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評書和多人評書"/>
◎李云
隨著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再滿足傳統的曲藝舞臺一人或站或坐在桌后,手持醒木,講述評書故事,而是有了更為豐富的形式,增加了群眾舞臺的觀賞性。
評書,是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jié)、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講述歷史及現代故事。評書起源于宋人平話,形成于明末清初,以江南的揚州、杭州、蘇州、南京一帶為基地,人稱揚州評話。最早而且最有名的評書藝人,是明朝末年的柳敬亭——他也是至今說書人所尊的祖師。柳敬亭生于泰州,藝術活動則以淮揚地區(qū)(包括南京、淮安、揚州、鎮(zhèn)江、鹽城、泰州等地)為主,北方語系通稱評書,南方多稱“評話”,也有稱“評詞”的。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里說:“評者,論也,以古事而今說,再加以評論,謂之評書?!?/p>
評書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在群眾文化演出活動中很受歡迎。它故事性強,如果演員表演精彩,分寸拿捏恰到好處,人物性格鮮明,語言風趣幽默,表演細膩,演出效果將會非常好。這對演員的功底要求非常高,演員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養(yǎng)。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唯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臺大戲?!?/p>
語言類節(jié)目在群眾文化中向來擔綱重頭戲,因為依靠語言,能夠最準確地傳達出活動或演出的主題,宗旨及意義。常見的形式是小品,音樂劇,故事,評書,情景劇,朗誦等等。
評書因為比較專業(yè),開場的定場詩一出,醒目一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基本上都能贏得滿堂彩。
再者,評書故事性強,好的評書故事,好的評書演員,講的評書引人入勝,能夠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欲罷不能。
還有,評書的評,可以緊貼時代潮流,還能夠和觀眾互動,引起共鳴。
從宋人評話到明末的柳敬亭,再到新中國的評書十大家,評書都是一個人說的。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近年來群眾文化的交融,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衍生了音樂評書,音舞評書,雙人評書,三人評書,甚至多人評書等新的形式,成了群文曲藝里的一朵花。這種形式的創(chuàng)新,是否背離了曲藝的主體,業(yè)界也有不同的聲音。我個人認為,這取決于演出的主題,面對的觀眾。
當面對的是曲藝大賽,尤其是高規(guī)格的曲藝比賽,或者說是專業(yè)的曲藝大賽,那么,評書就要純粹,回歸本體,平敘說表,手眼身法步,全靠演員的功夫,評委或者觀眾看的就是演員的藝術水準。如果面對的是群眾文藝,群眾演員參與的廣場演出,那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第一,因為演員的功底不可能和專業(yè)演員相媲美,所以,形式就一定要創(chuàng)新,或者說,舞臺上的花樣要多,要花哨,有可看性,不管是加入了演員人數還是加入音樂舞蹈,總之,舞臺飽滿好看,彌補演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來,舞臺上很多藝術形式打破壁壘,向兄弟藝術學習借鑒,取得了很好的舞臺效果,但是牢記一點,不能把主體丟掉,比如四川諧劇,當年王永梭先生創(chuàng)造出它的時候,賦予它的表演特點是“一人獨演,獨演一人”,多年來,一直是一個人在演,但是近年來,諧劇也在與時俱進,比如諧劇《麻將人生》,就是由四個演員來完成,但是,每個演員都遵循諧劇的表演特點“一人獨演,獨演一人”,在舞臺表演中,他們都在自己的角色中,在自己表演的時間段內,“一人獨演,獨演一人”,形式創(chuàng)新了,更好看了,觀眾也覺得很新鮮,但是很好地保留了諧劇的本體,沒有人看了以后會覺得,這樣創(chuàng)新后的諧劇不是諧劇。我們評書的創(chuàng)新也應如此,并不是說為了創(chuàng)新,丟掉了評書的本體,我們仍然保留了評書的特點:平敘說表,保留了曲藝“跳進跳出”的特點,只不過,為了舞臺的可看性,加入了一些手法而已。
第二,因為群眾文化曲藝中的評書演員,不可能與專業(yè)評書演員相比。前面我們說過,評書演員“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臺大戲?!边@個要求,對群眾曲藝中的業(yè)余評書演員,是有相當難度的。評書入門的門檻很高,并不是能講好普通話就能說評書,那得是從小練的童子功。再加上傳統評書在進行群眾演出時必然要面對的一些困難:業(yè)余演員絕大部分沒有基礎,手上有醒木,還要比劃動作,嘴里要講故事,進人物,而且通常人物還好幾個,要跳進跳出,一人分飾幾角,演員手忙腳亂,尤其是當評書故事里的人物比較多的時候,演員沒有經過專業(yè)的訓練,嗓音或感覺,以及形體無法區(qū)分人物,會造成觀眾觀劇的困擾。舞臺藝術是聽覺和視覺的藝術,觀眾手上沒有文本,觀劇完全是一次性的,不能像看書似的一段沒看懂可以翻來覆去地看,一旦演員技巧達不到,人物區(qū)分不開,觀眾就完全昏頭了。而業(yè)余演員演出一般排練時間有限,不可能長期排練,要的是短平快,經常排練四五次就要上場表演,這時候,雙人評書,三人評書,或者多人評書的優(yōu)越性就體現出來了。
拿三人評書舉例,它很好地解決了演員一人難飾多角的問題,比如劇中人物也就那么幾個,那三個演員一人演一個或兩個就搞定了,創(chuàng)作與排練的時候注意讓角色相對固定,演員表演難度就會大大降低(當然,更可以量體裁衣,角色精簡為三個就更方便)。比如三人評書《包勉之死》就是這樣,一開場,三位女演員精神抖擻地走出場,站在三張評書桌后面,一個起勢之后,定場詩一說,一拍醒木,非常帥氣,觀眾反應強烈,現場氣氛極好;表演上,三個演員各飾一角,包勉,包公,嫂娘,人物貫穿(固定哪個演員演哪個角色后,不交換角色),同時每個演員都可以跳進跳出,既可以是劇中人身份說話,也可以跳出成為故事的講述者,點評者(不能弱化評書作為曲藝跳進跳出的特點),顯然就降低了表演的難度;再有,傳統的評書一般演員是一個人站在評書桌的后面表演,而三人評書因為增加了人物,演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甚至演員可以離開桌子,不一定局限在桌子后面表演,他們的表演區(qū)可以擴大到桌前,表演區(qū)擴大了,舞臺上也會更有畫面感。比如三人評書《包勉之死》中就有這樣的一個場景:當包公要鍘包勉的時候,嫂娘趕來求情,包公不答應,嫂娘聲淚俱下述說當年對包公的養(yǎng)育之恩,包公萬分感動,但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珵槿〉蒙┠锏恼徑?,說事實,講道理,最后嫂娘含淚點頭同意(鍘了自己的兒子)。演員這段令人潸然淚下的表演,就放在了評書桌前面的表演區(qū),而沒有像傳統評書那樣在評書桌后面表演,當嫂娘含淚點頭同意之后,扮演包公的演員轉身走到評書桌的后面,高舉醒木,一聲斷喝:“鍘!”醒木一拍,觀眾是拍手叫好!
當然也不是說角色就一定從頭到尾不能更換,不同作品處理不同,比如三人評書《血染建文峰》,一開場,三位年輕小伙子著藏藍色青年裝上場,他們開扇,用醒木,一人一句定場詩:
甲 山河含悲痛,
乙 血雨帶腥風,
丙 槍炮聲猶在,
齊 血染建文峰!
說完最后一句后,三人一拍醒木:
甲 話說1949年11月26日下午,我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破國民黨在重慶巴縣南泉虎嘯口防線,正準備繼續(xù)向前推進,接到情報:大批胡宗南的精銳部隊已趕到建文峰布防。
乙 這建文峰海拔五百多米,是整個南泉的制高點,東南北三面都是懸崖,西面坡度稍緩,只有一條小路連通進去,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放軍必須占領建文峰,打贏這一場惡仗!
丙 夜幕降臨,“嗚——”起風了,大風吹過,樹林搖搖晃晃,“哇,哇哇!”烏鴉在樹林上空盤旋,建文峰黑魆魆地佇立在最高處,格外陰森恐怖。
三位演員一人一段,迅速交代出整個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背景,既降低演員背詞的難度,舞臺上話趕話的表演,增加了緊張的氣氛,演員之間切換說話,更有可看性。
甲 程連長大手一揮:“追!”解放軍戰(zhàn)士貼著敵軍腳跟腳地沖上了主峰。守衛(wèi)主峰的敵軍壓根兒還沒反應過來怎么回事,這,這,這是什么個情況?這國軍和共軍什么時候混編在一起了!
乙 “報告團座!共軍沖上主峰了!”
丙 “不可能!”
乙 “您自個兒看看吧!”
丙 “趕緊開槍啊,你還在這兒戳著干嗎?”
乙 “沒法開槍啊,他們和我們自己人混在一起了,而且,這漫山遍野都是??!開槍也開不過來??!”
甲 說話的功夫,解放軍的喊殺聲已經越來越近了。
丙 “還在這兒愣著干嗎?撤呀!”
演員甲扮演的是程連長,演員乙是敵軍小兵,演員丙是敵軍團長,演員甲跳出來的時候又成為故事的講述者。
丙 這邊,戰(zhàn)士們一邊修工事,一邊拿小李子打趣。
乙 “小李子,等會兒可能是最后打一仗了,馬上重慶就解放了,全國都解放了,你娃想做啥子耶?”
丙 “我想讀書!”
乙 “未必就不想娶個媳婦兒啊?”
丙 “讀了書,才有知識有文化,才能娶個有知識有文化的媳婦兒!程連長,你呢?解放了,你想做啥子?”
甲 “我想先回老家看看!”
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演員乙的角色發(fā)生轉換,講述的是我軍戰(zhàn)士,演員甲仍然講述的是程連長,演員丙講述我軍號手小李子。三人這一段激戰(zhàn)之前的緩和,演員可以到評書桌前面來表演,輕松,幽默,為后面的血戰(zhàn)做鋪墊。
我甚至還排過多人評書,舞臺上一字排開十二支站架話筒,清一色的小伙子著青年裝,演出多人評書《紅巖豐碑》,主要講渣滓洞屠殺烈士那一段。因人物眾多,精簡后的烈士角色都有七八位,還有國民黨特務頭子,監(jiān)獄看守,講述者等等,如果僅僅靠一位群眾演員來演,排練和表演難度就太大了,采用多人評書來表演,很有形式感,觀眾一看,眼前一亮,很有眼緣。但是這樣的形式,演員最好不要換角色,一演到底,尤其是注意不能既演烈士又演特務,不然觀眾完全要被搞糊涂。當然,對話筒要求也比較高,因為普通的群眾演出,音響這一塊一般都比較簡單,所以,多人評書在實際運用中比較少看到。雙人評書和三人評書相對來說更容易滿足群眾演出的條件。
總之,多年群文基層經驗告訴我,當面對的是群眾文化,群眾演員,我們就要想辦法, 盡可能地豐富舞臺表演形式,彌補演員的不足,當作品需要多個人物出現的時候,要求普通的群眾演員既當講述者,又要在多個人物中跳進跳出,確實難度太大時,就可以采用雙人評書,三人評書甚至多人評書的形式,演出難度降低,同時更具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