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牧
每個初到城里的鄉(xiāng)下學(xué)子,因為囊中羞澀,都難免會有段寒酸的經(jīng)歷,我亦不例外。
在縣城讀高中的那三年,口袋里沒錢,我在食堂里的一日三餐都是全素。唯有等到周末,幾個同樣來自鄉(xiāng)下的窮學(xué)生便每人一兩塊錢地湊起來,去校外找家可以承受得起的小飯店打打牙祭,改善伙食。
我們常去的那家飯店離校門口不遠(yuǎn)。和藹可親的老板娘三十歲出頭,她兼任炒菜廚師,有一道拿手菜是“麻辣豆腐”。只見她將鍋燒得通紅,舀一勺菜籽油淋入鍋中,油煙起時倒入豆腐,邊炒邊加入豆瓣醬和辣椒粉,稍稍一攪拌,濃香的爆辣味便迅速沖進(jìn)我們鼻腔!但那并不是全部。出鍋前,老板娘還會加一筷子之前炒好的肉絲進(jìn)去,就是這“點金之勺”,讓一道普普通通的素菜瞬間變成了葷菜。可是每次結(jié)賬,她依然會按素菜的價格收費。我們自然知道這道菜老板娘是虧本的。想說些感謝的話,又不知該怎么說。倒是老板娘笑嘻嘻地替我們解了圍:就算我請你們這幾個未來大學(xué)生吃吧。這番暖心話,讓我們覺得若不好好學(xué)習(xí),都對不起她。
校門口不遠(yuǎn)處還有一位賣鹵菜的大叔,約有五十多歲的年紀(jì)。他推著一輛帶玻璃罩的四輪車,罩子里面擺放著一只只暗紅色、鹵好的板鴨。
他同樣和藹可親,一邊用親切的鄉(xiāng)音跟顧客打招呼,一邊熟練地將板鴨放在案板上,手起刀落,一塊塊好看的鴨塊便整齊地碼放在塑料餐盒里。然后,再拍幾顆蒜米,加進(jìn)些鹵湯,滴入麻油——整個過程看得人眼饞極了。我卻是買不起的。來縣城上高中,已經(jīng)是掏干了家里的積蓄,哪里會有閑錢買板鴨呀。特別想吃時,還是老辦法:找“難兄難弟”們一起湊錢,買上小半只,每人分一點兒而已。
我唯一能買得起的,是鹵香干。那香干也是用鹵板鴨的鹵水鹵出來的,有板鴨的味道,卻比板鴨便宜多了,一塊錢能買好幾塊。每次去買香干,我都會讓攤主多給倒點兒鹵湯。那鹵湯鮮咸入味,拌入飯中,即使不吃一口菜,也能將一大碗飯吃光。其實,我買香干是假,想要免費的鹵湯是真。攤主大叔是個明白人,一直維護(hù)著我那份小小的自尊。即便我只買一兩塊香干,他也會主動給我舀上一大勺熱鹵湯。
被人慷慨善待過的少年是幸運的。美食是款待,亦是美美的期待和激勵,它溫暖著窮孩子們那些年的求學(xué)時光,讓我們心存感恩地把精力投入到學(xué)習(xí)中。
多年后我重返母校,炒肉絲麻辣豆腐的老板娘和賣鹵菜的大叔都已經(jīng)不在那里了。我依然忍不住跟同行的人分享那段往事,心里充滿了浩蕩的溫暖和感激。
(摘自2022年第7期《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