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程輝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歐美興起冒險熱潮。當時,跨越大西洋乃至環(huán)繞整個地球的旅行變得常見,但這種旅行通常都通過郵輪來完成,速度極慢——僅僅是穿越大西洋就要花一周以上的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大大推動了飛行器的研發(fā)技術(shù)進展,但能夠跨越大西洋的大型客機尚未問世。此時,另一類飛行器——飛艇(尤其是齊柏林飛艇)證明了自己的遠程飛行能力。
齊柏林飛艇是出于軍事目的而研制的。這種飛艇曾被德國人用來攜帶武器轟炸倫敦。為了實現(xiàn)跨大洋之旅,英國、法國和美國爭相研制民用飛艇,只有戰(zhàn)后的德國被禁止研發(fā)軍用飛艇。德國齊柏林公司游說美國人:如果我們?yōu)槟銈兘ㄔ齑笮惋w艇,你們能同意我們的飛艇工廠繼續(xù)運作嗎?對此,美國人表示允許。
1917 年的一艘靜音齊柏林飛艇
1784 年,法國人讓·皮埃爾·布蘭查德制成第一艘飛艇。1900 年,德國發(fā)明家齊柏林成功證明了機械化飛艇的巨大潛力,那就是從簡單的升空和隨風飄移變成不懼強風的自主飛行。
齊柏林飛艇的理念核心是飛艇的保護性航空布覆蓋:使用一系列氣囊為飛艇提供足夠的浮力,讓飛艇能裝載推進器、人和貨。氣囊數(shù)量越多,飛艇就越大,載荷也就越多。甚至一艘飛艇有多部推進器,這更是齊柏林飛艇的一大突破。
隨著有關(guān)的限制最終在1926 年被放松,齊柏林公司開始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現(xiàn)代的飛艇——跨洋飛艇(以下均稱“齊柏林飛艇”)。為了炫耀齊柏林飛艇的完工,齊柏林公司董事長??思{及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飛艇飛行員展開了史無前例的飛艇旅行。在他們的飛艇所到之處,人們向他們揮手喝彩。畢竟,當時上過天的人很少。
于是,埃克納名聲大噪。在他完成奇跡般的“環(huán)球飛艇旅行”(其實并未真正環(huán)球)后,世界各地的大公司都想投資飛艇,讓齊柏林公司為自己建造飛艇。
為了保持自己在飛艇制作領(lǐng)域的領(lǐng)先地位,??思{決定制作最大的商用遠程載人飛艇。這實際上是航空業(yè)的開端。
1936 年3 月4 日,最大的齊柏林飛艇準備首飛。然而,就算是負責該飛艇制作的工程師們也不清楚:這么龐大的飛艇在升空后的表現(xiàn)會怎樣?
雖然齊柏林公司在其成立之后25 年內(nèi)大獲成功,但這么大的飛艇還是首次建造。要知道,這艘飛艇僅僅是航空布就使用了2.82 萬平方米。
最大飛艇的首次試飛時間超過3 小時,但它在試飛期間并沒有充分驗證所有方面的安全性。事實上,為了證明一種飛行器的安全性,需要進行多次測試性飛行:轉(zhuǎn)向能力測試、制動能力測試、飛行高度控制能力測試、墜機測試和緊急撤離測試等。但對于最大的齊柏林飛艇,多種測試并未進行。該飛艇的7 次試飛均在德國境內(nèi)的陸地上空(而非在海洋上空)進行。其實這并不奇怪,畢竟當時航空業(yè)才剛起步。
飛艇曾經(jīng)是一種軍事工具(1915 年圖)
盡管如此,最大的齊柏林飛艇還是開始了航程長達9600 千米、為期4天的載人跨越大西洋航行,出發(fā)地為德國,目的地為巴西。這次飛行最終竟然是成功的。為什么說“竟然”呢?
齊柏林飛艇采用易燃的氫氣來提升飛艇。在最大的齊柏林飛艇設計之初,埃克納就面臨一個重大決擇:能否依賴氫氣提供飛艇浮力?或者,采用更安全的氦氣行不行?
充入飛艇內(nèi)以產(chǎn)生浮力的氣體密度必須小于飛艇飛行高度上的大氣密度,而氫是最輕的化學元素,氫原子是最小的原子。氫在地球上的天然形態(tài)為氣體,氫氣密度比空氣密度低得多,但氮氣有爆炸的危險性。氦氣是第二輕的氣體,不過氦氣是一種惰性氣體,不會像氫氣那樣可能爆炸。但氫氣容易得到,也更便宜。采用氫氣提供浮力,在有限的預算內(nèi)飛艇可以做得更大,載人數(shù)量更多。
埃克納知道,齊柏林飛艇采用氦氣更安全。但在20 世紀30 年代,全球大部分的氦氣是美國生產(chǎn)的,美國實際上壟斷了氦氣的供應,而歐洲的工程師們并不愿意從美國進口氦氣,原因是費用高昂,而且進口手續(xù)復雜。埃克納曾經(jīng)動搖過,覺得還是應該采用氦氣才對。但他最后選擇的依然是氫氣,部分原因是齊柏林飛艇一直采用氫氣,而且從未出過事。
??思{剛愎自用,決定讓最大的齊柏林飛艇也填充氫氣,這可能是這艘飛艇最大的致命傷。但造成后來大災難的錯誤,并不僅僅是??思{的這一決定。
1935 年12 月,齊柏林公司的技術(shù)員們開始用航空布覆蓋飛艇的鋁框架。這一工序必須保證航空布非常貼合、位置準確,否則飛艇就不能平穩(wěn)飛行。齊柏林飛艇的覆蓋技術(shù)非常有效而又獨特,這全部歸功于該公司的航空布專家霍爾托。在20 年時間里,他監(jiān)督了超過50 艘齊柏林飛艇的航空布覆蓋工作。他創(chuàng)制的覆蓋術(shù),讓覆蓋在飛艇框架上的航空布嚴實、防水。然而,最大齊柏林飛艇的覆蓋是在霍爾托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因為霍爾托當時在美國。
齊柏林載人飛艇首航場景
20 世紀初,人們觀看飛艇
而這艘齊柏林飛艇的巨大并不是唯一的挑戰(zhàn),還有一個挑戰(zhàn)是潮濕而又寒冷的氣候條件。這意味著航空布可能被水濕透,進而結(jié)冰,這樣一來航空布就會變得非常僵硬。
1936 年3 月4 日,最大齊柏林飛艇首次試飛,當時艇上只有幾名機組成員,并無旅客。飛艇升空后幾分鐘,機組人員就注意到艇上的航空布有振動,飛艇回到地面后,他們立即為此尋找解決辦法。他們最終找到的辦法,是給飛艇整個頂部的航空布涂上兩層專用漆。然而,這種漆高度易燃。
盡管涂了漆,飛艇上的航空布振動問題卻并未得到解決。但不管是因為涂漆而增加的阻力還是航空布的振動問題,看來都不影響飛艇的總體飛行表現(xiàn),他們并未意識到振動會傳導給飛艇框架。于是這些問題被忽略。但是,航空布振動的危害性在之前一些較小型的飛艇上就已顯現(xiàn),而在更大的飛艇上這種危害性會被放大。
在這艘巨大飛艇首次試飛過程中,飛艇建造中的疏漏引發(fā)的問題多次顯現(xiàn),而這些疏漏都與飛艇建造過程太過匆忙有關(guān)。這種匆忙要回溯到1929 年。這一年,美國華爾街大崩盤,世界范圍內(nèi)出現(xiàn)經(jīng)濟蕭條,德國也不例外。埃克納因此面臨預算不足的問題。1933 年,他向納粹宣傳主管戈培爾求助,希望獲資以完成巨大飛艇的建造。戈培爾立即答應,畢竟在他看來這是宣傳的絕佳機會之一,于是為該飛艇的建造注入了大量資金。
乘客進入飛艇
齊柏林飛艇環(huán)游世界(1929年)
1936 年,這艘巨大的飛艇建成。戈培爾立即在該飛艇上貼上了巨大的納粹標記。該飛艇的試飛原定在公海上進行,但戈培爾下令讓它在德國境內(nèi)進行多次短途飛行,以宣傳納粹的實力之強大。
為了盡快給予投資回報,在各種準備尤其是安全準備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齊柏林公司決定進行巨大飛艇的首次商用飛行。
在最大飛艇建成后9 個月,它成功完成了34 次跨越大西洋航行,搭載旅客總數(shù)接近3000 人,總飛行里程32 萬千米。這些飛行看來一帆風順,卻隱藏著一個致命問題:一個巨大的氫氣囊就快要破裂了,卻無人注意到。
1936 年12 月,這艘巨大飛艇接受第一次全面檢修。在試飛第一年大獲成功后,該飛艇內(nèi)部新安裝了10個艙室,以增加飛艇載客數(shù)量和飛艇豪華度。為此,飛艇的16 只氫氣囊中的一只需要改變形狀。最近才發(fā)現(xiàn)的該飛艇維修報告中說,工人們當時抽出這只氫氣囊時,發(fā)現(xiàn)其頂部有磨損,這意味著該氣囊可能會漏氣。這一磨損是源自飛艇航空布的振動,因為振動導致固定氣囊用的繩索被抖松。松開的繩索摩擦氣囊的航空布,導致一些部位的航空布變薄。該報告中還指出,雖然受損氣囊被修好,但用于固定氣囊的繩索卻只是被簡單地系回去,并沒有系牢。
最大齊柏林飛艇的用餐區(qū)
至此,就算受損的航空布被修好了,航空布振動問題卻仍未被解決。航空布才修好沒幾天,齊柏林公司就開始為巨大飛艇的下一次飛行倒計時。該公司的資深工程師勒赫曼意識到了這艘飛艇危機四伏,但他為了不得罪上司而保持沉默。1937 年,該飛艇的飛行任務由多名艇長負責,勒赫曼正是其中之一。
也是最近才發(fā)現(xiàn)的一份信函內(nèi)容表明,勒赫曼當時就知道氣囊受損,以及維修不當。他當時把這一秘密信息告訴給了一名記者,并且表示他對此非常擔憂。他決定犧牲自己,以盡力阻止災難發(fā)生。他還說,艇員們沒有能力處置這些問題,而他有可能可以處置好。
飛艇內(nèi)部走廊
飛艇內(nèi)部的控制室
飛艇上的餐廳
飛艇客艙內(nèi)景
1937 年5 月3 日,勒赫曼登上了這艘巨大飛艇。分析人士說,勒赫曼當初意識到了飛艇的問題,但應該沒有料到一場大災難即將發(fā)生。
飛在美國紐約市上空的美國海軍飛艇(年代不詳)
1937 年5 月5 日正午,飛艇距離目的地還有1600 千米。這次飛行的目的地是美國的萊克赫斯特基地,選擇理由是這里距離城市很近。然而,萊克赫斯特經(jīng)常有海霧,也常有惡劣天氣。
往前推20 年,當時許多人相信飛艇是未來的國際旅行工具,于是美國海軍決定在萊克赫斯特建造飛艇基地,這也標志著美國飛艇研發(fā)的高潮。萊克赫斯特基地有世界上最大的飛艇庫,其建造就是為了容納像齊柏林最大飛艇這樣的巨型飛艇。
雖然萊克赫斯特飛艇基地規(guī)模宏大,這個選址卻有一大問題,就是這里的天氣變化莫測,原因是這里靠近北大西洋。按理說,飛艇基地的安全選址應該是在內(nèi)陸遠離海岸160千米以上的地方,而萊克赫斯特距離海岸不到23 千米。1927 年,一艘美國載人飛艇在這里被颶風吹得直立起來,幸好幾分鐘后氣流平靜下來,飛艇側(cè)翻降落,造成艇損人傷。雖然這場事故引發(fā)了人們的擔憂,但隨后10 年中這里再未發(fā)生過事故,因此該基地繼續(xù)被使用。
1937 年5 月6 日上午11 點半,該基地指揮部收到惡劣天氣預報。此時距離巨大飛艇到達這里還有6 個半小時。由于受強逆流影響,飛艇抵達美國東海岸時已經(jīng)晚點。本來有個一小時的時間窗口,在此期間萊克赫斯特基地上空晴朗無風。換句話說,如果飛艇準點到達,其降落就會很安全。
原本預計的飛艇到達時間是早上6點,飛艇巡航速度為每小時100千米。但因強氣流阻礙,飛艇減速一半。在強風中,包裹飛艇的航空布劇烈震顫。艇長通過無線電報告萊克赫斯特基地說飛艇將會晚點,于是基地人員休息待命。但隨著風速減緩,飛艇繼續(xù)加速趕路。到了當日下午4 點,飛艇已經(jīng)靠近萊克赫斯特基地。
此時天氣總體情況不好,但其間一度平靜,為飛艇提供了降落機會。然而,飛艇實際到達時間比修改后通知的晚點時間提前了兩小時,而地面接應人員并未到崗。一般而言,巨型飛艇的降落需要超過300 名地面人員輔助。地面人員需要牽住飛艇甩下的繩索,拉著飛艇降落。
因為沒有地面接應人員,飛艇只好暫時繞著基地轉(zhuǎn),等待已得到通知的地面人員趕到。此時,天氣變得更糟,電閃雷鳴。下午5 點12 分,基地指揮向飛艇發(fā)信號說:天氣已經(jīng)平靜,建議著陸。但實際上,他誤判了天氣。這毫不奇怪,因為當時的天氣觀測設備落后,現(xiàn)代氣象雷達根本沒有問世。
地面人員眼看飛艇爆炸,卻無能為力
到了飛艇快要降落時,基地上空不僅有閃電,而且濕度很大。如果飛艇離開基地飛走,那么尚有機會避免災難。但這會導致飛艇晚點飛回歐洲。而齊柏林公司冒不起這個風險,因為按照合同飛艇必須準點把70 位乘客從萊克赫斯特送往歐洲。飛艇即將開啟的回程之旅對齊柏林公司來說非常重要。那些即將搭乘飛艇前往歐洲的乘客,都是去倫敦參加英王喬治四世加冕禮的達官貴人。
盡管風暴強度還在增加,齊柏林公司卻令飛艇在風暴中降落。此時大氣帶電,有可能引起飛艇中的氫氣爆炸。但為了減小飛艇的浮力,機組開始從氣囊中排氣。隨著飛艇下降,其尾部因失去氣體而下沉,飛艇頭部則翹起來。為了讓飛艇恢復水平狀態(tài),機組從飛艇的壓載艙中向艇外排出了1 噸水。如此一來,飛艇倒是平穩(wěn)了,但不再處于著陸姿態(tài)。于是,艇長采取了一個極端舉措——全速急轉(zhuǎn)彎,目的是讓飛艇恢復著陸姿態(tài)?,F(xiàn)在看來,這一急轉(zhuǎn)彎很可能導致飛艇內(nèi)部的鋁框架過度彎曲,使原本就沒固定好的氣囊繩索松開。
在1937 年的調(diào)查中,有人認為是松開的繩索磨破了氣囊引起泄漏。但現(xiàn)在專家相信,氣囊在此之前其實已經(jīng)在強風暴雨中泄漏,這才能解釋飛艇尾部為什么因為失去浮力而下沉。
飛艇很可能已經(jīng)在漏氣。就在飛艇與著陸桅桿排列到位之時,艇長又做出了另一個錯誤決策。飛艇著陸方式有高著陸和低著陸兩種。艇長當時決定高著陸,即從飛艇鼻部把兩根繩子甩到地面,讓地面人員抓住。
傍晚7 點12 分,第一根著陸繩在雨中被甩下來。此時,飛艇距離地面的高度超過60 米。殊不知,飛艇在大氣中飛行期間會從空氣中得到靜電。地面人員很清楚不能直接去抓飛艇著陸繩,否則會因為飛艇表面的電荷下移而遭電擊。
第一根飛艇著陸繩到達被雨水濕透的地面后僅4 分鐘,飛艇突然爆炸。直到現(xiàn)在,都無人知道當時是閃電還是靜電點燃了飛艇中的氫氣。雖有62名乘客和機組成員奇跡般生還,但仍有36 人在事故中死亡。勒赫曼也在事故中受重傷,并于次日去世。
今天看來,并非是單一因素造成了這一重大飛艇事故。這場悲劇也標志著飛艇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過去。
巨型載人飛艇從城市上空飛過的場面已經(jīng)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