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娜,趙光輝,袁 濱,連燕萍,張志鴻,吳振強*
(1.漳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福建 漳州 363005;2.福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0)
草菇Volvariellavolvacea(Bul1.ex.Fr.)Sing又名稻草菇、苞腳菇、中國菇,屬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光柄菇科、小苞腳菇屬[1],營養(yǎng)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2]。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草菇種質資源評價[3]、育種技術[4]、栽培技術[5]、草菇保鮮[6]等方面,對于草菇工廠化專用優(yōu)良菌株的篩選鮮見報道。漳州是福建省草菇的主栽地區(qū)[7],生產上存在著草菇夏季栽培效益低,秋冬反季栽培產量低,不穩(wěn)定,草菇產業(yè)萎縮嚴重,再加上雙孢蘑菇工廠化菇房秋冬季栽培效益低下等問題。近年來,漳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針對草菇轉型升級需要,開展小戶型雙孢蘑菇工廠化菇房秋冬季栽培草菇試驗,驗證了蘑菇工廠化菇房栽培草菇的可行性,但由于生產上仍采用季節(jié)栽培的草菇品種V9715,表現(xiàn)產量質量一般。因此本研究引進省內外主栽的草菇新菌株,開展工廠化對比適應性試驗,旨在篩選適合工廠化栽培的草菇新菌株,提高草菇栽培的商品價值。
供試菌株6個,以當?shù)刂髟跃闢9715為對照,試驗前轉接活化供試菌株,使菌齡一致,菌株來源詳見表1。
表1 供試的草菇菌株來源
母種培養(yǎng)基[8]: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磷酸二氫鉀2 g,硫酸鎂0.5 g,水1 L,pH自然,121℃滅菌20 min。
原種、栽培種培養(yǎng)基:棉籽殼97%、輕質碳酸鈣2%、石灰1%,123℃滅菌120 min,滅完菌pH 7.5~8.0,含水量62%。培養(yǎng)料栽培配方[4]:純杏鮑菇菌渣(原杏鮑菇培養(yǎng)料配方為:雜木屑20%、玉米芯20%、甘蔗渣 19%、麩皮20%、玉米粉10%、豆粕粉8%、輕質碳酸鈣1.5%、石灰1.5%),含水量65%,干料約為40 kg·m-2。
本試驗以菌株為試驗處理,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9],平均間隔3個小區(qū),每床隨機播種3個試驗菌株,每床每個菌株播種約12 m2,隨機排列3次重復,每個菌株共播種36 m2,試驗面積252 m2。
母種、原種、栽培種按常規(guī)方法生產[10]。出菇試驗在小戶型雙孢蘑菇工廠化全自動控溫控濕菇房[11]里開展。純杏鮑菇菌渣要求新鮮,無霉變,采用室外一次發(fā)酵和室內二次發(fā)酵。在堆料場,杏鮑菇菌渣充分預濕,預濕1 d,加入輕質碳酸鈣、石灰建堆,用鏟車把培養(yǎng)料混合攪拌均勻,堆置發(fā)酵2~3 d,翻堆1次,調節(jié)含水量為65%~70%,再堆置1~2 d,翻堆后即可進床。將發(fā)酵好的培養(yǎng)料用鏟車抖松,運進菇房,均勻鋪在菇床上,適當補水至培養(yǎng)料含水量75%~80%,開始進行二次發(fā)酵。關閉門窗1個晚上,利用原料自然升溫,之后通入蒸汽,料溫維持65~68℃ 20 h,然后再讓其自然降溫至52~55℃,保持24 h,自然降溫至45℃即可打開門窗,排除廢氣,通風降溫,料溫降至35℃左右即可播種。播種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種量為500 g·m-2,菌絲生長階段的管理主要是保持料溫35~36℃,料溫不低于33℃,不高于38℃,促進菌絲生長,培養(yǎng)料含水量控制在70%,空氣相對濕度以70%~80%為宜。一般6 d可以走滿床。出菇階段管理[11]主要是控制空溫30~32℃,料溫35~36℃。培養(yǎng)料含水量控制在70%,空氣相對濕度以85%~90%為宜。草菇是好氣性真菌,子實體生長期間需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當菇蕾形成后,每天通風15~30 min。草菇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期間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一般在第6~8 d開始進行光照刺激,每天300~500 lx連續(xù)照射6~8 h。在草菇子實體為蛋形期及時采收[12],一般在播種后13 d開始采收。
考察供試菌株母種(轉接至9 cm培養(yǎng)皿)、原種(13×26 cm)菌絲濃密度、菌絲顏色、滿皿時間、厚垣孢子情況。播種后考察供試菌株菌絲萌發(fā)時間、生長速度、子實體形狀、子實體橫徑、子實體縱徑、子實體顏色、菌膜厚度、顏色、平均單粒重、每平方產量,計算生物學效率,并進行方差分析。觀察和記錄播種至現(xiàn)蕾的時間[13]、開始采收時間以及全生育期。所測定的子實體隨機取樣,每個菌株樣品個數(shù) 30個。
采用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Excel 7.0和DPS v 7.01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測驗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由表2可知,在母種培養(yǎng)基和原種培養(yǎng)基上菌絲濃密生長旺盛的菌株有V9715(CK)、上海3號、V238、草菇5號。除野生草菇在母種培養(yǎng)基上表現(xiàn)菌絲稀疏,在原種培養(yǎng)基上表現(xiàn)較濃密外,供試菌株在母種和原種培養(yǎng)基的菌絲表現(xiàn)較一致。供試菌株的菌絲顏色均為銀灰色。V1295滿皿和滿袋時間均最早,說明V1295菌絲生長速度最快,但菌絲表現(xiàn)較稀疏。供試菌株均出現(xiàn)了厚垣孢子,但數(shù)量有一定的差異,野生菌株和V1295這2個菌株的厚垣孢子數(shù)量最多。
表2 供試草菇菌株在母種、原種培養(yǎng)基上菌絲生長情況
由表3可知,供試草菇菌株蛋形期菌膜均為灰白色,菌膜最厚的是上海3號,與對照V9715差異顯著;菌膜最薄的是野生草菇,與對照V9715差異顯著。從子實體顏色來看,供試菌株均為灰色系菌株,其中上海3號、V1295、草菇3號、V238表現(xiàn)頂部顏色為深灰黑色,V9715和草菇5號為鼠灰色,其他菌株為灰黑色。從子實體大小來看,上海3號、草菇3號表現(xiàn)菇體較大,與對照相比差異顯著;草菇5號、V238與對照相當,差異不顯著;野生草菇和V1295菇體較小,與對照相比差異顯著。V9715、V1295、草菇3號為橢圓形,其他菌株為卵圓形。從平均單朵商品菇重量來看,單朵重比對照重的菌株有上海3號、草菇3號,與對照相比差異顯著。
表3 供試草菇菌株蛋形期子實體特征特性對比
由表4可知,播種后供試草菇菌株的菌絲生長濃密度有一定差異。草菇5號表現(xiàn)菌絲濃密,V1295菌絲較稀疏,其他菌株表現(xiàn)菌絲密度一般。供試草菇菌株的生長周期、產量及生物學效率差異較大。供試菌株在播種后第8~10 d現(xiàn)蕾,V1295現(xiàn)蕾最早,為播種后第8 d,對照V9715需要9 d,相差1 d,現(xiàn)蕾較晚的菌株有上海3號、草菇3號、草菇5號,現(xiàn)蕾需要10 d。采收期最早的也是V1295,播種后第12 d即開始采收。上海3號、草菇3號、草菇5號這3個菌株的采收期需14 d,比對照晚1 d。供試菌株全生育期22~23 d,野生草菇和V1295為22 d,其他菌株均為23 d。供試菌株平均產量和平均生物學效率排序前3的是上海3號、草菇3號、V1295,比對照V9715分別提高24.352%、17.273%、11.774%,差異顯著。其中上海3號平均產量達5.615 kg·m-2,平均生物學效率14%;草菇5號、V238產量中等,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產量和生物學效率最低的是野生草菇。
表4 供試草菇菌株生育期及產量對比情況
本研究通過對比7個草菇菌株母種、原種階段的菌絲生長情況以及出菇表現(xiàn),考察供試菌株的子實體生育期、農藝性狀、產量、生物學效率等指標。上海3號表現(xiàn)現(xiàn)蕾及采收期較晚,比對照V9715晚1 d;商品性狀優(yōu)良,表現(xiàn)菌膜厚,不易開傘,耐儲存,菇體深灰黑色,菇體較大,平均單朵商品菇重的特點。平均產量和平均生物學效率比對照V9715提高24.352%。野生草菇表現(xiàn)菌膜最薄,易開傘,菇體灰黑色,卵圓形,菇體小,全生育期比對照短1 d,產量和生物學效率均最低。V238表現(xiàn)商品性狀優(yōu)良,菇體深灰黑色,中等大小,卵圓形,但產量和生物學效率一般。V1295菌絲生長速度最快,現(xiàn)蕾最早,為播種后第8 d,比對照V9715提早1 d,比上海3號提早2 d。菇體表現(xiàn)橢圓形,深灰黑色,菇體較小,與對照差異顯著。草菇3號表現(xiàn)商品性狀優(yōu)良,菇體深灰黑色,菇體較大,與對照差異顯著,橢圓形,產量和生物學效率較高,比對照V9715提高17.273%。草菇5號表現(xiàn)菇體鼠灰色,中等大小,卵圓形,產量和生物學效率較高,比對照V9715提高8.72%。綜合菌絲長勢、商品性狀、產量等指標,漳州地區(qū)工廠化栽培適合的菌株為上海3號。
本試驗發(fā)現(xiàn)野生菌株和V1295這2個菌株的厚垣孢子數(shù)量最多。V1295的產量為5.047 kg·m-2,平均生物學效率12.618%,比對照V9715提高11.774%,而野生草菇的產量和生物學效率表現(xiàn)最低。因此本試驗說明厚垣孢子數(shù)量與產量并沒有相關性,這與謝寶貴等[14]、張靜峰等[15]研究結果一致,需要在后期的試驗中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