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飛
(核工業(yè)二三〇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7)
伊犁盆地地處天山造山帶西部,是一個中新生代山間盆地,是我國重要的鈾礦基地之一[1]。早期對伊犁盆地的地層劃分不夠精細,沉積相劃分也不統(tǒng)一,尤其是對于下侏羅統(tǒng)的認識還存在爭論,主要為沖積和湖泊沉積體系、扇三角洲沉積和扇三角洲-湖沼-河流沉積體系之分歧[2]。本文通過對野外工作中搜集到的大量鉆孔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以及野外地質調查、鉆孔編錄中對巖層的宏觀觀察與微觀研究,嘗試更加準確全面地刻畫伊犁盆地南緣三工河組的沉積特征。
根據(jù)野外地質路線調查,對野外露頭的沉積相進行了初步判別;結合典型鉆孔剖面開展單井和連井剖面沉積相分析,劃分了沉積地層的亞相和微相。砂巖粒度是反映巖石沉積條件和沉積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對巖石粒度數(shù)據(jù)的分析,對巖相劃分提供重要的參考;根據(jù)所搜集的伊犁盆地南緣鉆孔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統(tǒng)計1 000 余口鉆井的信息,選取目的層砂體厚度和骨架砂厚數(shù)據(jù),編制出相應的砂體等厚圖和砂地比圖;在綜合整理、消化吸收已知資料基礎上,研究各主要鈾礦床不同沉積期次、不同含礦建造類型、不同構造演化階段及其對鈾成礦的控制作用[3]。綜合研究地層沉積特征與鈾成礦之間的關系,總結了伊犁盆地南緣砂巖型鈾礦的鈾成礦規(guī)律。
伊犁盆地是在石炭紀-二疊紀裂谷基礎上發(fā)展演化而成的陸內(nèi)中新生代山間斷陷-坳陷復合型盆地,伊犁盆地大地構造位置處于中天山地塊和北天山增生造山帶之間,南北分別以那拉提斷裂和北天山斷裂為界(圖1)。天山造山帶為一典型的復合型造山帶,分別經(jīng)歷了古生代初始造山和晚中生代—新生代的再造山作用,受控于天山晚古生代造山后的調整-伸展應力體制,中生代時期該地區(qū)整體沉降,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與準噶爾盆地連通成為一片,發(fā)育廣泛的沖積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在白堊紀中后期,由于受到區(qū)域擠壓構造機制影響,伊犁盆地的基底不斷抬升,晚白堊世—古近紀—第四紀,整個天山造山帶再一次的抬升剝蝕,造山帶邊緣發(fā)育向前陸地帶壓載的沖斷構造,南北緣進入到前陸盆地發(fā)育階段[4]。
圖1 伊犁盆地構造及基底埋深圖[5]Fig.1 Tectonic sketch and basement depth of Yili basin[5]
伊寧坳陷是伊犁盆地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該坳陷分別以陸內(nèi)造山帶南緣向南(向盆)的逆沖斷裂和察布查爾山北緣向北(向盆)的角度較高的逆沖推覆斷裂為南、北界線,東部以阿吾勒拉山以西的賽-莫斷裂及盆地的白尼NE 向斷裂為界??傮w上是一個發(fā)育在石炭紀早期基底之上和石炭紀火山巖基底之上,由中新生代地層構成的近EW 向的向斜盆地,其軸部在伊寧市南,呈不對稱狀,北短南長[5]。此坳陷可進一步劃分為6 個構造單元:主要有北部斜坡(斷坡)帶、北緣斷陷帶、霍城斷凸區(qū)、中央凹陷帶、南部斜坡帶及其相鄰的察布查爾山北緣逆沖推覆斷層帶,盆地內(nèi)構造活動具有南弱北強、西弱東強的特點[6],其中南部斜坡帶發(fā)育有一系列的壓性逆斷層[7]。
在研究區(qū)發(fā)育的侏羅系主要為中侏羅統(tǒng)的頭屯河組和中下侏羅統(tǒng)水西溝群,在盆地南緣地區(qū)下侏羅統(tǒng)相對發(fā)育,地層分布穩(wěn)定,巖性變化也不太大。中下侏羅統(tǒng)水西溝群(J1-2Sh)主要為暗色含煤碎屑巖系,可劃分為八道灣組、三工河組和西山窯組。該套含煤碎屑巖建造是伊犁盆地的主要含礦層位。主要巖性有含礫砂巖、砂巖、泥巖與粉砂巖互層夾煤層及煤線,組成明顯的下粗上細的韻律層,單個韻律層厚20~40 m 不等。水西溝群在盆地南緣沉積厚度為300~500 m,自下而上發(fā)育12層煤,煤層在東部發(fā)育較為完整,其中5 煤層、8煤層和10 煤層比較穩(wěn)定,可作為盆地南緣地層對比的標志層。根據(jù)其沉積韻律特點,水西溝群自下而上可劃分為7 個沉積旋回,其Ⅰ~IV旋回相當于八道灣組,V1~V21旋回相當于三工河組,V22~Ⅶ相當于西山窯組(圖2)。
圖2 伊犁盆地南緣侏羅系劃分簡圖[8]Fig.2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Jurassic system in 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8]
侏羅紀地層總體特點為下粗上細,反映在沉積早期水動力較強,隨后水動力逐漸變?nèi)醪②呌诜€(wěn)定的特點。侏羅系下部的八道灣組沉積物主要為礫巖和粗砂巖,在八道灣組頂部5 煤層發(fā)育,該煤層是一個區(qū)域標志層,是劃分八道灣組與三工河組的重要標志。八道灣組上部為三工河組(J1s),三工河組在沉積旋回上相當于V1~V21亞旋回。在三工河時期,伊犁盆地的構造隆升剝蝕作用減弱,而盆地受板塊內(nèi)伸展作用持續(xù)的影響,盆內(nèi)的沉積環(huán)境也在隨之發(fā)生變化,在三工河組底部的沉積地層巖石粒度比較粗,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也比較低。
三工河組在伊犁盆地南緣的阿爾瑪拉溝剖面出露較為齊全,地層較為完整,侏羅紀地層幾乎無缺失,地層陡立,是本地區(qū)的一個代表性露頭。三工河組(J1s)上部以較細粒的粉砂巖和中砂巖為主,(炭質)泥巖厚度較薄,礫巖相對少。在三工河組下部碎屑巖的粒度較大,可見多層的泥巖(粉砂巖)與砂巖、礫巖互層,是一個典型的“砂包泥”結構,發(fā)育有厚層的黃色砂巖(圖3),在黃色中粗砂巖層中見有較多的槽狀層理、交錯層理(圖3b),并夾有一層厚約1.5 m 褐紅色赤鐵礦(已開采),赤鐵礦呈結核狀、鮞狀、腎狀結構(圖4)??梢娫谠缳_世氣候溫暖濕潤,水動力條件較強,鐵元素較為豐富,形成赤鐵礦、黃鐵礦,其中黃鐵礦為砂巖型鈾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還原劑。
在整體上該處露頭以砂巖、砂礫巖為主,泥巖厚度相對較薄,呈現(xiàn)出典型的“砂包泥”沉積結構特征(圖4)。在此沉積體系中沉積層理特別發(fā)育,常見槽狀層理、包卷層理、斜層理等沉積構造,地層中的礫巖厚度也較大,礫巖的成分較為復雜,以石英、砂泥巖及火山巖為主,礫石直徑通常在0.5~1 cm 之間,礫石經(jīng)過較長距離的搬運,礫石磨圓度較好,分選中等,在礫石層中可見平行層理(圖3c)。
圖3 伊犁盆地南緣阿爾瑪溝三工河組野外露頭特征Fig.3 The outcrops of Sangonghe Formation at the Aerma gully,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圖4 伊犁盆地南緣阿爾瑪拉溝三工河組剖面圖Fig.4 The geologic profile of Sangonghe Formation at Aerma gully,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伊犁盆地南緣三工河組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灰黑色泥巖、灰色(含礫)粗砂巖以及泥質粉砂巖。對比伊犁盆地南緣的多口鉆孔,發(fā)現(xiàn)P1907 孔的沉積地層連續(xù),沉積構造十分明顯,該孔為三工河組的代表性鉆孔,鉆孔的砂巖砂質成分以長石、石英為主,顆粒磨圓度一般,分選中等。同時,砂礫巖中礫石的磨圓度也一般,分選中等,反映三工河組碎屑巖在沉積過程中經(jīng)歷了適當距離的搬運,其沉積點離物源相對較遠,非近源堆積。此外,在灰色砂巖及灰色泥巖中多見灰黑色炭化植物莖稈,沉積物中有機質較為豐富,表明該地層在沉積時期處于弱還原環(huán)境,這不僅為鈾成礦作用提供了較好的成礦空間,也提供了良好的還原條件。砂巖巖心中層理較為發(fā)育,在巖心中多見斜層理、水平層理等沉積構造,局部巖層見有赤鐵礦化蝕變或發(fā)生氧化作用,而呈淺肉紅色、雜色(圖5)。
圖5 伊犁盆地南緣蒙其古爾地區(qū)P1907 鉆孔三工河組綜合柱狀圖Fig.5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Sangonghe Formation in borehole P1907 in Mengqiguer,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在單孔分析的基礎上,對伊犁盆地南緣的地層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由于伊犁盆地南緣自南向北為一個河流入湖相的沉積體系,該沉積特征的縱向(NS 向)展布已十分明確,為研究其橫向(WE 向)展布特征,在WE 向剖面上挑選出代表性的鉆孔進行地層對比,在WE 向剖面上看,沉積物以砂巖為主夾薄層的泥巖,三工河時期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其沉積亞相主要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三角洲前緣亞相、前三角洲亞相,相應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間灣和河口砂壩等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微相,在430 井處泥巖厚度相對較大,砂巖與泥巖的互層相對不頻繁,泥沼相發(fā)育,說明該處為沉積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水體相對較深的沉積洼地。因此,與八道灣組相比,三工河沉積期沉積的泥巖占比增大,其巖性組合仍以砂巖和泥巖為主,其中東部砂巖相對西部砂巖發(fā)育,泥巖含量西部更高,煤層發(fā)育穩(wěn)定并且厚度較大(圖6)。
圖6 伊犁盆地南緣三工河組WE 向連井圖Fig.6 The W-E profile of borehole for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在巖性組合上研究區(qū)三工河組下段發(fā)育砂巖-泥巖-砂巖組合,上段泥巖厚度相對較大,顯示一個湖侵的過程。研究區(qū)三工河組砂體發(fā)育較為穩(wěn)定,厚度在10 m 左右,以(含礫)粗砂巖為主,下部與泥巖呈沖刷接觸關系,上部多呈突變接觸,具階段性物源供應沉積的特征,以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為主,河口砂壩中倒粒序不發(fā)育,三工河時期河漫灘和分流河道發(fā)育。因此,在早侏羅世盆地南緣的沉積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由八道灣組的扇三角洲沉積體系轉化為三工河組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
研究區(qū)三工河組相當于Ⅴ1-Ⅴ21亞旋回,以暗色細碎屑巖建造為主,主要巖性為深灰色、灰色砂巖、粉砂巖、泥巖和煤層,砂體厚度較大,巖性組合多呈下粗上細的正韻律產(chǎn)出,地層厚度18~48 m。含礦砂體上下兩分的產(chǎn)出特征主要分布在烏庫爾其以東地區(qū),尤以扎吉斯坦-蒙其古爾-郎卡一帶明顯,且均為含礦層位。砂體規(guī)模遠小于Ⅴ22亞旋回,單層厚度一般小于18 m。巖性以砂巖和少量含礫砂巖為主,其間夾有泥巖和煤層。Ⅴ1-Ⅴ21亞旋回砂體間的泥質隔水層發(fā)育不穩(wěn)定,除扎吉斯坦-蒙其古爾-郎卡一帶局部缺失外,盆地南緣大部分地段兩層砂體合二為一。
通過統(tǒng)計伊犁盆地南緣近千口鉆孔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出三工河組的砂體發(fā)育情況,做出了該地區(qū)的砂地比等值線圖和砂體等厚圖,發(fā)現(xiàn)三工河組砂地比值變化較大(圖7),在烏庫爾其以西一般小于0.3,烏庫爾其-蒙其古爾一帶較大,為0.35~0.65 之間,達拉地地區(qū)小于0.35,主體屬于三角洲前緣的產(chǎn)物,層理構造以斜層理、水平層理及波狀層理為主。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在烏庫爾其-蒙其古爾較發(fā)育,且砂體厚度均小于15 m,單層厚度不超過6 m,以含礫砂巖和砂巖為主,其間夾有泥巖和煤層,烏庫爾其以西及達拉地地區(qū),分流河道不太發(fā)育,主要為三角洲前緣亞相,砂體呈透鏡狀產(chǎn)出,巖性以泥巖為主,夾細砂巖和薄層煤。
圖7 伊犁盆地南緣三工河組砂地比等值線圖Fig.7 Contour map of sand-layer percentage of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從砂體平面圖來看(圖8),伊犁盆地南緣的沉積物源來自于西南部蝕源區(qū)。通過對比砂地比分布圖和砂體等候圖可以發(fā)現(xiàn)骨架砂體平面分布特征與砂地比展布基本一致,指示階段性物源沉積的特征,砂地比值在0.6 以上的區(qū)域形成三條向NNW 向延伸的分支河道[8]。
圖8 伊犁盆地南緣三工河組砂體等厚圖Fig.8 Chorisogram of sandbody thickness in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粒度參數(shù)主要有粒度平均值,偏度,分選系數(shù),峰態(tài)等參數(shù),根據(jù)砂巖的粒度分析可以研究粒度參數(shù)和分布,砂巖的粒度分析既有利于分析沉積水動力條件,又可以為沉積相和沉積環(huán)境的識別提供參考。
粒度分析有多種方法,比如直接測量法、粒度分析放大鏡、篩選、沉降分析、細粒懸浮物的粒度分析、顯微鏡下的粒度分析、半自動、自動粒度分析儀等,本研究委托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沉積實驗室,根據(jù)SY/T5434—2009《碎屑巖粒度分析方法》的原理,運用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了伊犁盆地南緣系統(tǒng)取樣的巖心樣品的粒度特征。
據(jù)G.S.VISHER,et al(1969),在粒度統(tǒng)計中主體為0~4.5 φ(φ 為平均粒徑),其他組分僅占比約10%,因此本文沿用粒度統(tǒng)計的原始文獻觀點,主要統(tǒng)計的是0~4.5 φ 的數(shù)據(jù)[9]。
從圖9、10 中可以看出三工河組的粒度特征,直方圖和頻率曲線:直方圖的峰值出現(xiàn)在1~2 φ 之間,頻率曲線表現(xiàn)為單峰,峰度值較低,粒度分布較廣,頻率曲線的偏度變化較大,在本樣品中幾乎全為正偏。
圖9 伊犁盆地南緣烏庫爾其地區(qū)三工河組砂巖粒度曲線圖Fig.9 The granularity graph of Sangonghe Formation in Wukuerq area,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圖10 伊犁盆地南緣蒙奇古爾地區(qū)(P824、P2926)三工河組砂巖粒度曲線圖Fig.10 The granularity graph of Sangonghe Formation in Mengqiguer area(P824、P2926),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概率累積曲線:粒度曲線平滑過渡,即其中的懸浮,跳躍和滾動組分區(qū)別不是太大。
粒度概率圖:支流河道主要表現(xiàn)為兩段式,且曲線斜率較低,懸浮斜率在20°~30°之間,跳躍總體斜率在50°~65°之間,跳躍總體和懸浮總體占的比重較大。跳躍總體和懸移總體含量在30%左右,滾動組分的含量較少,反映砂體在沉積過程中有一段相對較長的搬運距離,并非近物源快速堆積沉積環(huán)境。
通過對比G.S.Visher 沉積物粒度概率分布,認為沉積時期的水動力條件比較強,三工河組為一套辮狀河三角洲相沉積[10]。
同時根據(jù)表3 可知,該地區(qū)樣品的粒徑的標準偏差較大,在2~3 之間,反映出了該組樣品分選性較差的特點。砂體的峰度值較高,多數(shù)處在1.1~1.4 之間,其中三工河組的平均偏度在上下段之間有差別,即上段的成熟度高于下段。而三工河組上段處于三角洲前緣亞相,下段主要發(fā)育三角洲平原亞相,上段砂體的搬運距離更遠。
表3 伊犁盆地南緣Ⅴ旋回粒度分析參數(shù)Table 3 Grain siz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ycle Ⅴof strata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三工河組整體表現(xiàn)為一套湖侵體系域,在三工河組發(fā)育有四期的正旋回,該四期旋回的巖石組合形式為砂巖-泥巖、砂礫巖-泥巖、礫巖-(炭質)泥巖、砂礫巖-泥巖。
研究區(qū)范圍內(nèi)在蒙-扎-烏和達拉地一帶發(fā)育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垂向上表現(xiàn)為明顯的退積序列組合;在三工河沉積期的末期,本區(qū)湖泊發(fā)育范圍達到最大(圖11)。在垂直剖面上,表現(xiàn)為水下分流河道的下切,與下部湖相泥巖呈突變接觸,河口砂壩倒粒序特征不明顯。三工河組下部以含礫粗砂巖為主,泥巖、粉砂質泥質巖呈薄層狀與砂巖互層,三工河組下部與泥巖呈沖刷接觸關系,三工河組上部砂巖厚度相對較薄,砂巖粒度相對較小,多呈突變接觸,具階段性物源供應沉積的特征,以三角洲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為主,河口砂壩中倒粒序不發(fā)育。三工河組時期物源來自南部,向NNE向分散,砂體集中化程度仍較高,以南緣中部和東部為主沉積區(qū),骨架砂體分布基本上與砂地比值呈正相關性,代表水下主河道的位置分布。向北一帶有小的分叉高值區(qū),厚度多在5~10 m 之間,呈扇形向北打開,砂地比值不高,多在0.3 以下(圖7),說明北部地層厚度較大,泥巖較厚,已為前三角洲入湖沉積環(huán)境[11]。
圖11 伊犁盆地南緣三工河組沉積相圖Fig.11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ap of Sangong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Yili basin
1)蒙-扎-烏礦集區(qū)沉積相展布特征
蒙其古爾-扎吉斯坦-烏庫爾其(蒙-扎-烏)礦集區(qū)三工河組為一套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其礦集區(qū)主體發(fā)育三角洲前緣亞相和三角洲平原亞相。該區(qū)平原亞相的沉積微相主要發(fā)育分流河道與分流間灣微相,主河道為NNW 向展布,主河道寬5~8 km。前緣亞相主要為前緣席狀砂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展布,此處發(fā)育三條分支河道呈指狀向盆地內(nèi)部延伸。
在切吉溝草場到阿魯斯坦牧場之間發(fā)育一個小型朵體,為蒙-扎-烏大型朵體的一個分支,該區(qū)平原亞相的沉積微相主要發(fā)育分流河道微相與分流間灣微相,分流河道的主河道規(guī)模相對較小,通常寬約3~5 km,方向NNW,前緣亞相主要發(fā)育席狀砂和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呈指狀向盆地內(nèi)延伸、尖滅。
2)達拉地沉積相展布特征
達拉地一帶為一套三角洲沉積體系,其沉積主體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平原亞相發(fā)育分流河道與分流間灣微相;主河道呈南北向展布,寬約4~6 km;其西側發(fā)育一條小型水下分流河道展布在前緣席狀砂上。
砂巖型鈾礦有其自身的成礦和儲礦特征,砂巖型鈾礦的成礦需要特殊的、多種地質條件,而適宜的砂巖儲層是其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12]。
中下侏羅統(tǒng)水西溝群為南緣主要含礦巖系,其中,三工河組主要為層間氧化帶砂巖型鈾礦。伊犁盆地南緣早中侏羅世處于弱伸展構造環(huán)境,在該環(huán)境下三工河組發(fā)育一套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13],這種良好的相帶展布為有利砂體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伊犁盆地南緣砂巖型鈾礦控礦因素主要有: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是最主要的控礦巖相,規(guī)模較大的鈾礦體往往分布在較大的分流河道中,古河道分叉匯聚的地方有利于砂巖型鈾礦成礦;②容礦層中沉積成巖鈾的預富集是后生層間氧化帶砂巖型鈾礦成礦的重要基礎;③盆地構造演化對盆地南緣砂巖型鈾礦成礦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從泥巖-砂巖-泥巖結構穩(wěn)定性來看,分流河道微相的泥巖-砂巖-泥巖結構穩(wěn)定性最好,砂體厚度也大,延伸也較穩(wěn)定。因此,泥巖-砂巖-泥巖結構穩(wěn)定的分流河道發(fā)育區(qū)是有利鈾成礦的遠景地區(qū)[14]。
砂體是可地浸砂巖型鈾礦的載體,砂體的分布控制了鈾礦體的分布;砂體的不均一性導致礦體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15]。砂體厚度及延伸穩(wěn)定性:厚度太薄的砂體不利于地下水的流動,從砂體氧化而提供的鈾源有限;厚度太厚的砂體范圍大,不利于鈾的集中富集。
鈾礦體多位于河道砂體底部與邊緣。平面上,礦化主要位于主次河道交匯處及主河道拐彎處。鈾礦化如此分布的原因主要是河道底部、邊部巖性變化復雜,有機質豐富,地下水流速在這些部位易發(fā)生變化,利于鈾的還原富集。對比八道灣組與西山窯組沉積物可知,三工河組的沉積厚度較薄,沉積期也較短,發(fā)生在同沉積時期的成礦規(guī)模有限。因此,為尋找富大礦體,在選取找礦靶區(qū)時,還應考慮三工河組沉積期后的沉積環(huán)境變化對鈾成礦作用的影響,在三工河期之后由于湖侵作用,三工河組部分砂體位于湖水水平面(沉積基準面)以下,由于砂體的透水性,地下水位上升,砂體中的富鈾流體的水動力條件發(fā)生變化,有利的鈾成礦部位向盆地邊緣的砂體遷移,在該區(qū)域可能發(fā)生鈾礦化作用形成鈾礦體。此外,若沉積期后成礦作用與分流河道控礦作用疊合,更容易形成富大礦體。因此,在烏庫爾其及其以東地區(qū)靠近盆地南部邊緣的部位是一個有利的成礦遠景區(qū)。
1)由于受到構造演化的控制,伊犁盆地在早侏羅世發(fā)生湖侵作用,伊犁盆地南緣經(jīng)歷了從扇三角洲到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環(huán)境的轉變,在三工河組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
2)伊犁盆地的鈾成礦與沉積相關系密切,其中產(chǎn)礦層位主要在三角洲沉積體系中,三角洲平原河道砂體是鈾礦化賦存的有利砂體。在微相上主要產(chǎn)于主次河道的分開處(河道分叉)和主河道的轉彎處。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是最主要的控礦巖相,規(guī)模較大的鈾礦體往往分布在較大的分流河道中,同時,考慮三工河組沉積期后鈾成礦作用的連續(xù)性,三工河組在伊犁盆地南緣東部區(qū)域靠近盆地邊緣的部位有較好的成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