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泰
(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 江蘇南通 226001)
實驗是生物學的基礎,生物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和發(fā)展離不開實驗的探究,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在生物學教學中至關重要。但是,傳統(tǒng)的生物學實驗課堂大都開展的是驗證型實驗教學,學生按部就班、機械性操作,就能完成。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對實驗原理一知半解,對實驗現(xiàn)象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不能真正培養(yǎng)和提高實驗能力。這種重結果而不重過程、重知識灌輸而不重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注重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可見,生物學實驗教學依然還是生物學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趩栴}解決的智慧型實驗課堂以實際問題或真實的科學研究為素材來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高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依托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學習資源的傳送、交流平臺的搭建快速便捷,教學反饋、學生展示及時全面,課堂更加智能高效。下面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為例,介紹教學實踐中對創(chuàng)建基于問題解決的智慧型生物實驗課堂進行的初步探究。
為研究不同葉片色素種類的異同,本實驗以菠菜和莧菜葉片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對綠葉也對其他顏色葉片的色素展開初步研究,同時也為色素分離方法的拓展埋下伏筆。用書本中的紙層析法可以分離出4種脂溶性色素。莧菜葉中的紅色色素主要是花青素,是一種水溶性色素,無法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而分開?;钣眉垖游龇ㄔ?,以水為層析液就能實現(xiàn)擴散分離。這樣的拓展既加深了學生對色素提取和分離原理的認知,又促進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更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好的實驗裝置應便于操作易于成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教學變得簡單。教材中采用的是條形紙層析法,為達到減少層析液揮發(fā)的目的,以試管為層析裝置,但試管空間窄而深,易造成濾紙條貼壁,致使實驗效果不佳。本實驗使用了“培養(yǎng)皿—紙捻—圓形濾紙”的層析裝置。圓形濾紙的制備需要用圓規(guī)在圓形濾紙中央畫一個直徑為1 cm的圓(畫濾液細線用),用筆尖在圓心處鉆一個小孔(插紙捻用)。紙捻的制備是用大小合適的長方形濾紙卷成圓筒狀作捻。層析裝置由一大一小兩個培養(yǎng)皿組成,小培養(yǎng)皿盛裝層析液,大培養(yǎng)皿做蓋,實驗過程中層析液沿紙捻上升,在圓形濾紙中心開始向外擴散。該裝置中透明的培養(yǎng)皿方便隨時觀察色素的分離情況,且濾液細線不易觸及層析液,實驗成功率高。實驗的結果呈現(xiàn)為不同顏色的同心圓,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
學生的想法和感受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基礎。實驗操作的每一個步驟是否容易做,效果如何都是體現(xiàn)課堂智慧的地方。為了能適當降低葉綠素水解酶的活性,研磨前將葉片和提取液置于冰箱冷藏10~15 min。研磨時,如果研磨液一次性全部加入,很多葉片會處于漂浮和懸浮狀態(tài),給研磨帶來困難。本實驗時先向研缽中加入5 mL無水乙醇,將葉片迅速充分研磨成泥狀,再往葉泥中加入5 mL無水乙醇,快速研磨成糊狀。這樣既充分提取了色素又極大地方便了研磨。教材中用毛細吸管畫濾液細線,這易造成濾液細線畫粗的問題。本實驗采用改“畫”為“印”:使用直徑為1 cm的試管作為“印章”,因其管壁薄,用試管口沾取適量濾液印于鉛筆線上,所畫濾液細線細且圓。為了獲得更好效果,可等干后重復上述操作幾次。
小到穿衣飲食,大到國家生產(chǎn)發(fā)展,都與生物學緊密相連。一個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稍加處理提煉往往就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教學活動中。教師以一盤炒莧菜來創(chuàng)設情境,并設置一系列問題串導入教學。教師提問:為什么做出來的莧菜湯是紅色的?一般植物的葉片如菠菜的葉片是什么顏色的?炒菠菜的時候,為什么菠菜湯不是綠色呢?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莧菜和菠菜葉片的色素種類及性質的實驗探究。
教學前,教師可依據(jù)既定的教學目標,借助智能平板向所有學生推送相關的學習資源包,從而啟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對預習結果匯報交流,達到讓學生明確實驗的原理、方法及具體操作的目的,為學生動手操作及分析結果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智能平板可推送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學生動手實驗前,教師使用平板與全班分享生物興趣小組進行該實驗的操作視頻。視頻中包含如前所述的實驗創(chuàng)新和改進,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明確實驗的步驟要領。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尊重他們的思維。在實驗課堂中,學生時常會因實驗的開展而迸發(fā)出新的想法,提出獨到的見解。這些想法和見解可能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有較大價值。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利用這些想法和見解有賴于互動交流平臺的搭建,這正是智慧型生物實驗課堂的優(yōu)勢所在。學生利用平板的拍照上傳功能,及時將實驗中出現(xiàn)的各種結果上傳給教師,教師可實時從中選出具有探究價值的結果,利用平板中的及時反饋功能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背后的原因。分組實驗完成后,教師展示各小組上傳的結果,各小組分析匯報。學生發(fā)現(xiàn),莧菜組共有5條色素帶,4條色素帶與菠菜組在位置、顏色、寬度上并無明顯差異,但多出一條仍停留在畫線處的紅色色素帶。紅色色素帶為什么沒有移動?它的性質與其它四條色素帶一致嗎?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從溶解度的角度進行引導,啟發(fā)學生提出“這是一種水溶性色素”的假設。為驗證該假設,學生進一步設計相關實驗并匯報交流,最終提出以水為層析液進行紙層析法的方案。學生隨即開展實驗進行驗證。智慧型實驗課堂能實時展示每個小組的實驗結果,讓展示更加及時充分。借助有效的交流平臺,學生才能從問題的發(fā)現(xiàn)中產(chǎn)生智慧,才能從問題的解決中提高能力。
針對莧菜葉中的紅色色素,教師進一步追問:紅色色素在莧菜葉片細胞的哪個結構中?它為什么是水溶性的,而不是脂溶性的?學生分析得出:色素的溶解性要與存在部位的環(huán)境相適應。經(jīng)過這一節(jié)課的探究,學生既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又鋪設了一條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路線,從而達到發(fā)展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但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實驗教學更是如此,因上課時間及課時不足的限制,學生還有不少想法沒能表達,不少問題無法解答。這些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切入點。智慧型的生物實驗課堂能很好地將師生之間的交流延續(xù)到課后。本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可利用“暢言作業(yè)”平臺上的“師生互動”功能,將課上未解決的問題留言給教師。教師對此進行個別指導的同時,又能挑選能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推送給全班解決。例如,莧菜葉片中的紅色色素只有一種嗎?如果有多種怎么分離?為什么莧菜葉片中含有大量的紅色色素,它們有什么作用?這樣既能關注到點,又能顧及到面,還能有效開辟“空中學習”這個第二課堂。
基于問題解決的智慧型生物實驗課堂扎根于日常生活,取材于生產(chǎn)實踐,讓課堂更“親切”。同時,它是依托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而打造出來的智能高效課堂,能使實驗教學不受課堂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發(fā)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情境,也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材施教,實現(xiàn)分層教學。另外,以云平臺為基礎為學習提供大量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思維,是未來實驗課堂發(fā)展的一個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