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鄭培溪
(1.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南分院,云南 昆明 650217;2.云南魯布革顧問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我國西南地區(qū)中小型病險水庫大多為土石壩,這些水庫多數(shù)建設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未進行地質勘探,采取邊設計、邊施工,導致水庫建成初期即存在不少問題[1],后期因缺乏有效管理和年久失修,以致病險較為嚴重。
1998年以來,國家和地方水利部門多次規(guī)劃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逾萬座,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部分水庫在除險加固設計前地質勘探不到位、現(xiàn)場調查不仔細,未查清病險,尤其是壩基地質和滲漏情況,以致防滲設計方案不科學、不合理,沒有針對性,處理后滲漏量未減少或者減少不明顯,部分工程滲漏量反而增加,未達到防滲處理目的,后期不得不再次處理,造成了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因此,采用科學手段查明病險,針對性的除險加固設計,是確保水庫加固處理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大石洞水庫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19.4 m,總庫容12.9萬m3,是一座以灌溉供水為主,兼顧防洪的小(2)型水庫,始建于1958年。工程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45 s,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由于工程施工質量和運行管理等原因,壩體、壩基、右壩肩滲漏嚴重,輸、泄水建筑物結構損壞嚴重,已帶病運行逾60 a,經本次加固處理后運行正常。本文擬對其工程病險勘察及加固處理方案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為類似工程設計提供有益的啟示。
大石洞水庫由于歷史的原因,前期勘察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等資料缺失。本次為查清水庫大壩存在的病險,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現(xiàn)場查看、量測。地質勘察和水工技術人員實地查看水庫和壩址岸坡、壩頂、壩坡、溢洪道、輸水涵洞等,并用皮尺量測溢洪道、輸水底涵等關鍵水工建筑物尺寸。同時,安排身形偏瘦人員從輸水底涵出口進入查看洞身及涵洞進口現(xiàn)狀,但因輸水底涵洞身尺寸僅0.55 m×0.75 m,長約78 m,為安全計,技術人員未到達進口閘門處。
2)詢問調查??辈煸O計人員向當?shù)卮迕窈痛逦瘯畮旃芾砣藛T了解水庫建成時間、歷史運行情況、歷次除險加固處理情況、目前存在的病險、庫區(qū)有無泉水補給、對本次加固處理的要求、建議或意見等。大壩左壩肩存在已被封堵的二涵及具體位置等重要信息即為當?shù)卮迕窀嬷?/p>
3)工程測繪、地質鉆探及試驗。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掌握情況,經地質和水工等有關負責人研究,在大壩左壩肩、河床中部和右壩肩沿軸線布置3個鉆孔,間距20 m~30 m,并進行平、剖面地質測繪,鉆孔原位標貫、壓(注)水測試,巖土、庫水和鉆孔水取樣及試驗等工作。同時,進行區(qū)域地質復核,實測庫區(qū)及水下1∶1 000地形圖、樞紐區(qū)1∶500地形圖。
根據(jù)現(xiàn)場檢查、工程測繪、水文復核計算,以及地質鉆孔勘察資料等,基本查明了工程存在的主要病險:
1)大壩壩頂為土質路面,高低不平、寬窄不一,高程2 110.0 m~2 112.0 m,寬度3.6 m~5.8 m,壩軸線長約93.0 m。上、下游壩坡凹凸不平,平均坡比分別為1∶2.5,1∶1.7,上游壩坡無護坡,下游壩坡無排水棱體和排水溝。
2)壩土為含礫粉質黏土,為人工夯壓,碾壓質量較差,密實度具明顯的差異性,壩土平均天然干密度1.49 g/cm3,室內標準擊實試驗最大干密度1.70 g/cm3,壓實度87.13%,不滿足規(guī)范[2]大于95%的規(guī)定。其中含12%~20%的強風化砂巖角礫,粒徑一般為0.3 cm~2.0 cm,局部可見水蝕裂縫。壩土鉆孔注水試驗滲透系數(shù)介于8.8×10-4cm/s~8.6×10-3cm/s,平均3.4×10-3cm/s,不滿足規(guī)范小于1.0×10-4cm/s的要求。壩體中下部可見明顯滲漏。
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上統(tǒng)馬頭山組(K2m)砂巖夾泥巖。左岸巖層產狀110°∠18°,右岸巖層產狀307°∠29°,整座水庫大體處于一個緩傾角向斜內,巖層走向與溝谷近于平行。庫區(qū)和壩址區(qū)未見斷層、軟弱破碎帶,層間擠壓錯動較少,但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上部全~強風化基巖透水率q介于8 Lu~31 Lu之間,屬中等~弱透水。
由此可見,壩基上部覆蓋層未完全清除,也未采取防滲處理措施。這也是壩基及右壩肩滲漏嚴重的主要原因。
4)水文復核和調洪演算結果表明,在設計洪水(20 a一遇)時,復核壩頂高程(2 113.45 m)比現(xiàn)狀壩頂高程(2 111.00 m)高2.45 m;在校核洪水(200 a一遇)時,復核壩頂高程(2 114.10 m)比現(xiàn)狀壩頂高程(2 111.00 m)高3.10 m。即大壩高程不夠,不能滿足防洪要求。
5)溢洪道位于左壩肩,為運行期間開挖的臨時土渠,全長41 m,局部已坍塌,出口被沖毀,且無消力池??刂贫螢榈讓?.6 m、頂寬1.2 m、平均深1.1 m的梯形斷面。最大泄流量2.48 m3/s,遠小于設計、校核水位時的泄流量12.6 m3/s,16.7 m3/s,已基本不具備泄洪能力。
6)輸水底涵位于大壩中間,為漿砌石無壓涵洞,洞身尺寸0.55 m×0.75 m,全長78 m,進口安裝φ300 mm轉蓋閘,轉蓋閘銹蝕厚度3 mm~4 mm,關閉不嚴,存在漏水現(xiàn)象,采用鋼繩及簡易啟閉絞架啟閉,無啟閉機房。洞身滲漏嚴重,部分漿砌石砂漿開裂。另外,左壩肩還有一條已被封堵的二涵,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封堵不嚴,出口可見漏水。
7)大壩未設安全監(jiān)測設施,無庫水位、壩體變形、滲流等監(jiān)測資料。
8)防汛搶險道路長5 km,為不規(guī)則泥路,凹凸不平,工程搶險車輛難以通行,且無水庫管理房,不利于水庫運行管理和防汛搶險。
4.1.1 滲透穩(wěn)定分析
采用“理正滲流有限元計算軟件”,按有限透水地基上的均質土壩分區(qū)計算壩體壩基滲流量和浸潤線,并選用地質及水文成果作為基礎數(shù)據(jù)。計算時假定:1)計算剖面為具代表性的最大壩高剖面[3],并適當簡化;2)計算深度同防滲處理深度;3)校核水位和正常水位時,下游無水。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壩體滲流計算結果
計算成果表明:加固后,各種計算工況下大壩的滲透坡降均小于允許滲透坡降0.63,大壩局部滲流穩(wěn)定,不會發(fā)生滲透破壞;滲流量與加固前相比有較大減少。
4.1.2 大壩防滲處理設計
壩土平均滲透系數(shù)3.4×10-3cm/s,壩基砂礫石黏土、壩肩含碎屑粉質黏土及強風化砂巖夾泥巖透水率介于17.61 Lu~77.91 Lu,均為中等透水,壩體、壩基及右壩肩滲漏嚴重。結合工程實際、建筑材料與施工條件等,選定“壩體充填灌漿+壩基、右壩肩帷幕灌漿”作為防滲處理方案,同孔充填、帷幕灌漿。
鉆孔孔口高程為現(xiàn)壩頂及壩肩山體表面,灌漿上限為正常水位及輸水涵洞開挖線高程。
灌漿軸線為壩軸線,在壩頂布置一排灌漿孔,孔距2.0 m。采用單排孔直線布置,同次序等孔距形式,同次序孔中間等距插孔作為下一次序孔,終孔孔距2 m。其中,新建輸水涵洞段加強壩體夯實,不做灌漿處理。
灌漿前進行生產性灌漿試驗,以驗證設計灌漿壓力、水灰比、材料耗量及施工工藝,同時,在鉆孔過程中應記錄分析掉鉆、涌砂等異常情況[4],相應調整有關灌漿參數(shù)、完善施工工藝。
4.1.3 壩坡穩(wěn)定復核
1)計算剖面、參數(shù)選取及壩體分區(qū)。選定最大壩高剖面進行穩(wěn)定分析,與滲流分析剖面一致。選用(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地質建議值作為計算參數(shù),并根據(jù)筑壩土料的物理力學指標分區(qū),對壩坡邊界條件適當簡化。典型分區(qū)見圖1。
2)計算方法和程序。根據(jù)規(guī)范,按有效應力法計算;地震作用力按GB 51247—2018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標準中的規(guī)定處理。滑弧土體的地震荷載按擬靜力法考慮,在土條上直接作用地震慣性力,且只考慮順河流方向的地震作用。計算采用理正軟件、計及條間作用力的簡化畢肖普法,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3)成果分析。由表2可知,加固前、后大壩壩坡最小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但加固前下游壩坡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在“正常水位和正常水位+7度地震”工況下,富裕度較小,加固后,各工況下壩坡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均相應提高。
表2 加固前、后大壩壩坡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
4.1.4 壩坡加固設計
1)上游壩坡。保留原馬道,馬道以上坡比1∶2.4,以下坡比1∶2.3。清除表層土后,鋪設10 cm厚的碎石砂墊層,再鋪設10 cm厚的C20矩形預制混凝土塊和現(xiàn)澆混凝土護坡,在死水位附近設置蹬腳,新設下庫梯步。
2)下游壩坡。清除表層土,按坡比1∶1.8進行風化土料培厚,框格梁草皮護坡。理論和實踐已表明,排水體與反濾層結合布置,可有效控制滲流,并防止防滲體滲透破壞[5]。據(jù)此,新建排水棱體,頂寬1.0 m,底部設2層反濾料,分別為20 cm厚、0.1 mm~20 mm級配良好粗砂墊層和20 cm厚、1 mm~60 mm級配良好砂礫墊層。同時,在岸坡和新建排水棱體頂部分別設30 cm×30 cm,60 cm×60 cm的M7.5漿砌塊石排水溝。
3)壩頂。壩頂兼具鄉(xiāng)村道路的功能。加固方案為:清除表層土,整平至平均壩頂高程2 111.0 m,鋪設20 cm厚泥結石路面。上游側設0.8 m高防浪墻、采用“L”形結構,下游側設20 cm×40 cm的路緣石,且壩頂設2%橫坡、傾向下游。加固后壩頂寬3.0 m,高程2 111.2 m,防浪墻頂高程2 112.0 m。
根據(jù)云水資財[2011]188號文,原則上不允許改變壩頂高程來滿足防洪要求,且溢洪道應以原位改造、修復為主。但根據(jù)現(xiàn)場地形、地質情況,已不具備相應條件。因此,綜合比選后,采用回填原土渠溢洪道,在左岸新建溢洪道的方案。新建溢洪道全長64.18 m,為滿足防洪要求且減小寬度,控制段采用流量系數(shù)較高的駝峰堰,底寬5.0 m,高2.82 m,出口流入山崖,由進口段、控制段、泄槽段組成。布置如下:
進口段長10.0 m,底寬8.0 m~5.0 m,為喇叭口形狀。底板、邊墻為0.3 m厚C25鋼筋混凝土,邊墻設φ50 mm排水孔,間距3.0 m。
控制段長3.2 m,底寬5.0 m,底板高程2 109.18 m,堰頂高程2 109.60 m。底板為駝峰堰型C25鋼筋混凝土;邊墻為0.4 m厚C25鋼筋混凝土,與防浪墻頂?shù)雀摺?/p>
泄槽段包括漸變段、直線段和擴散段,全長50.98 m。三段底寬分別為5.0 m~3.5 m,3.5 m,3.5 m~5.9 m,底坡分別為0.10,0.22~0.08,0.08。底板、邊墻均為0.3 m厚C25鋼筋混凝土,左邊墻(靠山側)設φ50 mm排水孔,間距3.0 m。
因泄槽擴散段后為天然基巖陡坡,抗沖刷能力強,消能效果好,因此,不設消力池。
邊墻穩(wěn)定復核結果表明,進口段、控制段、泄槽段邊墻抗滑穩(wěn)定系數(shù)介于1.49~1.73,抗傾穩(wěn)定系數(shù)介于1.87~2.21。滿足規(guī)范要求。
原輸水底涵為漿砌石無壓涵洞,僅0.55 m×0.75 m,洞身滲漏嚴重,部分漿砌石砂漿開裂,地基為全~強風化砂巖夾泥巖,屬中等~弱透水,存在接觸沖刷滲透變形破壞的隱患,已不具備原位加固的條件。經技術經濟比選,在左岸或右岸山體新建輸水隧洞,造價均較高,因此選用如下處理方案:拆除原輸水底涵,在原址明挖新建輸水涵洞及啟閉塔架。開挖時按1∶1坡比挖至高程2 102.70 m,設臨時1 m馬道平臺,后按1∶0.75坡比開挖至涵洞頂部起拱部位,最后垂直開挖至底板處;出水明渠段接至原灌溉渠道。另外,挖除漏水的二涵并回填。整個新建輸水涵洞由攔沙井、閘室段、洞身段及出口明渠組成。根據(jù)灌溉等要求,輸水涵洞設計最大過流量為6.50 m3/s。
攔沙井為3.5 m×2.2 m矩形斷面,C25鋼筋混凝土結構。
攔沙井后接塔架式閘室,閘室順流向長4.0 m,內設0.8 m×0.8 m平板鑄鐵閘門。塔架啟閉層頂與防浪墻頂?shù)雀?,并設走廊及工作橋。
洞身段為1.2 m×1.8 m城門洞型,長74.5 m,底坡為0.03,采用30 cm厚C25鋼筋混凝土襯砌。在涵洞頂部1 m以內人工回填夯實,以上機械碾壓回填。在進口及出口15 m范圍內布置鋼支撐。
出口明渠段為1.20 m×1.45 m的矩形斷面,長4.0 m,采用0.3 m厚 C25鋼筋混凝土襯砌,接入原灌溉渠道。
土石壩應設置必要的監(jiān)測設施及項目。安全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對于及時掌握和評判大壩運行性態(tài),不可或缺。對于小型土石壩而言,一般主要設置壩面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滲流量以及水位觀測項目。
據(jù)此,設計在壩頂和下游壩坡平行壩軸線方向布設兩條測線,共5個觀測墩(壩頂3個、下游壩坡2個),進行壩面水平和垂直位移觀測,工作、校核基點分別布置在左、右岸壩肩堅實基礎上。同時,在排水棱體下游排水溝出口設1座三角形量水堰,觀測壩體壩基滲流量,在上游壩坡、河床最大壩高剖面布置1組水位尺觀測庫水位。
改造、擴寬防汛搶險道路,確保搶險車輛能正常通行;在大壩右岸新建管理房。
對于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而言,雖然投資少、技術難度相對簡單,但前期勘測工作仍尤為關鍵,認真進行現(xiàn)場調查和測量,并適當布設少量地質鉆孔,盡可能全面客觀的查清病險,有利于除險加固工程設計和保證處理效果,必須引起重視。
大石洞水庫樞紐建筑物病險較多,且個別病險具有一定復雜性,除險加固設計方案充分考慮了地質、地形條件和政策規(guī)定,并結合工程投資控制確定。同時,溢洪道采用駝峰堰,輸水涵洞在壩體上開挖深度約16 m,對施工質量要求較高,實施過程中選擇了有相應能力和經驗的施工單位,并加強過程管控。
水庫除險加固處理后,已安全運行2 a多,經受了汛期考驗,運行狀況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相應除險加固設計方案可供類似工程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