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義
(國家能源局大壩安全監(jiān)察中心,浙江杭州,311122)
水工隧洞地質條件復雜,承受較大的水頭壓力,故其從規(guī)劃選線、設計選型,再到具體施工方案,都較之普通的土木工程隧道更為復雜。水工隧洞在施工、運行過程中,襯砌結構除了承受圍巖壓力之外,還承受洞內靜水壓力和動水壓力,工況多變,受力條件復雜,因此,水工隧洞建設對設計和施工都有更高要求。
水利水電工程具有投資大、條件復雜、影響大等特點,保證工程建設和運行安全尤為重要。水工隧洞一旦發(fā)生事故,都絕非單一原因,而是各種因素疊加所致。筆者列舉了1981—2018年間發(fā)生的10起隧洞坍塌案例,其中國內案例4起,國外案例6起,并對每起隧洞事故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詳見表1。
表1 水工隧洞坍塌案例Table 1 Tunnel failures
黃岑水電站引水隧洞由低壓平洞、高壓斜洞、壓力鋼管組成,隧洞周邊地質條件較好,由于預壓灌漿時施工質量沒能保證,預應力沒有形成,施工中雖進行灌漿補強處理,但仍未達到要求。隧洞建成后進行了兩次檢查,發(fā)現(xiàn)6條短細縱向裂縫和數(shù)條橫向裂縫,無明顯變形。1981年2月,隧洞坍塌并伴隨雷鳴聲和大量涌水。
事后建模計算分析,本次事故系施工質量沒能保證,預應力未達到設計值,加之局部覆蓋巖體薄弱,襯砌結構長期承受水壓力產生蠕變裂縫,當巖體變形超過靜力平衡條件后,洞頂被水壓力擊穿,突然坍塌。
巖屋潭水電站隧洞1978年投入運行后多次進洞檢查,發(fā)現(xiàn)有不規(guī)則的縱向裂紋,后用玻璃纖維修補。1986年3月16日通水,次日伴隨巨大轟鳴聲,隧洞坍塌,洞頂混凝土襯砌被掀掉,最大一塊混凝土100余m3,被沖出八九米遠。
本次事故主要原因為襯砌養(yǎng)護不到位,后雖經玻璃纖維修補,但也不徹底、不及時,以致后來裂紋越積越多,大大降低了洞壁襯砌混凝土的強度和使用壽命,而出口段和彎管段軟弱覆蓋層較厚,正是隧洞薄弱環(huán)節(jié)。隧洞通水后,在水壓力作用下,裂縫迅速擴張,襯砌結構力學性能大幅度削弱,水從薄弱環(huán)節(jié)噴出,造成了此次事故。
石砭峪水庫位于陜西省秦嶺北麓,西安市五臺鄉(xiāng)境內,大壩為定向爆破堆石壩,由于土石壩爆破烈度較大,使原有輸水洞內多處破壞。1978年,石砭峪水庫開鑿了供水發(fā)電洞,但1991年5月放水時,隧洞出現(xiàn)了多處涌水點,1991年6月20日下午,隧洞突然發(fā)生大量漏水,且閘室內巖體發(fā)生明顯變形,壓力鋼管后移,閘室表面水泥抹面出現(xiàn)數(shù)條拉裂縫。
通過工程地質勘察以及大量的巖石力學試驗,研究人員認為,該隧洞中、下游段的圍巖較薄,卸荷裂隙深度大,加之地下水位較高,斷層和卸荷裂隙透水性強,這種工況下,這些區(qū)段洞室圍巖需承受30~60 m的水頭壓力,超過了襯砌所能承受的極限荷載,圍巖發(fā)生卸荷拉裂,導致了本次事故。
福建省雁石溪一級水電站為引水式水電站,裝機容量6 000 kW,1號引水隧洞長1.8 km,為5 m×5.2 m蛋形斷面。由于缺少大型機械設備,隧洞施工采用上、下斷面分部并進開挖、先拱后墻襯砌的施工方式作業(yè)。1997年5—7月施工中,隧洞多點發(fā)生相繼塌方,事后采用支護措施對其進行清理維修。
事后分析認為,系實際工況與計算模型不符所致。原設計中,隧洞斷面按照蛋形無壓隧洞一般做法,將拱座簡化為彈性固定支座模型,按襯砌充分發(fā)揮設計強度且將巖體看作連續(xù)均質介質計算。而實際工程中,巖體破碎,大量夾泥充填,襯砌及拱座沿基礎表面滑動摩擦系數(shù)較小,施工中對未達到設計強度的混凝土襯砌未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因而實際工況不滿足設計假定模型,導致本次事故的發(fā)生。
DapeinⅠ水電站工程位于緬甸,為有壓引水式電站,裝機容量240 MW,主要建筑物由混凝土重力壩、有壓引水隧洞、電站廠房等組成。引水隧洞共兩條,1號隧洞總長3 299 m,2號隧洞總長3 342 m。
2009年4月,1號隧洞進口漸變段出現(xiàn)塌方冒頂,右岸公路路面以下形成了高約30 m的垂直臨空面,對進水口的高邊坡造成嚴重威脅,隧洞進水口下游側產生裂縫,并且裂縫有發(fā)展擴大趨勢。發(fā)現(xiàn)問題后,采用緊急臨時噴錨支護防止事故擴大,而后又采用永久錨索支護對其進行加固處理。
DapeinⅠ水電站工程1號隧洞受地形、地質條件所限,隧洞進水口位于大壩右岸,緊鄰山體沖溝,受沖溝切割影響,邊坡巖體破碎,分布有大量的斷裂帶及節(jié)理面,致使地下水滲出嚴重,施工開挖過程中又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了這次隧洞進水口漸變段塌方冒頂事故。
蘇格蘭的Glendoe水電項目位于尼斯湖的西南側,裝機容量100 MW,引水隧洞直徑5 m,長8 km,采用TBM法施工,洞中壓力水頭為600 m,設計流量約19 m3/s。該項目完工運行8個月后,未襯砌段發(fā)生了局部坍塌。
經分析,該事故系運行管理不當所致,隧洞過水流量采用啟停系統(tǒng),按水庫供水情況間歇運行,實際操作調整過快,洞內水壓力變化劇烈,水錘來不及消散,故而導致了此次事故的發(fā)生。
Rio Esti水電站工程位于巴拿馬奇里基省,電站裝機容量120 MW,該引水發(fā)電隧洞直徑10 m,長約5 km,設計水頭112 m,設計過水流量118 m3/s。隧洞穿越水平層狀的火山沉積巖層,地下水埋藏較深,該隧洞幾乎全部采用噴射混凝土襯砌結構。電站運行9年后,在調壓井附近位置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坍塌,塌方量約為1.4萬m3,隧洞幾乎被完全堵塞。
Rio Esti引水隧洞失事主要是由洞壁火山沉積巖飽和引起,巖體飽和軟化后,巖體強度降低,作用在噴射混凝土上的荷載增加,超過了混凝土襯砌的極限平衡,導致了本次事故的發(fā)生。事故發(fā)生后,隧洞重新開挖輪廓,并沿隧洞全長采用鋼筋混凝土襯砌,本次修復歷時23個月。
La Higuera工程是一個徑流式水電站,裝機容量155 MW,項目位于智利圣地亞哥市以南約150 km的山谷中,引水隧洞長16 km,從多個入口使用鉆機+爆破的方法施工。隧洞坡度相對較緩,在大部分洞段采用了噴射混凝土襯砌,并在下游地質斷層段采用錨桿、鋼筋網(wǎng)和噴射混凝土結構。隧洞運行9個月后,洞身發(fā)生坍塌,坍塌量約1.2萬m3。
事后分析,本次隧洞坍塌主要原因為地質問題,坍塌處正是風化較嚴重的薄弱地質構造帶。隧洞維修工程包括興建240 m長的旁通隧洞,本次處理歷時21個月。
Shuakhevi水電站項目位于格魯吉亞西南部,裝機容量181 MW。隧洞2013年開始施工,2017年完工運行,運營約3個月后,在下游段主隧洞內發(fā)生了一系列坍塌和破壞,多處坍塌幾乎完全堵塞隧洞。
格魯吉亞的地質構造復雜,地層巖性混亂,地層包括高度擾動的玄武質安山巖、礫巖和火山碎屑砂巖等。本工程引水隧洞正好位于歐亞板塊和非洲-阿拉伯板塊之間,隧洞又穿越地質向斜的一部分,以至于蓄水運行后,在水壓力的作用下,隧洞在地質薄弱處發(fā)生坍塌。事故發(fā)生后,采用了清理坍塌區(qū)、灌漿支護等方式進行維修,維修歷時30個月。
哥倫比亞Ituango水電站工程位于距麥德林市西北約170 km處的考卡河上,裝機容量2 400 MW,擋水建筑物為225 m高的黏土心墻堆石壩。水工樞紐還包括一個地下廠房、8條引水隧洞和豎井、4條尾水隧洞和3個施工導流洞。
2018年5月雨季期間,考慮水庫蓄水需要,1號和2號導流洞關閉,只留3號導流洞作業(yè),此時唯一運行的3號導流洞入口附近出現(xiàn)了一個直徑14 m的漏斗狀坍塌,坍塌總方量約為12萬m3。
塌陷區(qū)域上方的巖石覆蓋小于10 m,小于隧洞直徑,其坍塌原因為水庫高水位運行使得導流洞內形成了50 m的壓力水頭,在隧洞支護上施加了額外的荷載。3號導流隧洞采用噴射混凝土襯砌,并配合常規(guī)巖石支撐,這是這些重要部位的常見做法,但該隧洞設計之初,并未考慮到雨季高水位運行時的額外荷載工況。
水工隧洞工況多變,施工運行條件復雜,洞壁一方面承受很大的洞內水頭壓力,一方面又要承受較大的外側圍巖壓力,而計算模型的選取、施工工藝條件、地層巖性結構的不同,這些多變的條件對隧洞方案是很大的考驗。
筆者梳理了10起水工隧洞坍塌事故,從事故細節(jié)可以發(fā)現(xiàn),事故肇因復雜,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1)地質勘察成果代表性不足;(2)設計計算模型選取不當;(3)施工質量不滿足設計要求;(4)地層板塊結構復雜、局部地形地貌、水文氣象條件前期無法預測;(5)事故萌芽期,技術人員未對其有足夠的重視,致使施工處理方案不當,最終演變?yōu)樗矶刺鹿?,造成巨大損失;(6)運行管理不當,開關閘門過快,水錘無法快速消散,巨大的沖擊應力破壞隧洞。
隧洞作為一種復雜的水工建筑物,導致事故的往往并非單一原因,而是多種因素疊加。這就對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嚴謹對待每一技術環(huán)節(jié),更要著眼于項目的全過程,關注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做好動態(tài)管理。每一起水工隧洞事故的損失都是巨大的,但同時也為今后同類工程提供了參考,希望技術人員能對這些失事案例加以重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