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婷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時期南唐宮廷畫家顧閎中的代表作品,描繪的是南唐大臣韓熙載放縱不羈的生活。韓熙載是一個頗具政治抱負的人,但屢遭猜忌排擠,悲觀失望之余借聲色自慰,也借消沉之態(tài)圖以自保。顧閎中受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韓熙載家,目識心記,竊畫韓府夜宴場景。此畫卷描繪了聽樂、觀舞、休憩、清吹、散宴五個夜宴生活片段,每段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手法類似連環(huán)畫,但沒有明顯的時間順序和情節(jié)起伏。畫家用屏風和家居作為畫面故事的一個連接點,將時間的延續(xù)和空間的轉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既保持了畫面故事的敘事流暢性,又展現了韓熙載歡樂無度的夜生活。
五代時期作為唐宋之間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其服飾的變化承上啟下,五代服飾雖深受隋唐時期的變化,但是卻沒有唐代服飾的富麗堂皇,也沒有宋代服飾的奇異多姿。而通過對《韓熙載夜宴圖》中男性服飾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在隋唐服飾的基礎上,五代時期的服飾也有著自己的獨特特征。
《韓熙載夜宴圖》畫面風格整體淡雅舒適,畫中男性與女性的服飾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較大的反差,女性服飾艷麗多姿,男性服飾儒雅穩(wěn)重,縱觀全圖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從圖1 中我們可以看到,韓熙載頭戴烏色紗帽,身穿青黑色長袍,盤腿坐于床榻之上,目不轉睛地欣賞著琵琶女的演奏。同榻而坐的是新科狀元郎粲,頭戴黑色幞頭,身穿朱紅色長袍,盤腿而坐,右手撐于床榻之上,顯得瀟灑不羈。狀元郎粲身前面朝觀眾而坐的是紫薇郎朱銑,作叉手禮。紫薇郎朱銑右側站有兩男三女,朱銑旁邊站著作叉手禮的是前科狀元舒雅,是當時韓熙載的得意門生。而坐著扭頭觀看琵琶女表演的男子是當時的教坊副使李家明。韓熙載身前背對觀眾而坐的是太常博士陳致雍。除了床榻上的韓熙載和新科狀元郎粲外,其他男性都頭戴黑色幞頭,身穿青黑色長袍,系黑色腰帶,腳穿黑色長靴。所有人都沉浸在琵琶女也就是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李姬的音樂之中,神態(tài)專注且享受。再來看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另外一個片段,如圖2,韓熙載已換上一身淺黃色的長袍,內穿白色中單,手上拿著鼓槌,正敲打著樂鼓。旁邊同樣身穿淺黃色長袍的則是韓熙載的好朋友德明和尚,他的低頭拱手,好似與這場景格格不入,表現出了出家人對于參加這種夜宴的拘謹與難為情。而另一個夜宴片段中,如圖3,韓熙載身穿白色長衫盤腿坐與椅子之上,手持方扇,神情悠閑,正聆聽著樂妓們吹奏的樂曲。
通過對畫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性服飾主要以青、黑、朱、白、黃為主體顏色。在中國古代社會,古人把青、赤、黑、白、黃稱為五色,也就是正五色,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正色調和成的顏色稱為間色。早在西周時期,服飾就已經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差別,最為明顯的就是體現在服飾顏色上面,服飾的顏色代表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特征,唐代時期,各級官服則是由顏色來區(qū)分,分別是:皇帝和皇親用黃色服裝,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為綠色,七品為青色。而平民的服飾顏色一般只能是素色或間色[1]。《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性服飾正好對應了正五色,體現出了畫中男性人物的身份地位。
在周代,紅色是貴族才能用的服色,《詩經》中《幽風·七月》:“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那時候男子以穿大紅的裙子為貴。直至五代時期,由于五代以后服飾禮制對于顏色的規(guī)定有所松弛,這個我們可以從敦煌壁畫中五代時期統(tǒng)治階層的供養(yǎng)人多穿著紅袍可以看出。因此紅色服飾成為備受青睞的顏色?!俄n熙載夜宴圖》中,新科狀元郎粲所穿的紅色為正色,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古代紅色象征著吉利好運,無論嫁娶還是其他盛事,基本上都會用到紅色,以至于這一習俗還沿用至今。而畫中的韓熙載,服飾分別有黑、白、黃三個顏色,皆為正色。是身份尊貴的象征[2]。凸顯了韓熙載主人公的地位。并且只有韓熙載和其好朋友德明和尚穿著黃色服飾,說明在此畫卷中,二人的身份地位是最高的,在唐至五代時期和尚的地位都非常的高,從服飾顏色可看出。
因五代存在時間較短,其服飾基本沿用了隋唐時期的特點。在《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男性人物皆內穿白色中單,外穿長袍,顏色不一,束一腰帶。這與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男性人物服飾可以找到相似之處。在晚唐至五代時期,因等級制度的差別,服飾的顏色、衣料、裝飾內容都有一定的規(guī)定。對于老百姓來說,著短衣窄袖,這樣方便他們做活。而對于有身份地位的人,則穿長袍長衫。另外,天子、太子與群臣的服飾分為朝服、公服和常服(古稱宴服,也就是生活常服)[3]?!俄n熙載夜宴圖》中的男性人物穿的就是常服,而常服又有多種樣式,有寬袖、窄袖、圓領、折領等。畫中的男性服飾就是常服的樣式之一——圓領窄袖袍衫。在隋唐時期,雖然也有寬袖長袍,但是袖子已不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那么肥大。但是到了晚唐和五代時期,因政權多跌,服飾制度混亂,再加上胡服的傳入,寬衣大袖的長袍長衫依然流行,但是貧苦百姓和勞役只能著短衣窄袖。所以如圖2、圖3,在《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盤腿坐與椅子之上穿的白色長衫以及敲打樂鼓時穿的長袍也是五代時期最為普遍的服裝。對于當時的文人雅士或紳士、老者來說,這種寬袖寬身的袍衫和長裙仍然是最為普遍穿著的服裝。甚至于到了宋代時期更為盛行。
另外,《韓熙載夜宴圖》中也出現了缺胯袍,所謂缺胯袍,就是在袍的胯部以下開衩,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作擺縫處開衩。缺胯袍,當然也有缺胯衫,最早是作為軍衣,為的是方便士兵騎馬打仗。后來人們發(fā)現,這種開衩的袍衫非常適合勞動和騎馬,因此也成了士人、庶民的服飾之一。所以在唐代時期,缺胯袍是屬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穿著。被列為低等的衣服。但是我們看到在《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及男賓都有著缺胯袍,如圖4,說明在五代時期,缺胯袍已經作為常服,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的。
在《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類型的帽子,一類是韓熙載所戴的高筒紗帽,如圖4,是唐代沒有而五代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帽式。據說韓熙載所戴的這紗帽,是由自己設計的獨特款式?!肚瀹愪洝肪硐掠性疲骸绊n熙載在江南,造輕紗帽,匠者謂為韓君輕格”。當然,現在也有學者質疑,認為《韓熙載夜宴圖》為宋人之手,認為韓熙載所戴的高筒紗帽為“東坡巾”。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韓熙載所戴的高巾與東坡巾雖相似,但是要比東坡巾高,頂作尖銳狀,與東坡巾是不同的。所以認為韓熙載夜宴圖的確是五代南唐時期顧閎中之作品。二者不同的看法,也從側面證明了,韓熙載所帶的這頂高筒紗帽不僅在五代時期乃至在之后的宋代也是很流行的,這種服飾的審美也體現了古代文人的一種審美風向。
再來看一看畫中新科狀元郎粲和其他男性,如圖1,當然除了德明和尚之外,都戴著邊角微微下擺的幞頭,幞頭起始于漢代,當時叫幅巾,還不叫幞頭。最初為一塊方形的頭巾,長寬與布幅相等,是古代男士的“包頭布”。漢民族有蓄發(fā)的習慣,古代漢族男子為了方便勞作,常用一塊布帛從前向后裹住頭發(fā),并在腦后打結固定。幅巾產生之后最先在平民階層盛行,東漢幞頭逐漸成為各階層通用的服飾品。后來在北朝晚期,后周武帝進行改革,在東漢幅巾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變成了兩腳,這就是幞頭的雛形。在唐代時期,幞頭已非常流行,樣式也逐漸多樣化,主要出現了軟腳幞頭和硬腳幞頭?!斗棃D典》說:“幞頭的兩腳,初期略似兩條帶子,從腦后自然垂下,至頸或過肩?!盵4]這就是所謂的軟腳幞頭,如圖5。而硬腳幞頭則相反,是在幞頭的雙腳加入絲弦之骨,使幞頭堅挺起來,兩只腳向上翹起來,這種幞頭就叫硬腳幞頭。硬腳幞頭最初主要為帝王所使用,而軟腳幞頭主要是民間的百姓所使用。
而我們看到畫中的幞頭兩腳向下擺,并沒有一種飄逸松軟的感覺,而是一種比較堅硬的感覺,好似一雙有力的翅膀[5]。其實這是幞頭由軟腳向硬腳的一種轉變,而五代時期,雖然服飾是延續(xù)了隋唐時期的審美風格,但是首服還是有著一定的變化。如圖6,這時期幞頭樣式由飄逸轉變?yōu)橐?guī)矩。也是幞頭兩腳(兩翅)逐漸平展加長的過渡時期。在宋代,幞頭已經成為宋代男子服飾中的主要首服,上到帝王百官,下到平民百姓。更是有著許多不同的款式,如直腳幞頭,特別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兩腳越來越長,據宋人記載,因百官上朝時經常交頭接耳談私事,所以朝廷將兩腳加長,使官員在朝上彼此保持一定距離。明代以后,幞頭正式成為了統(tǒng)治階級的專用頭衣。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烏紗帽”。這時的幞頭,是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涂上漆以后,外裹黑紗,紗帽前低后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子里面是用網巾來束發(fā)。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的特殊時期,戰(zhàn)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文化藝術上的斷層,但隨后的宋代藝術卻也達到了空前的成就,從這點來看,五代時期的文化藝術也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為傳世珍品的《韓熙載夜宴圖》,從繪畫技法來看,顧閎中對于畫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服飾設色手法細膩講究,別具匠心,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畫家高超的繪畫水平。而通過對人物服飾的設色、搭配、布局,也讓我們得以窺見五代時期的服飾文化,從而對于我們當下研究唐至宋時期的藝術文化有著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