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楊青年,周子緯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5;2.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豐樂鎮(zhèn)人民政府,甘肅 武威 733005;3.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西營鎮(zhèn)人民政府,甘肅 武威 733005)
甘肅武威地區(qū)是我國醫(yī)藥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地處河西走廊,歷史上印度、波斯等國家的醫(yī)藥學流經此地,推動了當地醫(yī)藥文化的發(fā)展。所以,當地的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產業(yè)的發(fā)展良好,中藥材資源豐富,甘草、黃芪、板藍根、獨活、麻黃等的發(fā)展?jié)摿薮螅a量高。
涼州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雨量較少,偏干旱,光照時間比較充足,晝夜溫差較大,平均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適合植物生長,所以當地的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是野生資源豐富,也有很多人從事中藥材種植。當地的藥用植物有85種,大部分分布在荒灘、丘陵、草原等區(qū)域。當地適合種植的中藥材有甘草、黃芪、板藍根、當歸、枸杞子、紅花、菊花等。當地還有一些特色的中藥材制品,以“祖師麻膏藥”為龍頭,推動當地中醫(yī)藥產業(yè)發(fā)展。當地甚至為了推動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將之與新農合聯(lián)合,提高了中醫(yī)藥在新農合中的報銷比例。同時市政府也鼓勵發(fā)展中藥材種植,將之作為精準脫貧的重要產業(yè),積極落實全面扶貧政策,將科技力量有機地滲透到中藥材種植產業(yè)發(fā)展過程當中,全力推進其規(guī)范化、標準化生產,讓科技力量和政策優(yōu)勢引領中藥材種植產業(yè)健康、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黃芪實際上是蒙古黃芪的根系,屬于中藥材的一種,具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久瀉脫肛、水腫、子宮脫垂、糖尿病、慢性腎炎等疾病,應用比較普遍,用處很大。中藥材黃芪一般是在春秋季節(jié)采挖,清洗干凈之后,去掉須根和根頭,曬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曬干。黃芪比較喜歡向陽的草地和山坡,花期6~7月,果期7~9月。
黃芪是深根植物,土壤水平與根系的發(fā)達與否息息相關。所以,種植需選擇干燥、肥沃的土壤,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土壤偏酸性,并注意灌溉量。如果是進行育苗,需要選擇坡度較小的陰面或半陽面,減少陽光直射。不同栽培區(qū)域會出現不同的栽培結果,要結合當地實際天氣情況進行選擇,比如陰面的黃芪長速慢,但品質好,藥效強;半陽面的黃芪長速快,產量高。盡量不要選擇坡度大、濕度大、土壤比較貧瘠、地下水位高的區(qū)域。在選擇好土壤之后,冬季之前進行深翻,深度在40厘米以上,保證為根系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深翻之后開挖排水溝,避免因為積水而導致中藥材根部腐爛現象的發(fā)生。及時對土壤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消毒劑可以選擇硫酸亞鐵等,消滅病原菌和蟲害等。
黃芪本身的種子皮比較厚,為了保證發(fā)芽率,播種前需進行適當處理。種子需要選擇光滑完整、沒有缺口、飽滿的種子,檢測是否存在病蟲害影響,沒有的話就可以與沙子混合,然后借助外力進行碾壓,力度控制在會劃破種皮、但不會損傷種仁?;蛘咭部梢赃x擇直接浸泡,軟化種皮,也能提高發(fā)芽率;選擇沸水,浸泡大約1分鐘即可,接下來換作溫水進行浸泡,浸泡約兩個小時,在其浸泡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使其保持均勻,然后將濕布蓋在上面進行堆悶,堆悶約12個小時,之后即可直接用于播種工作。
選擇最佳播種時間的方法主要有兩種,育苗移栽和直播,后者選擇時間在春季,將處理好的種子與沙子混合,之后將其均勻地撒到種植土壤的區(qū)域當中,然后蓋上一層薄薄的細土,并且一定要壓實和保持合理的遮陰。缺陷是這樣會導致黃芪在生長期3年左右時根系發(fā)達,根系扎得較深,采收難度大。而育苗方式可以降低收獲階段的采收難度,提高產量和品質,減少人工采收成本。
首先是除草與間苗。黃芪的幼苗長速較慢,要及時除草,避免雜草爭奪養(yǎng)分;一般在幼苗長到約8厘米高的時候進行除草,增加通透性,去除草害。但因為此時根系扎根較淺,所以要控制好力度,最好不要深耕,避免幼苗受風力侵害,造成根系損傷,還要順便進行間苗,在直幼苗高6厘米左右,嚴格挑選幼苗,保留健壯的幼苗,去除病弱幼苗,控制好間距,如果出現缺苗問題要及時補植。其次是水分管理。這一點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出苗時如果氣候干燥,需要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稻草等,適當澆水,控制含水率,避免干燥影響黃芪生長;如果發(fā)現土壤比較濕潤,就減少水分提供,水分過多可能會導致根系漚爛,影響生長;在定苗期之前不需要進行灌溉,會不利于根系延展生長。夏季可以進行合理的灌溉,盡量選擇早晨和傍晚,禁止在中午進行,會影響水分吸收。雨季要做好及時排水,避免根系積聚大量水分導致爛根。最后是施肥管理。黃芪的整個生長階段需要較多的肥力,尤其是發(fā)棵期和長根期,要結合土壤肥力水平以及長勢情況進行合理施肥,優(yōu)選復合肥或畜禽糞便等;生長期間發(fā)現肥力不足時要注意追肥,施加足夠的基肥。同時為了保證根部獲得足夠的養(yǎng)分,最好在6~7月對黃芪進行打頂,以避免養(yǎng)分流失。
黃芪一般在生長2~3年時就可以采收,此時品質最佳,超過會出現木質化問題。通常都是一年收獲一次,收獲時間一般9月最佳。成熟的黃芪根部已經停止生長,并且枝葉開始變黃。采收主要是收集根系,處理晾干之后進行儲存。夏季時要注意選擇陰涼干燥的地方保存,避免霉變。同時也要注意對黃芪種子的采收和儲存,將黃芪的種子進行晾干脫殼,然后挑選比較優(yōu)良的種子在干燥通風的環(huán)境中進行保存。
主要是避免連作,可以與其他合適的作物進行輪作種植,如青貯玉米、葵花等,注意的是要避免與甘草、苜蓿和大豆等豆類作物進行輪作,防止土壤中積累太多病蟲害,影響黃芪生長。要加強水肥管理,按照黃芪的生長情況以及當地的氣候變化進行控制,其中冬季播苗后要澆好冬灌水,既能確保種苗安全越冬,還可有效的凍死土層中的蟲卵。
主要是借助誘蟲燈等物理設備清除田地中的昆蟲,可以是誘捕器和殺蟲燈,利用昆蟲的趨性進行誘殺,降低害蟲的蟲口密度。
主要是借助化學藥物的使用進行防治,這一點要聯(lián)系具體的病蟲害類型進行操作。比如根腐病,主要是危害根系,并可以傳染,可選擇病初期在根部灌用50%多菌靈。又如黃芪白粉病,傳染性較強,主要危害葉片,影響光合作用,繼而影響黃芪生長,降低產量,防治可以適當降低氮肥的施肥率。
黃芪常見的主要蟲害有黃芪蛀莖蟲、種子小蜂等,種植過程中盡量避免選用帶有幼蟲的種子,了解蟲害發(fā)生的時期,及時噴灑殺蟲劑。蚜蟲一年可發(fā)生多次,以無翅的胎生雌性蚜蟲和若蚜為主,可以在5~6月的中下旬時期選擇5%吡蟲啉乳油800倍液進行噴殺。
該方法比較推薦,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證黃芪的種植品質。主要是可以選擇生物靶向性農藥,或者引入天敵生物防治蟲害。也可以借助其他作物的聯(lián)合種植,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黃芪是涼州區(qū)中藥材種植的主要品種之一,發(fā)展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高,所以要重視其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