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放放,杜成輝
(1.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山西大同大學云岡文化生態(tài)研究院,山西 大同 307009)
新疆吉木薩爾在唐朝時稱庭州,為北庭都護府駐地,位于天山東段北麓,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轄區(qū)內(nèi)有漢、回、哈薩克、維吾爾、蒙古等13個民族,當?shù)胤鸾绦叛鲆呀?jīng)傳承了逾千年之久。根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北庭地區(qū)的佛教信仰起源于漢代,到唐宋時期進入鼎盛階段,佛寺林立,香火旺盛,至元朝末期開始日漸式微。
吉木薩爾在漢代為車師后國故地,早在漢代就有漢人移居,后佛教東傳也滲入此地。對于唐代以前北庭地區(qū)的佛教傳播狀況,因為史料缺載,不得其詳,但可確定庭州前身可汗浮圖城有佛教傳播。
早在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朝在西域最早的軍政建置使者校尉就已督率漢軍士兵在輪臺、渠犁一帶屯田,自己動手解決軍糧供應。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管理天山南北兩路,西域地區(qū)全部納入西漢版圖。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在車師前部交河城設置戊己校尉,但不久罷廢。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再次建置,改遷高昌壁。戊己校尉最初屯田于車師(今吐魯番盆地至吉木薩爾一帶),后來統(tǒng)一管理西域屯田事務,成為主管西域全部屯田事務的最高長官。這一建置確保了漢朝軍隊的糧食供應,開墾了大量的土地,安置了眾多的漢族移民。[1](P13—14)此時便已有漢人居住于吉木薩爾一帶。
前1世紀佛教自古印度通過克什米爾傳入我國西域和中原地區(qū),其最北端止于今吉木薩爾一帶,[2](P9)吉木薩爾由此被認為是“佛教北極”。前涼建興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趙貞謀叛,張駿遣西域長史李柏擊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縣,鎮(zhèn)守伊吾關(guān)、高梧谷口。5世紀的北魏時期,曾在高昌郡境內(nèi)修建了一座城堡,柔然汗國時稱為可汗浮圖城,地扼絲綢之路北道咽喉。絲路北道又稱草原絲路或北新道,有南北兩線:南線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北行,從內(nèi)蒙古過陰山,沿天山北麓,經(jīng)新疆吉木薩爾、伊犁到達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西南),再向西到達里海北岸;北線由平城北行,從蒙古高原西沿杭愛山,經(jīng)科布多盆地,穿阿爾泰山,進入中亞北部哈薩克草原。兩條通道在烏拉爾河口附近會合,通過伏爾加河,沿頓河和黑海北岸向南到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和地中海、北非,向西北到達北海和波羅的海。及至突厥取代柔然雄霸西域時期,這座城堡繼續(xù)保持繁榮,并在東西突厥分立內(nèi)戰(zhàn)時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就是唐代北庭古城的前身。[1(]P20)
西域原本佛教興盛,主要流行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龜茲(今新疆庫車附近)和于闐是兩個佛教中心。龜茲佛教以小乘為主,兼及大乘;于闐則以大乘佛教為主。龜茲佛教在3世紀中葉進入全盛時期,《晉書·四夷傳》載:“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盵3](P2543)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迎龜茲高僧、著名佛經(jīng)翻譯家鳩摩羅什到長安,組織譯場翻譯佛經(jīng)。龜茲的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中開鑿最早的。柔然原信薩滿教,后曾傳入佛教??珊篂楣糯r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可汗浮圖城的浮圖是梵文的音譯,意為佛塔,表明5世紀時當?shù)匾延蟹鸾虃鞑?。《北史·突厥傳》云:“齊有沙門惠琳,掠入突厥中,因謂他缽曰:‘齊國強富,皆為有佛法?!煺f以因緣果報之理。他缽聞而信之,建一伽藍,遣使聘齊,求《凈名》、《涅槃》、《華嚴》等經(jīng),并《十誦律》。他缽亦躬自齋戒,繞塔行道,恨不生內(nèi)地。”[4](P3290)《隋書·突厥傳》所記略同。伽藍指佛教寺院,其伽藍和塔建于何地,尚需考證。《新唐書·阿史那社爾傳》云:“貞觀元年(627年),鐵勒、回紇、薛延陀等叛,敗欲谷設于馬獵山,社爾助擊之,弗勝。明年,將余眾西??珊垢D城?!盵5](P4114)有學者據(jù)此認為城名的來歷可能與突厥他缽可汗有關(guān)。北庭大佛寺遺址位于吉木薩爾北庭故城正西700多米處,實為尚存三層塔基的矩形方塔,可汗浮圖城或因該塔位于內(nèi)城北部而得名。李樹輝認為此浮圖在高昌延昌十三年(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時便已建成。[6](P130)史料中只記載了浮屠,當時是否有佛寺則不得而知。
北庭地區(qū)最早的寺院記載見于唐初。唐滅高昌后,設安西都護府,開始在其地修建寺院。武則天時設置北庭都護府,并在其境內(nèi)興建了許多寺廟。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兵臨可汗浮圖城,西突厥葉護阿史那步真舉城投降。唐軍繼續(xù)進軍攻滅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qū)東南),高昌國被改置為西州,唐朝始設安西都護府。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在可汗浮圖城設立庭州,轄金滿、輪臺、蒲類三縣。[7](卷40《地理志三》,P1645—1646)庭州是絲綢之路中段北道上的一個重要城市,軍民奉命屯駐于此,漢人開始大量移住此地。
在唐滅高昌后,即于其地修建佛教寺院。宋王延德在《西州程記》①王延德(939-1106年),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出使高昌,雍熙二年(985年)使還,撰《西州程記》以獻。中云:
師子王邀(王)延德至其北廷。歷交河州,凡六日,至金嶺口,寶貨所出。又兩日,至漢家砦。又五日,上金嶺。過嶺即多雨雪,嶺上有龍?zhí)茫淌浽?,小雪山也。嶺上有積雪,行人皆服毛罽。度嶺一日至北廷,憩高臺寺……又明日游佛寺,曰應運太寧之寺,貞觀十四年造。[8](卷490《高昌傳》,P14112)
北廷即北庭,也稱庭州。說明在唐太宗時即已在庭州修建了應運太寧寺,至高昌回鶻時唐朝文化在當?shù)厝杂泻艽笥绊?,佛教仍為北庭主流宗教,并受到了統(tǒng)治者的尊崇。
高臺寺因建于高臺之上而得名,李樹輝認為就是他缽可汗建造的“大浮圖”,即今吉木薩爾北庭大佛寺方塔,遺址殘高至今尚達14.3m,可以想見當初之高大,加之地處平原,應是很遠之外便可看到的高大建筑。[6](P131)高臺寺建寺時間史無確載,但應在初唐已有,其修建時間可能比應運太寧寺更早。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唐朝徹底平定了西突厥叛亂,西突厥全境歸唐。唐朝設昆陵都護府駐庭州,管理突厥左廂,設濛池都護駐碎葉,管理突厥右?guī)?。唐朝同時還設置了金山都護府,也駐庭州(圖1)。龍朔年間(661-663年)漢人移民數(shù)量擴大,庭州成為西域地區(qū)面積較大的漢人聚居區(qū)之一,《元和郡縣圖志》載:“庭州,因王庭以為名也。后為賊所攻掠,蕭條荒廢,顯慶中重修置……其漢戶,皆龍朔已后流移人也。長安二年改置北庭都護府,按三十六蕃;開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節(jié)度使,都管兵二萬人,馬五千匹?!盵9](卷40,P1033)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tǒng)轄伊、西、庭三州及昆陵、濛池兩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西突厥諸羈縻府州,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北庭成為中原王朝控制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中心,當?shù)氐淖诮涛幕惨虼耸艿街性幕膹娏矣绊懀俪闪朔鸾趟略旱慕⒑头鸾涛幕膫鞑ァ?/p>
圖1 北庭故城遺址(局部)
南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丘處機應召西行覲見成吉思汗時,走的就是絲綢之路北道,從燕京(今北京)經(jīng)西京(今山西大同)到漠北,然后向西,曾路過鱉思馬(今吉木薩爾),《長春真人西游記》載:
西即鱉思馬大城,王官、士庶、僧道數(shù)百,具威儀遠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與中國特異。泊于城西蒲萄園之上閣,時回紇王部族勸蒲萄酒,供以異花、雜果、名香,且列侏儒伎樂,皆中州人。士庶日益敬。侍坐有僧、道、儒,因問風俗,乃曰:“此大唐時北庭端府。景龍三年,楊公何(和)為大都護,有德政,諸夷心服,惠及后人,于今賴之。有龍興、西寺二石刻在,功德煥然可觀。寺有佛書一藏。唐之邊城往往尚存,其東數(shù)百里有府曰‘西涼’,其西三百余里有縣曰輪臺。”[10](P114-119)
鱉思馬大城即別失八里,也稱北庭,故城在新疆吉木薩爾境內(nèi)。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時,北庭都護府已升為大都護府。回紇即回鶻,龍興寺為唐代官寺,端府即都護府。說明其時鱉思馬仍然流行佛教,唐代的龍興寺和佛教經(jīng)藏仍存,當?shù)厝藢μ瞥匀挥洃浫缧隆?/p>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崔玄暐等五大臣趁武則天病危發(fā)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唐中宗復位,史稱神龍政變。中宗下令“諸州置寺、觀一所,以‘中興’為名?!盵7](卷7《中宗紀》,P137)兩年后的神龍三年(707年)二月庚寅,又“改中興寺、觀為龍興,內(nèi)外不得言‘中興’?!盵7](卷7《中宗紀》,P143)中宗復辟標志著武周時代的結(jié)束,李唐復興,因此敕令在全國各州修建以“中興”為名的佛寺和道觀,后來中宗覺得“中興”名字不妥,又將其改名為“龍興”。北庭的龍興寺最遲應建于神龍元年,因當時諸州所建龍興寺其前身幾乎皆為武周時所建大云寺,[11](P394)而武則天令諸州各置大云寺是在載初元年(690年),[7](卷6《則天皇后紀》,P121)當時遠至安西、疏勒,以及碎葉城等地均建有大云寺,故龍興寺的修建很可能是在載初元年。龍興寺是武周和唐朝的官寺,寺主和住持都來自內(nèi)地,其遺址在北庭故城西北角,外城西北角樓和內(nèi)城西北角樓之間,呈南北方向,土堆高約兩米。1908年日本大谷探險隊曾在北庭都護府故城中發(fā)現(xiàn)一些唐朝的漢文碑刻殘片,其中有“龍興寺”和“白鶴觀”等名稱。
唐中宗和唐睿宗時,北庭都護府曾稱北庭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管轄地域為西突厥和鐵勒故地,領昆陵、蒙池二都護府和23個都督府,管理阿爾泰山以東、天山以北的廣大地區(qū),西達黑海以西。唐朝勢力退出西域后,唐朝文化在西域仍有很大影響,許多西域民族仍然認為自己是唐朝臣民,歐洲和西亞的國家也認為原西域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轄地為中國的組成部分?;佞X打敗吐蕃占據(jù)北庭后,北庭又成為高昌回鶻的陪都,也稱別失八里。直到元朝時,當?shù)厝嗣駥μ瞥谖饔虻闹卫砣匀荒钅畈煌?/p>
宋朝時高昌回鶻多次遣使貢獻方物。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高昌王稱西州外生師子王阿廝蘭漢,遣都督麥索溫來獻?!拔髦萃馍奔础拔髦萃馍?,仍然念及與唐朝的舅甥關(guān)系。①因回鶻可汗曾娶唐朝公主為妻,故回鶻稱唐朝皇帝為唐舅。五月,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勛使高昌。雍熙元年(984年)四月,王延德等還,敘其行程云:
次歷伊州,州將陳氏,其先自唐開元二年領州,凡數(shù)十世,唐時詔敕尚在。……凡八日,至澤田寺?!卟次髦菀?。其地南距于闐,西南距大食、波斯……用開元七年歷,以三月九日為寒食,余二社、冬至亦然?!鹚挛迨鄥^(qū),皆唐朝所賜額,寺中有《大藏經(jīng)》、《唐韻》、《玉篇》、《經(jīng)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樂于其間。游者馬上持弓矢射諸物,謂之禳災。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jīng)所謂外道者也。[8](卷490《高昌傳》,P14111—14112)
說明唐朝的詔敕在高昌各地仍然被珍重地保存著,唐代所建的寺院及經(jīng)書等在此時仍在使用,歷法和節(jié)日習俗也然,唐朝的影響隨處可見。在佛教之外,高昌境內(nèi)也有摩尼教和波斯教。當時僅西州一地即有唐朝賜額佛寺50余座,說明唐代在北庭地區(qū)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院,佛教在唐代的西域地區(qū)十分流行。張廣達和榮新江考證認為敦煌文獻S6551乃西州回鶻(即高昌回鶻)佛教僧人的講經(jīng)文。[12]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隊在北庭故城遺址上發(fā)現(xiàn)了高昌回鶻時期的寺院遺址,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一位回鶻可汗的貼金供養(yǎng)人畫像,推測此寺院是回鶻王朝的皇家寺院西大寺。
佛教途經(jīng)西域傳入中原后,逐漸本土化,形成漢傳佛教。北庭的前身可汗浮圖城已經(jīng)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天山以北逐漸形成了北庭佛教,出現(xiàn)了漢傳佛教回傳西域的現(xiàn)象,漢傳佛教寺院在西域大量出現(xiàn),在庭州見諸記載的就有龍興寺、高臺寺、西寺、應運太寧寺等。[13]在伊州(今新疆哈密)有澤田寺,在西州有賜額佛寺50余座,曾屬北庭都護府管轄的蒙池都護府駐地碎葉則有大云寺。當年唐朝軍隊修建的碎葉城周長達26km,考古學家們在此城的寺廟廢墟內(nèi)曾揀到4枚唐代錢幣,上面有“開元通寶”和“大歷通寶”字樣。
北庭都護府城址大約毀于元末明初的戰(zhàn)火中。北庭都護府城址遺址平面布局略呈長方形,分為內(nèi)外兩城,外城南北長約1.5km,東西約1km,城墻周長4596m;內(nèi)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東北部,城墻周長3003m,內(nèi)外城墻都有馬面、敵臺、角樓和城門。(圖2)在城的北墻和相當于南門的位置各有一個寺廟殘址。清代學者徐松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對北庭故城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了唐金滿縣殘碑等遺物。英國的斯坦因是第一個對北庭故城進行考察的外國探險者,掠走了大量唐代的珍貴文物。此后芬蘭探險家馬達漢和日人橘瑞超一行對北庭故城進行了考察和盜掠。
圖2 北庭故城遺址(俯瞰)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在北庭設立節(jié)度使,統(tǒng)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zhèn)兵2萬余人,其中瀚海軍12000人就屯駐于北庭。安史之亂以后,中原地區(qū)動蕩不安,由于抽調(diào)西域兵力入中原平叛,導致西域防守空虛,吐蕃趁機入侵,但是北庭的佛教信仰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在唐代北庭地區(qū)佛教占據(jù)主導地位,高僧尸羅達摩(戒法)和法界(悟空)等在此地將《十地經(jīng)》和《回向輪經(jīng)》翻譯成漢文,后來被收入《貞元釋教錄》。
天寶九載(750年),西域罽賓國愿歸附唐朝,遣大首領薩婆遠干與三藏舍利越摩來朝,請使巡按。第二年,唐朝派中使張韜光率國信行官兼吏員40余人出使罽賓。隨員中有左衛(wèi)涇州四門府別將車奉朝(731-812年),先祖為北魏鮮卑拓拔氏貴族,后占籍京兆云陽(今陜西涇陽縣西北)。張韜光一行于天寶十二載(753年)至罽賓東都城犍陀羅國①即罽賓國王冬天駐地犍陀羅。,其王禮接唐使。當使節(jié)返回時,車奉朝因病不能隨使團回國,遂留居當?shù)?。他病中發(fā)愿,痊當出家。病愈后遂拜三藏法師舍利越魔為師,出家為僧,法號達摩馱都,華言法界,遍游天竺各地,是玄奘之后在天竺影響很大的另一位唐朝僧人。后歸國,臨行時舍利越魔給他梵本佛經(jīng)《十地經(jīng)》《回向輪經(jīng)》《十力經(jīng)》3部,并佛牙舍利一枚。他翻越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進入安西節(jié)度使駐地龜茲(今新疆庫車),用一年多的時間譯出了《十力經(jīng)》,后入在北庭(今吉木薩爾),又與當?shù)馗呱黄鹱g出了《十地經(jīng)》和《回向輪經(jīng)》。此后北上,經(jīng)回鶻路,于貞元六年(790年)回到長安(今西安)。從離開長安到返回,前后歷時40年。法界將帶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譯經(jīng)卷進奉,唐德宗封他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但他愿繼續(xù)為僧,德宗敕命住長安章敬寺,并賜法號“悟空”。
由唐悟空口述、圓照整理的《悟空入竺記》載:
從此又發(fā)至北庭州,本道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楊襲古,與龍興寺僧,請于闐國三藏沙門尸羅達摩(唐言戒法)譯《十地經(jīng)》,三藏讀梵文并譯語,沙門大震筆授,沙門法超潤文,沙門善信證義,沙門法界證梵文并譯語。《回向輪經(jīng)》翻譯準此。翻經(jīng)既畢,繕寫欲終,時逢圣朝四鎮(zhèn)、北庭宣慰使中使段明秀來至北庭。洎貞元五年(789年)已巳之歲九月十三日,與本道奏事官、節(jié)庭押衙牛昕,安西道奏事官程鍔等,隨使入朝。當為沙河不通,取回鶻路,又為單于不信佛法,所赍梵夾,不敢持來,留在北庭龍興寺,藏所譯漢本,隨使入都。[14](P126)
文中有龍興寺最早的記載,說明當時的庭州是高僧聚集的地方,為西域的佛教中心之一。在《十地經(jīng)》和《回向輪經(jīng)》的翻譯過程中,悟空(法界)證梵文并譯語,參與了翻譯事宜。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高僧圓照編撰《貞元釋教錄》,其卷下《入藏錄》中新收的6部39卷經(jīng)典中,就有悟空參與翻譯的《十力經(jīng)》1卷(署勿提提犀魚譯)及《回向輪經(jīng)》1卷(署尸羅達摩譯)、《十地經(jīng)》9卷(署尸羅達摩譯);并將法界(悟空)在西域的見聞寫成《悟空入竺記》,作為《十力經(jīng)》的序言,記述了其在天竺的游歷事跡?!端胃呱畟鳌ぬ粕隙颊戮此挛蚩諅鳌份d:
尋抵北庭,大使復命??粘鲨髪A,于闐三藏戒法為譯主,空證梵文并度語,翻成《十地》《回向輪經(jīng)》。事訖,隨中使段明秀,以貞元五年己巳達京師,敕于躍龍門使院安置。進上佛牙、舍利、經(jīng)本,宣付左神策軍繕寫。功德使竇文場寫畢進呈,敕署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乃歸章敬寺。次返云陽,問二親墳樹已栱矣。凡所往來,經(jīng)四十年,于時已六十余。所翻經(jīng)三本,共十一卷,翻經(jīng)大德圓照《續(xù)開元錄》皆編入藏,復記空之行狀焉。[15](卷3,P45-46)
記述了悟空進獻經(jīng)本和繕寫進呈的經(jīng)過,以及編入《貞元續(xù)開元釋教錄》的情況。日本石井光雄積翠軒文庫所藏傳為敦煌發(fā)現(xiàn)的《神會語錄》,有題記云:
唐貞元八年歲在未,沙門寶珍共判官趙秀琳,于北庭奉張大夫處分,令勘訖。其年冬十月廿二日訖。[16](P67-68)
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陷北庭,節(jié)度使楊襲古與麾下2000余人退守西州(今吐魯番東南高昌故城),不久又一度收復北庭。該則史料說明在貞元八年(792年)時,北庭漢傳佛教的傳播仍在繼續(xù),且仍使用唐朝年號,說明北庭仍在唐朝控制之下。直至貞元十九年(803年),吐蕃方攻陷北庭節(jié)度使管轄的西州。[17](P98)回鶻是鐵勒諸部的一支,回鶻首領仆固俊于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往附因收復吐蕃所侵諸州而授沙州節(jié)度使的張義潮,時吐蕃論恐熱大掠鄯、廓等8州,乃率部徙居北庭一帶。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仆固俊破吐蕃,斬論恐熱,克北庭、輪臺、清鎮(zhèn)諸城,進取西州。仆固俊派手下的達干(官名)米懷玉覲見唐懿宗李璀,北庭名義上復歸于唐,成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所轄的城鎮(zhèn)。這支回鶻在唐舅的保護下又攻取伊州,逐漸以高昌為中心,建立高昌回鶻(也稱西州回鶻)政權(quán)。唐代的庭州境內(nèi)寺院林立,高僧云集,是吉木薩爾地區(qū)佛教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期,留下了彪炳史冊的典籍和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圖3)
圖3 北庭故城遺址(寺院)
除修建寺院外,唐代也在北庭開鑿了千佛洞石窟,位于今吉木薩爾縣城西南3.5km處山前丘陵上。其修建年代很可能是武周時期。也有專家根據(jù)路線、方位和地望,認為高臺寺就是現(xiàn)在的吉木薩爾千佛洞①千佛洞為石窟寺俗稱,指開鑿于山崖上的佛教洞窟。,唐代高臺寺是一座石窟寺院。[18](P96-105)
千佛洞為北疆現(xiàn)存唯一的石窟寺,僅有一窟,內(nèi)有3座拱形支提窟,相互有甬道連通(圖4),后室有釋迦牟尼涅槃像,身長約6m。關(guān)于千佛洞的發(fā)現(xiàn)和千佛寺的修建經(jīng)過,清光緒年間成書的《烏魯木齊事宜》中載:
圖4 千佛洞
傳聞自乾隆三十五、六年間,有濟木薩①濟木薩即吉木薩爾。城內(nèi)賣菜民人患眼疾,逾年不愈,將至失明,無以糊口。幸賴熟悉山路,每遇天氣晴明,杖赴山揀柴度日。一日進山,眼疾遽發(fā),其痛難忍,至欲輕生。摸索至一山崗樹下,解帶欲縊。忽聞旁有人言:“此山下有水,洗眼可痊?!逼涿袢嘶貑?四無應聲。驚坐山旁,癡想欲睡,又聞人言如前。若是者三。其人甚疑,匍匐下坡,聽有水聲,祝曰:“此必神明指示。如果洗愈,情愿出家為僧?!彪S坐溪邊撩水洗目。疼痛即止,漸漸透明。洗一日夜,兩目即能視物。望空叩謝,復上山坡,背山歇坐。忽見坡土坍裂,其內(nèi)透出白灰墻壁。隨用手刨挖,內(nèi)竟空虛,有門洞形跡。因即出山,遍告眾人,攜帶鍬镢等物,赴山筑開洞門。門里甚黑暗,取燭照之,洞形如半月,見一臥佛,身長丈六,金面跣足,衣服顏色如新。又有銅佛,大小不計其數(shù),自尺余至三五寸不等,土花銹蝕者極多。其民人感泣,即日落發(fā)募化,于洞前接蓋廟宇,極其壯麗。[19](P98-99)
文中記述吉木薩爾千佛洞的發(fā)現(xiàn)是在乾隆三十五、六年(1770-1771年),其中以溪水洗目而眼疾痊愈的故事當屬編造,但發(fā)現(xiàn)洞窟的記述當大體不誤。當時的臥佛金面跣足,衣服顏色如新,保存狀況較好,內(nèi)有大量銅佛,當屬戰(zhàn)亂時僧人封存。
晚清時期國家動蕩不安,清政府對新疆地區(qū)的控制力減弱,千佛寺于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時再次被毀。光緒年間,隨著左宗棠收復新疆,又有大批內(nèi)地軍民移入新疆。隨左宗棠進疆的一位湖南籍張道士與同來僧人感慨千佛寺曾經(jīng)的輝煌,經(jīng)過10年左右的隨募隨修,重建了廟宇。1907年芬蘭探險家馬達漢由中亞進入新疆到達吉木薩爾,考察了千佛寺,他描述千佛洞說:
在較大的拱頂下面的后墻佛臺上躺著一座“臥佛”,是一座十步長的巨型側(cè)臥姿態(tài)的佛像。佛像泥胎黑漆,臉面墨黑、油光發(fā)亮,頭發(fā)卷曲,雙眼微睜,眉心有一顆痣。拱頂兩側(cè)走廊的外墻上都有9個佛龕,佛龕里有同樣多的佛像,所有佛像大約有一米高。里面的拱頂壁有三座內(nèi)凹的佛龕,每座佛龕里有一座大佛?!扒Х鹚隆边@個名字是形容佛像之多的意思。建新廟是為了保護這些從回民“暴動”中搶救出來的佛像(包括大臥佛)不被毀滅。當?shù)鼐用窨隙ǖ卣f,臥佛是石頭做的,非常古老。[20](P277-278)
臥佛的面色由金色變?yōu)楹谏?,當是由于?zhàn)亂的破壞而改變。馬達漢在吉木薩爾千佛寺發(fā)現(xiàn)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紀念碑,上刻有“重建千佛洞碑序”,與《烏魯木齊事宜》記述的時間有所出入。
1902-1914年間,日本西本愿寺第二代法主大谷光瑞組織探險隊三次進入新疆和中亞地區(qū),循佛教東漸的路線考察了沿途的遺存。1908年,野村榮三郎和橘瑞超在第二次探險途中,于10月10日到達吉木薩爾,14日對俗稱破城的北庭古城進行了挖掘,首先發(fā)掘了城西北角的一個廟址,得到《金丹全傳》1冊、完整的《大般若經(jīng)》1冊、經(jīng)典5冊(年號有明朝的天啟、清朝的乾?。?、碑的殘片15-16個、香爐1個等。隨后在10月19日調(diào)查了千佛洞:
千佛洞在朝東的大堂內(nèi)安放著三座佛像,在堂后的洞殿里,有3米多高的石刻臥佛,還供有觀音和千佛。從堂前正在興建中的戲臺來看,廟會的時候一定朝拜者很多。堂北側(cè)的碑上有大清的扁額,但碑文看不清。堂的旁邊有一塊建于乾隆二十六年、高1.6米的碑,上面刻有下列碑文:重修千佛洞碑序。
吉木薩爾千佛洞由來已古。自城內(nèi)行6公里,進入谷口,土地豐,林草茂,蒸蒸生氣。曾聞此洞唐宋時代即有。洞內(nèi)近2米的石雕為臥佛。佛堂曰玉泉殿。洞壁刻有菩薩,或立或坐,色相各異。[21](P147)
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千佛洞的大致情況,其大約開鑿于唐宋時期,主佛為臥佛,還有觀音和千佛。當時千佛寺是吉木薩爾佛道兩教共同的活動場所,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民國時期。讓人痛惜的是,在文革時期,千佛寺和千佛洞再次被毀,寺院被拆除,佛像被搗毀,佛經(jīng)和圖籍被燒毀,洞窟被夷為平地,[22](P5)只剩下千佛洞中臥佛的殘破蓮座臺能夠勉強辨認,對于精確判定其建造年代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上世紀90年代重建了千佛寺,但與過去相比已基本上面目全非。
在漢代佛教傳入以后,至唐朝時中國已然成為佛教的中心,漢傳佛教開始回傳西域,北庭地區(qū)的佛教也達到了鼎盛時期。當?shù)氐姆鸾绦叛霾粌H受中原內(nèi)地的影響,同時也吸收了龜茲和于闐的佛教文化。入宋后,在高昌回鶻時期,北庭佛教信仰仍然盛行。在東察合臺汗國時期北庭佛教開始衰落,伊斯蘭教成為主流信仰,但是北庭地區(qū)的佛教信仰并未斷絕,在千年之后依然延續(xù)了下來。北庭地區(qū)佛教的興盛,是大唐王朝強盛的縮影,在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