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吳啟軍 圖:本刊資料
“白房子”立于半山半水之間、稻田之際,浮于園林,無拘內(nèi)外。
花樓溝村位于承德市灤平縣南部雄偉壯麗的金山嶺長城腳下。金山嶺長城全長10.5公里,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踞在山巒之上,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景色各有千秋,被譽為“中國長城的天然攝影棚”。近年來,灤平縣以長城文化、皇家御路文化為根基,打造花樓溝村“長城花鄉(xiāng)”概念,實施鄉(xiāng)村振興。如今的花樓溝村既有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便利,又有田園風光的趣味,村民和游人在長城腳下享受著最奢侈的浪漫。
作為浪漫的提供之地,“花時間研究所”是花樓溝村頗具代表的綜合性生活空間,以半山半水半宅半院,將“半”與“緩”的意蘊在長城腳下這小小的1400平米內(nèi)徐徐展開,如同生活的畫卷帶領人們進入這處世外桃源。高于常人視野的片巖景墻圍于院落四周,似乎有意遮掩內(nèi)部景致,讓人不由得想進去一探究竟。入口屋檐由外向內(nèi)傾斜,屋檐下兩扇大開大合的碳化木趟門,于天朗氣清時,將光線、水、風以及植被的綠意引入庭院。陽光映襯下,水聲澹澹入耳,水面波光浮動于白色肌理漆屋檐上,光隨水動,水隨風移。在白色方正的小院落內(nèi),各種自然景致和鄉(xiāng)村生活元素被融入建筑空間,交替上演著一幕幕別有趣味的生活劇。
透過窗戶的陽光映襯著房間內(nèi)樸實典雅的內(nèi)設,大小不一的窗戶就像取景框,容納不同的景致。
二層咖啡區(qū)是一處可供人輕松交談的妙處。室內(nèi)窄長的天窗取代側窗,空間通透明亮。漫步其間,看陽光透過天窗反復折射,此時,一把搖椅、一壺茶水就足矣。而庭院墻上有著大小不一、錯落排列的窗戶,銹色鋼板穿插其中,與白色肌理墻、棕色碳化毛竹和黑色碳化木材等充滿敘事性的建筑材料相互碰撞,散發(fā)著古雅的歷史色調(diào)。大小不一的窗戶就像取景框,容納不同的景致,有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出世感。
建筑內(nèi)部的每層空間通過墻外步梯相連,并用黑色金屬柵欄包裹步梯貫穿整個三層建筑,使室內(nèi)景致與屋外的悠遠群山形成一種隱約的聯(lián)系。人循著步梯緩步而上,視野被裹上一層金屬網(wǎng)與木紋格柵疊合而成的濾鏡,朦朧且寫意,虛幻但真實。此時“畫框”被樓梯的坡度切成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景象隨步移變換,就像在看一部無聲的黑白老電影,讓人回想起那些曾經(jīng)的過往。屋頂用生態(tài)竹木和碎石鋪地,透光透風的材質(zhì)隔出一個天臺酒吧。游走至此,坐于長椅小憩,聽風望山,看日出,觀晚霞,閉眼感受被大自然包圍,此刻是短暫的放空,而非終章。
茶室嵌在建筑里,懸浮在水際,引導觀者在每一個小空間內(nèi)自我尋趣,拾取自然的聲音。
回到一樓餐廳帶著煙火氣的空間氛圍中,大扇落地玻璃窗將院內(nèi)美景引入了室內(nèi)。用餐時不經(jīng)意一瞥,眼里滿是風景。飯后在一樓茶室臨水而坐,沏上一壺茶。清亮的茶湯倒在小盞里,細細品啜,一縷甘甜溢滿心田,往日的喧囂頃刻化作淡泊寧靜,只有鐘擺滴答在耳際細數(shù)著時光的腳步。茶室形如一個戲劇盒子,品茶者在茶室里觀庭院,觀那些散落在院景中的人;庭院里的人在觀景,觀茶室里上演的劇幕;樓上的人在俯瞰,樓下的人在仰望。看與被看,視線交錯,人、建筑、庭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v觀整個建筑,蒙太奇理念貫穿始終。觀者身處其中,看到的是局部,看不到的是無限。在有限的畫面中延續(xù)出無限的思緒和情感,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想象。
走出庭院,來到旁邊稻田。一塊塊稻田被田埂分割開來,在山腳下靜默地鋪展著。水渠里水流動的聲音,像風聲,也像雨聲,仔細聽又覺得像是大地萬物生長的細語。從稻田中央回望院落,白房子浮于稻穗之上,斜墻圍合成長條形的洞口,由此可窺探一幕正在上演的人間“戲劇”,吸引觀者參與其中,觀與被觀,每一個人都將成為自己的主角與觀眾,演繹屬于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