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珊珊
萬瑋攝
去年夏天,我接手一年級。開學后的第一個月,孩子們懵懵懂懂,規(guī)矩和紀律對他們而言都比較陌生。即便這樣,我還是發(fā)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男孩——小哲:不愿意表達自己,也不愿傾聽,規(guī)則意識淡薄,愛搞小動作,上課經常隨意下位,座位周圍總有垃圾……
我聯系小哲的家長,得知小哲的父母都是牙醫(yī),平時忙于工作,小哲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在家里備受長輩關注與寵愛,小哲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但是,進入小學,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他不僅不再是眾人的焦點,而且處處受到束縛,所以,他變得焦慮和消極。
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長期的、反復的過程,于是,我堅持和小哲談話,語言模式常常是:“你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會給同學帶來……的影響,給老師帶來……的影響,給你自己帶來……的影響。你下次應該……老師相信你能做好,并且期待你的表現?!苯Y果,兩個月后,小哲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對老師產生了敵對心理。
我這樣愛他,為何他如此“虐”我?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讓我和小哲進行了一次真正的正面“交鋒”。
那天晚托是鄭老師負責。我正在辦公室埋頭工作,鄭老師匆匆走進來,又驚又氣的樣子,她請我趕緊去教室。我剛趕到教室門口,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小哲只穿一件小背心和一條小內褲,站在教室門口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臉上的淚水和鼻涕已然分不清……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往往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回應。
我決定改變溝通方式,嘗試與小哲進行一次非暴力溝通,用愛的語言觸動他。
師(故作平靜):小哲,你剛剛做了什么?
小哲(大聲哭泣,雙腳跺地):我不開心,我就是不開心嘛!我不開心了就要把衣服和褲子都脫掉。
師(故作不解):哦,那你為什么不開心?
小哲(萬分委屈):別的小朋友都在下棋,鄭老師卻讓我重做課堂作業(yè)。我不開心,我不愿意,我要和大家一起下棋。
師(若有所思):你現在把外衣和外褲都脫掉了,開心嗎?
小哲(背朝教師,繼續(xù)大聲哭):更不開心。鄭老師也不理我,沒有像爺爺奶奶一樣,一看到我又哭又脫衣服,就什么都隨我了。
【反思】教師通過不斷提問,引導孩子自我觀察與反思,促進孩子擴展思維。而成人單方面的陳述式說教,讓孩子有被迫接受灌輸的感覺,這讓孩子感到不適的同時,讓他停止思考。
師(明知故問):鄭老師為什么只讓你重寫作業(yè)?下棋的同學不用寫嗎?
小哲(轉過身,哭聲變?。阂驗槲业臅鴮懖还ふ?,而且錯誤很多,鄭老師讓我認真思考后重做??墒俏也辉敢猓蚁胂缕?。
師(溫和地):小哲,你不開心了就又哭又鬧,還脫掉衣褲,鄭老師為什么沒有像爺爺奶奶一樣隨你呢?
(小哲聽后,情緒逐漸平復,低著頭,手臂緊緊抱著自己的上身,沒有回答,似乎在想什么。)
師(適當表達感受,共情):嗯,重新寫一遍作業(yè)好像是很煩,也很浪費時間。特別是看到其他小朋友開心地下棋,就更不想再重新來一遍了。但是,鄭老師相信,你如果認真寫作業(yè),一定能和下棋的同學一樣書寫漂亮,正確回答。鄭老師心中的小哲聰明著呢!但是,現在的鄭老師很難過,如果任你這樣,你的學習就不會進步了。
小哲(臉開始泛紅,小聲嘀咕著):我……我應該聽老師的話……
【反思】很多孩子之所以屢屢犯錯,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錯的,又或者沒有意識到這樣的錯會有什么后果,會付出什么代價。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時,教師可以提問:“這么做之后,你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嗎?”他可能回答“是”或者“不是”,也可能不回答。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你觀察到這么做之后,同學、老師、家長以及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這樣可以引導孩子與他人共情。同理心是協(xié)調關系最好的方式。
師(語重心長地):鄭老師讓你重新寫課堂作業(yè),爭取全對,你應該怎樣做呢?小哲是個聰明的孩子,肯定知道。
小哲(完全停止哭泣,使勁點頭):嗯,我應該聽鄭老師的話,馬上認真重寫,還要把字寫工整,這樣還可以和大家下棋呢。
師(微笑地擁抱小哲):那還不趕緊行動起來?
小哲(害羞地笑了):我要先把衣服穿上,再向您和鄭老師道歉,然后重做課堂作業(yè)。
師(欣慰地笑):趕快行動吧!
【反思】在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老師應該引導他繼續(xù)思考“如果有同樣的事情發(fā)生,正確的或更好的處理方法是什么”,學生想到了就讓他勇敢、完整地表述。如果學生還在沉思,不妨告訴他正確的、具體的處理方式,還可以讓他反復練習探討出來的正確處理方式。同時,與孩子事先立下規(guī)矩: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沒有正確處理,就要接受小小的懲罰??梢宰寣W生自己想一想懲戒辦法。
從小哲的行為表現和家長的反饋分析,小哲從小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有需求就要立刻被滿足,所以,他在群體生活中無視他人感受,沒有場合意識,一旦不如愿,負面情緒就會爆發(fā)。我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真實表達,自我反思,不斷改正,取得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但是,小哲這些負面行為不可能通過一次溝通就消失。后續(xù)我會繼續(xù)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然后肯定、接納他的情緒,再借助其矯正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到,當兒童想要通過一種不正確的方式達到某一目的時,我們可以置之不理,讓這種行為表現“無果而終”,最后,這種行為因達不到行為人的目的而自動消失,即采用“消退”行為矯正術幫助兒童改掉壞習慣。
這次非暴力溝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愛包圍的小哲在新學期能尊敬老師,團結同學,遵守班規(guī),慢慢適應了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