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麗麗
去田野剪幾株艾草插在門楣上,艾葉青澀的香氣不時飄來,頓生懷古之情,這是傳統(tǒng)的中國味道。
五月的天明朗如水,五月的記憶是溫暖的,因為空氣里飄著粽子的清香。這香味從遠古傳來,一直芬芳在唐詩、宋詞、元曲里,還有那更久遠的詩經(jīng)和楚辭中。
唐朝皇帝李隆基的一首端午詩云:“五月符天數(shù),五音調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xù)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端午節(jié)的習俗與時令,寥寥數(shù)言,勾勒而出,讀來頗有意味?!把ㄕ怼笔且环N空心枕,夏天適用,唐人杜羔之妻趙氏,聰慧能詩,每至端午,便取夜合花放于枕中,并以此花放于酒中讓丈夫飲,當時婦女多效之??招恼碇兄没ǎL絲續(xù)命,男女皆纏于臂膊,以避災延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是南宋詞人陸游的《乙卯重五詩》。南宋的端午節(jié),陸游吃了美味兩角粽,帽子上插著艾枝以避邪氣,按照習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灑在身上,為的是祛病平安,這一天忙到黃昏來臨,才坐下來拿起小酒歡快地暢飲。
宋代梅堯臣《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痹诙宋绻?jié)時,作者若無菖蒲浸酒寧肯不飲,當他傍晚得到菖蒲時,喜不自禁地寫下此詩。唐代詩人鄭谷也寫有“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生活一派繁華,漁歌聲聲,風中飄來粽子的香味。
“榴花角黍斗時新,今日誰家不酒樽??靶栾L客,卻隨蒿艾上朱門。”這是宋代詩人戴復古《揚州端午呈趙師》,粽子又叫角黍,古人以蘆葉裹黍米,煮熟成尖角之形狀,故曰角黍。李時珍《本草綱目》:“古人以葫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痹娭休^為細致地描述了古人過過端午的情景。
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此句風雅而有品位,宋詞清朗,想象力也很豐富,在粽子里加上果品,真是別出心裁,又有小資品味,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清代林蘇門則形象地描述了火腿粽,真令人唇間生涎 “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笨梢姽湃藢︳兆臃浅Vv究,果子和肉一并加進,今人為尋它原創(chuàng)風味,為此不惜引經(jīng)據(jù)典。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浙皭?,誰復吊沅湘。”元代舒頔《小重山·端午》,端午節(jié)到來,人們采擷艾蒿、蒲草很是繁忙,青年男女,準備過端午節(jié),五色絲帶纏手臂唱歌跳舞。詩人內心惆悵,還有誰在端午節(jié)追悼屈原?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讓我們在蘇軾的《浣溪沙》中,換上漂亮的衣服,包上清香十里的粽子,門口掛上菖蒲、艾葉,喝著雄黃酒,讓艾香飄過歷史,過一個清幽美好的端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