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羿
1916 年2 月, 饒廣勝先生出生在安慶市的一個貧苦家庭。自幼學習京劇打擊樂,因其天資聰慧扎實苦練,很快熟練地掌握了京劇全套的鑼鼓藝術(shù)。
16 歲起就能獨當一面,擔任司鼓一職,曾與華慧鸞、王少培等京劇名家通力合作了《徐策跑城》《坐樓殺惜》《蕭何追韓信》等經(jīng)典京劇劇目伴奏演出,后來又與黃梅戲著名老藝人丁永泉、王劍峰、程積善、柯硯秋等老藝術(shù)家結(jié)識并合作,從此開始作為黃梅戲司鼓。
1949 年,安慶市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民眾劇院”。饒廣勝先生當選為主委,與其他幾位主委共同擔任劇團的行政、業(yè)務管理工作。1950 年劇團成立了工會組織,饒廣勝先生擔任了工會主席一職,連任至1957 年。1956 年劇團改為國營后,饒廣勝先生又擔任安慶市黃梅戲一團副團長至1957 年。
饒廣勝之女饒慶云、與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員集體合影留念
1952 年,饒廣勝先生與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藝術(shù)家們共同創(chuàng)作改編了很多優(yōu)秀黃梅戲劇目。傳統(tǒng)作品有《打豬草》《藍橋會》《補褙褡》《路遇》,現(xiàn)代作品有《柳樹井》《新事新辦》等均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華東地區(qū)戲曲觀摩匯報演出,并首次由上海電臺錄制成唱片發(fā)行,轟動全國,載譽海內(nèi)外。(圖一)
(圖一)
而其中圖一照片的由來與背后的故事,被刊登在《黃梅戲藝術(shù)》雜志《由一張照片所想起的》一文,主要內(nèi)容是筆者陶演寫給王兆乾的一封信,回憶當時1952 年錄音的實況,其中提到了饒廣勝先生,陶演稱呼饒廣勝先生為黃梅戲“鼓王”。(圖二)
(圖二)
1956 年,饒廣勝先生參加了安徽省戲曲匯報演出,他技藝精湛、手法嫻熟,榮獲“樂師獎”。他不僅系統(tǒng)地掌握了整套京劇鑼鼓藝術(shù),又巧妙地吸收了京劇的鑼鼓、節(jié)奏型加入到黃梅戲伴奏中,豐富了黃梅戲鑼鼓的表現(xiàn)形式,因其演奏技藝獨特出眾,在京劇、黃梅戲兩大劇種中皆享有很高的贊譽。據(jù)原民眾劇團、現(xiàn)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彭玉蘭老師回憶,饒廣勝先生在日常工作中,無論是與主角還是與二路、三路演員的配合甚至是和年齡很小的學員排練,他都一視同仁,都是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地完成工作和教學,可謂是“德藝雙馨”。
據(jù)饒廣勝之女饒慶云老師口述,饒廣勝先生不僅在日常工作中嚴謹認真,而且平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因為早期學習打鼓是完全跟著師傅口傳心授、心領神會學習的,饒廣勝先生并不認識簡譜。1949 年建國后,黃梅戲開始借鑒和移植其他劇種的劇目,饒廣勝先生不僅自己鉆研學會了簡譜,而且對當時的黃梅戲伴奏樂隊進行了改良:除了原有的黃梅戲伴奏樂器二胡、高胡、竹笛外,還增加了琵琶、揚琴、籌笛、黑管、三弦、月琴、阮、笙等樂器,還將革胡作為低音聲部樂器加入到黃梅戲伴奏樂器中,豐富了黃梅戲樂隊的音色與層次感。
饒廣勝先生除日常排練黃梅戲外,還帶領樂隊排練民族管弦樂隊作品如《步步高》《金蛇狂舞》等曲目,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黃梅戲樂隊在伴奏時的整體配合能力與演奏技術(shù)。同時將打鼓的鼓毽子代替西洋樂隊的指揮棒,既兼顧了日常排練,也能夠充當指揮棒的功能,提高了演奏效率。并且借鑒吸納了其他劇種的打擊樂器如廣東木魚(俗稱梆子)和碰鈴,加入到黃梅戲樂隊中,豐富了黃梅戲的打擊樂器聲部。
為了傳承黃梅戲的鑼鼓藝術(shù),不輟勞作的饒廣勝先生,先后將柯賢文、阮玉龍(武漢京劇團副團長)、王文龍(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鼓師)、夏積成(安慶市黃梅戲劇團鼓師)、馬繼安等收為弟子傳授鑼鼓藝術(shù)。后來,他調(diào)入安徽省黃梅戲?qū)W校擔任打擊樂授課教師,培養(yǎng)了眾多的打擊樂優(yōu)秀人才。遺憾的是,這么一位優(yōu)秀人才四十五歲時就英年早逝。
黃梅戲鑼鼓藝術(shù),是黃梅戲舞臺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音樂大家族中的一塊瑰寶。評論界普遍認為,饒廣勝先生為發(fā)展黃梅戲鑼鼓藝術(sh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奉獻了自己短暫的一生,他是中國黃梅戲鑼鼓藝術(shù)傳承發(fā)展中的一名開拓者、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