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芽芽圖/鹿鹿
手機打開,點餐等待,門一開,小哥來—“您好,這是您的外賣!”
古往今來,干飯人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做著同一個“白日夢”:足不出戶,就能把天下美食一一嘗完。
外賣的出現(xiàn),讓現(xiàn)代人美夢成真。
可你知道嗎,這個“白日夢”其實早在宋朝,就被古人安排得明明白白。咱們現(xiàn)代人愛點外賣的基因,說不定就是從那會兒遺傳下來的,不信你跟著小編來看!
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宋朝市中心逛一圈,茶坊、酒肆遍地開花,餐廳、大排檔想吃啥吃啥,甜品、飲料挑得人頭暈眼花,沒人敢在這兒說自己是天下第一美食家。
頗具商業(yè)頭腦的飯店老板,目光也更長遠。除了將店里的食客照顧周到,他們還想打通飯店與“家里蹲”食客之間的最后一千米路—送飯上門,外賣服務就此誕生。
起初,客人想吃外賣,得先派人來店里提前點餐。到了約定好的時間,兼職“外賣小哥”的店小二就會提著美食,咣咣敲你家房門。隨著顧客好評噌噌上漲,老板又開發(fā)了“移動點餐”業(yè)務—每到飯點,各家小二都會走街串巷,上門推銷,客人當場下單,美食隨叫隨到。
早在《清明上河圖》中就能看到“外賣小哥”的身影。只見他腰系圍裙,手拿外賣,目光堅定,看向遠方,饑腸轆轆的客人到底是誰?是街角的鐵匠,還是城南的富商?有沒有可能會是當今圣上?
誰說皇上不吃外賣?平日在宮里不是大魚大肉,就是山珍海味,宋孝宗早就吃膩了。作為資深外賣愛好者,他動不動就要派人把民間的網(wǎng)紅小吃搜羅回宮,給自己解解饞。
一次觀燈節(jié),宋孝宗咂巴著嘴,翻了翻自己的外賣收藏夾,最終選了“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等當作夜宵。一頓風卷殘云過后,他摸著滾圓的肚皮,心滿意足地打了個飽嗝,隨后給店家打了個五星好評,又大方地給了不少小費。
皇上帶頭點外賣,引領下館子風潮?!稏|京夢華錄》中記載:“市井經(jīng)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彼纬最I們也不買菜做飯了,他們紛紛走進飯店,緊跟皇上步伐。
雖說宋朝美食眾多,可并不是每家店都提供外賣服務。
正店,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五星級大飯店,平日里走高端奢華路線。高大氣派的建筑,從外觀上就能勸退普通百姓。它的客戶大多是豪門顯貴,所以一般只承辦大型宴會,不送外賣。
腳店,店并不如其名,和腳沒太大關系。這種飯店就類似于中檔餐廳,走都市白領路線。明碼標價的起送費,讓只想吃碗面的客人望而卻步。
分榮,就和現(xiàn)在的大排檔、“蒼蠅館子”差不多,無論你身價幾何,有幾輛馬車,不管你是燒烤小火鍋,還是吃咸菜就饃,店里的服務總是熱情周到,外賣小哥的配送也是火力全開,因此分榮的外賣生意總是火爆異常。
比起一次性餐具、飯盒,古代外賣配送裝備可有儀式感多了。古人會用木制的食盒送餐,食盒內(nèi)部有好幾層,像一棟小樓房,每道菜都獨占一層,能有效避免菜品串味。
在送餐完全靠跑的古代,送餐時間與外賣小哥的體力掛鉤,萬一途中再遇上冷空氣突襲,那熱干面到手基本也就成了“冷面”。為了能讓客人吃上熱乎的飯,古人又發(fā)明了一種保溫餐盤—溫盤,它由上下兩層瓷構成,上層瓷薄,下層瓷厚,中間是空心的,往夾層里灌入熱水,就相當于讓菜品躺在了電熱毯上。
當然,宋朝人的奇思妙想還體現(xiàn)在菜品上?!秹袅讳洝っ媸车辍肪陀涗浟水敃r的外賣菜單:“又有專賣家常飯食,如攛肉羹、蹄子清羹、魚辣羹、雞羹……”菜品之多,就是肺活量再好的相聲演員,報這個菜名也得費點勁。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季節(jié)限定美食。夏天是消暑飲食的主場,“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冰雪甘草湯……”哪個吃完不是透心涼,心飛揚,仿佛坐在空調房。
到了冬天,熱氣騰騰、滋滋冒油的烤肉則成了食客心里的光,“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有人說,光外賣就夠拍一部《舌尖上的宋朝》,真是毫不夸張。
看完古人的外賣,是不是覺得自己手里的外賣都不香了?
不過外賣再好,也比不上爸媽的手藝更香,不說了,老媽叫我去吃水煮肉片、魚香肉絲、麻婆豆腐……醋熘丸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