,梳理信息零散的課文,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了主人公Anne 的處境和兩次經歷,感受到了Anne 熱愛自然和生命的態(tài)度、積極樂觀的品質。
本節(jié)課能讓高一新生感受到思維導圖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啟發(fā)學生積極運用組織策略進行高效學習。
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始終扮演主動探究者的角色:從生本互動的文本意義探究者到語篇聯系者,再到批判性思考者和意見分享者。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幫助,確保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將思維導圖融入閱讀教學中,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提升閱讀教學質量,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閱讀課堂質量,防止教師包辦,在繪制思維導圖和應用思維導圖來進行語篇信息提取和深加工時,師生應該如何分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考慮這一問題并不斷優(yōu)化基于思維導圖的閱讀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