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
地理信息知識與創(chuàng)新中心成立
5月20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聯合國關于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chuàng)新中心東道國協定和諒解備忘錄簽署暨中心成立儀式以線上方式舉行。
據悉,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chuàng)新中心是聯合國秘書處在中國設立的首個直屬機構,隸屬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駐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
中心將充分調動各成員國利益相關方的優(yōu)勢、資源和力量,進一步提升地理信息在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匯集和共享相關數據信息,積極為國際社會落實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提供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共同應對經濟、社會、環(huán)境領域的全球性挑戰(zhàn)。
2018年11月,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發(fā)布的《莫干山宣言》提出,支持德清建立地理信息領域合作與交流的聯合國機構。2019年8月,聯合國在全球地理信息管理專家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對“加快在德清設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chuàng)新中心”形成決議。
創(chuàng)新中心的落地,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中國同聯合國在全球地理信息領域的合作,以更務實的舉措參與和支持聯合國事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通過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和服務,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科學家首次將AI元學習
引入神經科學
近期,中外科研工作者合作的一項技術成果在神經生物學權威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Neuroscience)上發(fā)布。這項研究首次將人工智能領域的元學習方法引入神經科學及醫(yī)療領域,能在有限的醫(yī)療數據上訓練可靠的AI模型,提升基于腦成像的精準醫(yī)療效果。
腦成像技術是神經科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領域,能夠直接觀察大腦在信息處理和應對刺激時的神經化學變化,從而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參照。理論上,基于腦成像的AI模型可應用于預測個人的一些表征特性。
一個現實的問題在于,雖然現在已經有英國生物銀行這樣的大規(guī)模人類神經科學數據集,但在研究臨床人群或解決重點神經科學的問題時,幾十到上百人的小規(guī)模數據樣本依舊是常態(tài)。在精確標注的醫(yī)療數據量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訓練出可靠的AI模型,在神經科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正在成為焦點問題。
在此次發(fā)布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們首次提出使用機器學習領域的元學習來解決上述難題。目前,這一新方法已經在英國生物銀行和人類連接組計劃的數據集上完成了測評。測評結果顯示,新方法相較于傳統方法體現出更高的準確率。實驗顯示,這項新的訓練框架非常靈活,可以與任何機器學習算法相結合,在小規(guī)模的數據集上,也可以有效地訓練泛化性能好的AI預測模型。
劃分地質年代地層
唯一全球標準發(fā)表
近日,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為首的科研團隊完成的二疊系瓜達魯普統卡匹敦階(Capitanian)底界全球標準層型剖面和點位(俗稱“金釘子”)研究成果,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的官方刊物在線發(fā)表??ㄆザ仄谑堑刭|歷史時期最關鍵的時段,泛大陸從南北向聚合轉變?yōu)闁|西向分裂、地球磁場從超靜期轉入頻繁反轉期(伊拉瓦拉反轉事件)、全球海平面降到顯生宙最低點,以及前樂平世(瓜達魯普世末)生物滅絕事件等,均發(fā)生在這一時期。因此,“金釘子”的發(fā)表對于研究上述顯生宙超級事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國際地質學界所稱的“金釘子”是劃分地質年代地層的唯一全球標準。這顆“金釘子”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提出,與瓜達魯普統(中二疊統)的羅德階和沃德階一起,被國際地層委員會二疊系分會投票表決為瓜達魯普統劃分的國際標準?!氨M管國際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2001年正式批準了‘金釘子’,但其剖面的實際材料,以及是否可用來進行國際對比等相關研究,卻一直沒有在任何刊物正式發(fā)表,用作定義標準點位的牙形類化石也沒有圖示?!鄙驑渲抑赋觯L期以來“金釘子”作為國際界線標準并未發(fā)揮全球對比作用。
通過與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沈樹忠領導的國際工作組歷時十多年4次赴美國瓜達魯普山地區(qū),詳細測制剖面,采集樣品和化石,并進行詳盡的生物、化學地層學和火山灰高精度地質年代學等綜合研究??ㄆザ仉A“金釘子”位于美國瓜達魯普山地區(qū)的乳山(Nipple?Hill)剖面,剖面在卡匹敦階底界之上僅出露0.5米地層,難以進行詳細的長尺度生物地層學研究。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在距離剖面以西約2.9千米處找到新的含有這一界線的剖面,并對輔助層型剖面進行深入研究。系統的高精度鋯石年代學研究顯示,卡匹敦階底界年齡為264.28±0.16Ma(百萬年);磁性地層學對比結果表明,伊拉瓦拉反轉位于卡匹敦階底界稍下方層位;鍶同位素化學地層學研究認為,鍶同位素比值(87Sr/86Sr)在整個卡匹敦階持續(xù)下降;無機碳同位素結果則顯示,在沃德階與卡匹敦階交界處沒有明顯的碳同位素漂移。
2021年4項氣候變化關鍵指標打破紀錄
5月18日,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fā)布《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21年4項關鍵氣候變化指標——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熱量和海洋酸化均創(chuàng)新紀錄。世界氣象組織表示,這是人類活動正在造成全球范圍內陸地、海洋和大氣變化的又一明顯跡象,對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系統有持久、有害的影響。
報告顯示,極端天氣——氣候變化的日常“面孔”,導致了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對人類的生命和福祉造成了沉重影響,并引發(fā)了對糧食、水安全和流離失所的擔心,2022年這些現象尤為突出。
報告確認,過去7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7年。2021年“僅僅”是這7個最暖年份之一(而非最暖年份),因為年初和年底出現了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產生了暫時的降溫效果,但并沒有扭轉氣溫上升的總體趨勢。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yè)化前水平約高出了1.11(±0.13)攝氏度。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是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補充,其中包括截至2019年的數據。世界氣象組織這份新報告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信息和實例,報告將成為2022年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的正式文件。
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在廣州下水
5月18日,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在廣州下水。它是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將為我國開展海洋科考、拓展海洋科學、助力海洋經濟發(fā)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器。
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是一艘概念超前、世界領先的科考船,其所配備的重要設備國產化率高,動力系統、推進系統、智能系統、調查作業(yè)支持系統等核心要素均為我國自主研制。
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擁有寬敞的甲板,可搭載數十臺配置不同觀測儀器的空、海、潛無人系統裝備,能在目標海區(qū)批量化布放,并進行面向任務的自適應組網,實現對特定目標的立體動態(tài)觀測,是南方海洋實驗室“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系統(ISOOS)”的水面支持平臺。
這艘船于2021年7月20日開工建造。船下水后將聚焦核心設備、智能系統、無人系統的安裝調試,計劃于2022年年底完成海上航行試驗并交付使用。未來,這艘船的投入使用將對改變傳統海洋觀測模式,獲取實時立體海洋觀測數據,提升海洋觀測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有助于海洋高端科技人才培養(yǎng)和進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
(責編: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