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太廣
紅色信仰是我一生的追尋,紅色基因傳承是我的職責和義務。
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在農村生活,在鄉(xiāng)村成長。當我懂事的時候,就聽長輩們講,中國共產黨是窮苦人的大救星。那時候只能從電影、連環(huán)畫里了解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我上小學后,老師教的第一首歌是《東方紅》,歌曲里“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當時我對歌詞的寓意還不太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共產黨人英勇形象,慢慢鐫刻在我的腦海里。特別是我成為一名少先隊員后,懂得了脖子上系的紅領巾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不顧個人生命安危用鮮血染紅的。
記得1965 年清明節(jié)那天,我們水屯完小的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去祭掃革命烈士墓。我們排著浩浩蕩蕩的長隊,冒著蒙蒙的細雨,唱著“山鳥啼,紅花開,陽光照大路,少先隊員來掃墓。墓前想烈士,心潮正澎湃,意志如長虹,氣節(jié)像松柏。頭可斷,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丟……”的歌曲,向薛莊北側的革命烈士墓走去。
烈士墓周圍的蒼松翠柏顯得莊嚴肅穆。同學們懷著莊重的心情,列隊在烈士墓前站立。學校領導宣布全體肅靜、脫帽,向革命烈士默哀,少先隊員代表向革命烈士墓敬獻花圈。當校長朱廷耀講道:“這里埋葬的是一位抗日英雄,他被敵人的子彈打中后,腸子流了出來,仍堅持捧著腸子向敵人還擊……”我聽著聽著就流淚了,想起了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我們默哀后,邁著沉重的步伐,圍繞烈士墓瞻仰一周。之后,在墓地旁邊拔雜草、打掃衛(wèi)生。祭掃活動時間雖然不長,但給我印象深刻。從那時起,紅色信仰的種子已經慢慢播種在我幼小的心靈中。
大別山革命老區(qū)
從那以后,每年我們都會在學校的組織下為革命烈士掃墓。我上初中時,曾到過孟莊大隊孔莊給孔繁益烈士掃墓。聽大人說,孔繁益曾與馬尚德(楊靖宇)、張家鐸、李鳴歧等早期共產黨人一起參加并領導過確山暴動、劉店秋收起義、水屯抗糧抗款斗爭等。他親手建立了汝南縣最早的黨組織——孔莊黨支部??追币嫦群笕稳氇z,雖遭嚴刑拷打,仍寧死不屈,于1944 年壯烈犧牲。他的光輝事跡在水屯一帶流傳很廣,他的革命精神被后人敬仰和傳頌。
紅色信仰就像一盞紅燈照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使我從小就樹立了學英雄事跡,走革命道路,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做共產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思想。
為了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在水屯高中上學時就開始寫入黨申請書。參加工作后,我要求入黨的心情更加迫切,對革命先輩更加崇拜,對紅色信仰也更加堅定了。1983 年7 月1 日,我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入黨宣誓儀式后,就與公社黨委組織委員潘德榮一起到王樓之戰(zhàn)遺址、戰(zhàn)地醫(yī)院舊址和無名革命烈士墓群參觀、憑吊。到汝南縣委宣傳部工作后,每到清明節(jié),就去縣城南關的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瞻仰那位大革命時期曾與蔡和森、李大釗共同傳播紅色思想的革命先驅——李渭濱烈士。到正陽縣委工作后,就到1947 年8 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途經汝河的雷崗之戰(zhàn)舊址,緬懷在搶渡汝河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
我到駐馬店市委辦公室工作后,經常隨領導到楊靖宇故居、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竹溝革命烈士陵園等地參觀、瞻仰和學習。每當我站在革命烈士的墓碑前,總是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似乎看到了中共六大代表李鳴岐被捕入獄,身受重刑,仍堅強不屈的悲壯情景;似乎看到了鄂豫邊游擊隊長陳香齋犧牲前高喊:“我沒有看到勝利,希望你們?yōu)楣伯a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的身影;似乎看到了民族英雄楊靖宇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只身與日寇激戰(zhàn)五晝夜,在茫茫林海中吃草根、嚼樹皮、吞棉絮,一直戰(zhàn)斗到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英雄壯舉……同時想到無數(shù)革命先烈在血雨腥風的艱苦歲月,在硝煙彌漫的激烈戰(zhàn)場,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了推翻蔣家王朝的黑暗統(tǒng)治,為了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義無反顧地走向戰(zhàn)場。在槍林彈雨中前仆后繼,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贊歌……紅色信仰使我的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靈魂一次次得到洗禮。使我在每個工作崗位上,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履職盡責,為黨爭光。
2017 年7 月,我退休后去駐馬店市老區(qū)建設促進會工作,經常到革命老區(qū)調研,到革命紀念地進行考察,到紅色紀念場館參觀學習、到革命烈士陵園瞻仰,使我對革命老區(q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先后參與了對革命老區(qū)重點貧困村的脫貧攻堅、關于《大別山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規(guī)劃》實施情況、竹溝“特色小鎮(zhèn)”建設、全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革命老區(qū)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駐馬店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全市紅色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分別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我先后創(chuàng)作了《守望紅色信仰》《追尋紅色信仰》《堅守紅色信仰》《竹溝榴花紅似火》《紅色文藝宣傳隊》》《紅色鐵皮喇叭》《紅色歌謠》《紅歌伴我成長》《我為大橋站崗》》《我們那時學雷鋒》《與楊靖宇并肩戰(zhàn)斗的孔繁益》等近百篇文學作品,分別被人民日報、作家文摘、文藝報、黨的生活、時代報告等報刊采用。我撰寫的《楊靖宇精神:從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的傳承》《竹溝精神與大別山精神一脈相承》《傳播紅色文化 賡續(xù)紅色血脈》《紅色基因重在傳承》《讓紅色基因在祖國大地代代相傳》《革命老區(qū)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發(fā)展的路徑與思考》等論文分別在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農民日報、河南日報、祖國雜志、中國老區(qū)建設雜志、天中學刊等報刊上發(fā)表。我參與編著了《駐馬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研究》《駐馬店紅色文化概論》《駐馬店紅色印記》《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論壇論文集》等圖書。我應邀參加了省委宣傳部召開的河南省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工程項目推進會、全國老區(qū)宣傳工作會、第十二屆中原智庫論壇、電影《打鐵花行動》看片研討會并在會上發(fā)言;我受邀在市委組織部遠程教育“直播課堂”《農村黨員學黨史》欄目開講《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老區(qū)精神》、在駐馬店市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大型文獻紀錄片《豐碑》和“百名黨員講黨史”專題節(jié)目中接受采訪、專題為黃淮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進行《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老區(qū)精神》講座。我撰寫的《竹溝精神與大別山精神一脈相承》在全市“百年黨史風華正茂”主題征文活動中,被市委宣傳部等部門聯(lián)評為一等獎;去年被中國老區(qū)建設促進會命名為《中國老區(qū)建設》優(yōu)秀通訊員。
楊靖宇將軍
現(xiàn)在,任何榮譽、名利對我來說都不重要。只想在新時期的趕考路上,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為革命老區(qū)建設發(fā)揮余熱,為傳承紅色基因做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