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國華
(聽濤軒,景德鎮(zhèn),333000)
黑陶,是在器皿燒制竟將完成時,向窯中慢慢加水,木炭熄滅后產(chǎn)生煙,使陶器滲炭而成。龍山文化就是以黑陶為代表,黑陶的制作以黑灰陶土,采用輪制技術制成。裝飾特點及風格主要以陰紋、陽紋或環(huán)型印花紋裝飾。紋飾極為簡潔。陰紋、陽紋或環(huán)型印花紋裝飾則是采用時刻或者尖利的竹刀刻劃而成,這是原始時期最早的陶瓷浮雕藝術前身。造型特點及風格陶器的造型變化比彩陶更豐富,外表磨成黑色,胎壁薄,別致秀美。平底圈足和三足器是這個時期較多的型制。影響作用,三足器的出現(xiàn)表明了先民造型、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也開了青銅鼎造型的先河。給人以莊重、肅穆的審美感受,黑陶文化為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奠定了基礎。更為后世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浮雕藝術的發(fā)展,這是人類先輩們的杰出創(chuàng)作。黑陶代表作品濰坊姚官莊出土的《蛋殼黑陶盤口花柄圈足杯》,薄如蛋殼,非常精美。
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巖畫,巖畫是人類最早的符號紀錄,巖畫是在石壁上用石器刻劃而成,算是早期人類記錄生活的重要部分。巖畫是在石壁上采用尖利的石器刻畫而成,原始時期還沒有金屬利器,只能采取石器刻畫,然后再用動物的血作為顏料填涂在可好的畫面上,形成粗曠生動質(zhì)樸的畫面。我國巖畫分布在國內(nèi)各個地區(qū),有寧夏賀蘭山巖畫,內(nèi)蒙古陰山巖畫,江蘇連云港巖畫。各個地區(qū)的巖畫都各具特色。比如內(nèi)蒙古陰山巖畫,變現(xiàn)的是祭祀題材,巖畫畫面中巫師可能是獵人兼巫師,從他的動態(tài)神情可以看出,而江蘇連云港巖畫的巫師是職業(yè)的。
宋代出土影青刻花紋碗,是浮雕藝術的代表作品。影青瓷又稱映青瓷,是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zhèn)所獨創(chuàng),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zhì)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圖1是深圳雍乾盛世有幸在張老師處征集到這組宋代影青刻花紋碗,這組瓷器是張老師爺爺輩那代傳下來的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zhì)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有薄剔而成的透明花紋, 以透明青釉,以高溫燒制而成。《宋代影青刻花紋碗一組》直徑: 15.2cm ;底徑: 5.0cm;直徑: 15.5cm: 底徑:4.8cm這組瓷器的青白釉是兩宋時期的典型釉彩,而其薄薄的釉層、幾乎脫胎的燒制工藝使得其達到了如和田美玉般的細膩程度,透過光幾可看見瓷骨,煞是驚艷。此組瓷器差不多大,小圈足。碗心內(nèi)用篦劃手法畫出蓮花紋,胎骨潔白,釉質(zhì)細薄晶瑩潤澤,質(zhì)感如白玉,胎體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nèi)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顯出一點淡青色暗影。當今世面上這種影宋代開門真老的影青刻花紋碗紋碗極其少見,只能在國家博物館才能一睹真容,一組同時出現(xiàn)的更是少之,而且存世不多極其罕見,具有極高的市場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這個碗內(nèi)刻有牡丹花紋,淺浮雕工藝刻畫,刀法嫻熟,干凈利落,刻劃的線條有深有淺,有粗有細,變化多端,刻劃的深淺讓影青色釉水的沉積厚度也不一樣,使得釉水濃淡變化有序,非常漂亮。
圖1
我國的木雕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木雕藝術已經(jīng)日趨完美。進入當代,中國木雕藝術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并且誕生出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和金漆木雕四大木雕流派。明清時期,是我國木雕工藝高度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根據(jù)木材的品種、質(zhì)地、色澤的不同,加工工藝也各異,高超的工藝技巧與藝術的高度結(jié)合,不僅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同時也逐步形成了木雕工藝的分類:白木雕、紅木雕、黃楊木雕、金漆木雕等。
明清木雕,尤其是小型文房用具和案頭清玩,大都取自于已成熟的木雕技法,如東陽木雕、廣州金漆木雕技法。同時,汲取了竹雕的造型與裝飾手法,創(chuàng)造出了造型古樸典雅,既有別于普通的木雕,又與竹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新風格。
東陽木雕,浙江東陽已經(jīng)有千余年的木雕歷史,是木雕的傳統(tǒng)產(chǎn)地,被稱為“雕花之鄉(xiāng)”。東陽木雕在當時極富盛名,現(xiàn)今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還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東陽木雕的雕刻以平面浮雕為主,內(nèi)容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圖案采用滿花手法,畫面布滿紋飾,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東陽木雕在設計上借鑒了傳統(tǒng)的散點透視構(gòu)圖法,布局追求滿,達到散而不松,多而不亂的效果,層次分明,主題突出,表現(xiàn)情審,具有以小觀大的藝術效果,特別適合表現(xiàn)故事性強的內(nèi)容。
圖2線板,線板作為一種紡織生產(chǎn)用具,亦成為一種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圖騰載體,傳統(tǒng)線板大多圖案豐富,上至日月星辰,下至飛禽走獸,神話故事,包羅萬象,惟妙惟肖。在古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趨吉避兇的思想一直強烈地存在著,故在先民的傳統(tǒng)哲學中,無論是花草,還是動物,這些都寄托了人們深切的感情。圖案被描繪或雕刻在線板上,蘊含了特殊的寓意,表達了人們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態(tài)度,線板圖案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人們對理想生活追求的熱烈之情。因此,圖案吉祥訴求的形成是歷史的產(chǎn)物,承載著古代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們對幸福的追求。每塊線板上的圖案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通過借喻、比喻、暗喻、諧音等手法,表達了人們的吉祥訴求。
圖2
圖3清代木雕漆金“福祿雙全”線板,在中國古代,蝙蝠被視為一種祥瑞之物,線板中的蝙蝠圖案多是借助諧音,因“蝠”與“?!敝C音,以“蝠”表示福氣,口彩吉祥,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中,蝙蝠紋從古至今,美意之多,運用之廣泛,歷經(jīng)朝代變遷而久盛不衰。
圖3
明清木雕是我國重要的雕刻藝術,是我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木雕的工藝手法與景德鎮(zhèn)陶瓷浮雕藝術密不可分,就如珠山八友國畫入瓷,也是將國畫中的手法和內(nèi)容移至陶瓷上,開創(chuàng)了具有書卷味的陶瓷裝飾形式,使得陶瓷裝飾不再是單一的圖案裝飾。陶瓷浮雕藝術也一樣,從多方面的雕刻工藝中吸取養(yǎng)分,木雕,石雕,竹雕,玉雕等等的工藝手法都可以運用于陶瓷浮雕藝術中。
千年瓷都景德鎮(zhèn)向來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它以廣闊的胸懷接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們,他們或是拉胚如行云流水,或是施釉仿若天成,又或其精妙絕倫的繪畫藝術而聞名遐邇,而在眾多陶瓷繪畫藝術當中,陶瓷雕刻所呈現(xiàn)出的別樣藝術更令人驚奇、驚嘆,繼而想知道這些玲瓏有致、栩栩如生的作品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
圖4
眾所周知,瓷上雕刻是集硬雕、脆雕、微雕于一體,融繪畫、書法、雕刻刻于一爐的高難度藝術,成品率低,創(chuàng)作難度大,曾一度瀕臨失傳。后來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潛心鉆研終于有所成就。很多人認為,陶瓷雕刻重在雕刻刀法,而忽視繪畫和素材的積累,其實瓷上雕刻要比繪畫更困難,脫離繪畫的雕刻很難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在瓷上雕刻,下筆之前就要構(gòu)思好如何下筆,每筆皆關乎成敗,下筆皆要有神,一旦線條錯了再無法修改。
基于瓷雕藝術的特殊性,筆者時常利用業(yè)余時間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走遍名山大川銘記山水神韻,賞遍奇花異草只為瓷上花鳥更有靈性生機,多年廣采博收,筆者的瓷上雕刻藝術有了實質(zhì)性的突破,創(chuàng)作手法越發(fā)精湛,作品畫面極具觀賞價值!
筆者創(chuàng)作出來的瓷雕作品具有精、奇、絕的藝術境界,從構(gòu)思到制作一絲不茍,出神入化,他的作品中往往繪畫與雕刻互為襯托,花鳥相映成趣,人物出神入化。
現(xiàn)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機器取代了大部分人工,很多流傳已久的技藝,面臨著遺失的風險,拿雕刻來說,雕刻匠人們雕刻一件藝術品,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及精力,但是機器一天可以制作成百上千的器具,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成本。筆者覺得,藝術是無法量產(chǎn)的,只是需要不斷的去嘗試,去創(chuàng)新,去提高。藝術也是無價的,筆者每次的創(chuàng)作不需要草稿,不需要定位,一切了然于胸,提刀揮灑,心到刀到。就算是筆者本人也沒有辦法制作兩個一模一樣的作品。筆者的作品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如前文提到的松石綠釉浮雕纏枝富貴滿堂萬花缸是黃一龍先生費時半年的心血之作,內(nèi)外瓷雕多達七層,內(nèi)層以葉片裝飾,葉片繁密,葉脈舒展,紋理清晰,絲絲可見;外層雕有百花紋樣,各種花卉爭相怒放,花團錦簇,美不勝收,會給人這是玉雕的感覺,高浮雕裝飾不僅要求富麗堂皇,對工藝的要求也極高。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花瓣和葉片邊緣處均需纖薄如紙。在進行雕刻的過程中,瓷胎太濕不易成型,太干不易雕刻,對時間的要求極其苛刻。只有手藝高超經(jīng)驗豐富的技師才能熟練進行操作。
其次,瓷器浮雕在燒造的過程中和成型過程非常有講究,成型就是胚非常厚,不易在太陽下暴曬,要通風陰干。由于造型的需要使得胎體薄厚不均,極易出現(xiàn)窯裂現(xiàn)象,燒造成功實屬罕見,故在眾多雕瓷作品中,很難成型一件十分完美的作品。另外,因為高浮雕工藝使得器物有很多細小縫隙,上釉難度極大,要想使最終的上色趨于完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就是秉承了這些高超的工匠技藝,才能使得我們見到了如今讓人驚艷的作品,也正是筆者的工匠精神,保護了屬于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對陶瓷浮雕未來的思考,創(chuàng)始人這條路是充滿坎坷也是充滿驚喜的,筆者的每件作品都有一段故事,盡管技藝高超,但是黃一龍的作品產(chǎn)量并不高,因為這種純手工制作的陶瓷作品,需要花費創(chuàng)作者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也正因物以稀為貴,筆者的浮雕作品尤其顯得珍貴。這些年來,他攜自己的浮雕作品在沈陽、上海、北京、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參展時,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喜愛,其部分作品還被當?shù)氐牟┪镳^收藏。筆者為了推廣自己的高浮雕作品及技藝,也收了一些天賦很高的學徒,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夠有自己的作品和對藝術的思考,同筆者一起把高浮雕技藝帶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