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話心理師:十三種情緒的正確打開方式

2022-07-13 08:10:19SCARLETT
ELLE世界時裝之苑 2022年7期
關鍵詞:恐懼疫情

SCARLETT

恐懼大概是疫情中最主要的情緒了,憤怒、抑郁、無助……都像是恐懼的連鎖反應。重大的災害直接破壞了人類的基本安全感:因為它危及了人的存在和生命。在生命之初,嬰兒時期的我們是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那時的我們因弱小而恐懼,所以需要被母親非常好地照料。隨后我們獲得并泛化了一種安全感:不只媽媽是安全的,爸爸、同學、老師、大地、空氣都是安全的!我很自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然而當疫情來臨時,我們發(fā)現(xiàn)原本賴以呼吸的空氣里是可能有病毒的,會侵蝕我的,并且還因此必須讓渡一些生活的自由,怎么能不恐懼?

因為我們這幾代人沒有面臨過現(xiàn)在的局面,缺少一種相應的心理準備。當我們無法預期事情的開端和走向,就會感到失去控制,意識到自身的渺小,隨之被更深的恐懼淹沒??謶直旧聿⒉皇窍麡O的,情緒都有信號作用—告知我們正在發(fā)生什么,動員我們的身心去應對挑戰(zhàn)。只不過人們不太喜歡恐懼,總是想方設法地繞開它,這樣的繞開恰恰使我們缺少應對恐懼的經驗。

討論恐懼之時可能要做一個區(qū)分,我們恐懼的“疫情”到底是什么—是一個聲音的命名,還是實在的危險?多數(shù)人并沒有感染的經歷,疫情卻似出現(xiàn)在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未現(xiàn)身又不斷返回,已經脫離了新冠病毒本身而被意識形態(tài)化了。我們害怕的也許是疫情這個“能指”,對于每個人來說它已經變換出了不同的含義,這也是我們重新去理解自己的一個契機。

疫情過后需要療愈的可能是整個社會,自殺比率延遲性增高、疫情中配不到藥的人病情加重、二次創(chuàng)傷……許多心理危機正在發(fā)生。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的陸林院士說過:“新冠疫情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至少持續(xù)20年?!痹掚m如此,人類都是從災害之中走過來的,一個好的社會系統(tǒng)會給民眾帶來安穩(wěn)的感覺,宏觀層面的復蘇、專業(yè)人員的關懷、公民的責任與團結、藝術的療愈……我們需要一層層地修復。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了解這座城市,它經歷了那么多歷史事件,并非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

人們會慢慢適應,因為我們有一種“心理彈性”,能 讓那些掌控感和熟悉感回到身邊。中國文化的抗逆性是很強的,有許多智慧珍藏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像《易經》里許多的卦辭、爻辭,都是古人對于變動、不安的提示,在我們多災多難的歷史中一代代傳承下來。

因為職業(yè)的特殊性,我們需要去接受別人的恐懼。不論自身恐懼與否,面對來訪者時不能把自己的門關上。在臨床當中,我們幫助來訪者哪怕是繞個彎,最終還是要回到恐懼本身,充分地體驗并接納它,從而掌握應對甚至使用恐懼的方式。

人們壓抑了對疫情的恐懼、焦慮,卻在另一個層面—即身體層面表達了出來。健康的人需要用一些“心理防御機制”去穩(wěn)定自己,以免完全喪失社會功能。如果是嚴重的精神病人,可能是更直接地表達害怕:世界都要崩塌了!

這些也是人們努力在拿回控制感的證明—有太多事要去應對,那我就多吃一點、少睡一點。只不過這種努力對精神來說,強度太大。中國人的囤積習慣其實是件挺奇怪的事兒,《周易》里講儲存準備的“屯卦”—可能是它的某種文化原型。當然,不同時期囤的東西不一樣,像雜志、專家訪談這種積極的心理資源,也是可以囤一點的。

“創(chuàng)傷”有時候是在無意識層面的,囤積行為就是對于災害、創(chuàng)傷的本能反應。從前我們還責備父母怎么不喜歡扔東西、在家里囤那么多東西干嘛?經歷過這次災害,我們知道家里有點囤貨還是好的(笑)。

我們以戰(zhàn)斗—逃跑—凍結反應來理解—憤怒是選擇“戰(zhàn)斗”,是一種力量,憤怒恰恰表明他是懷著希望的,期待生活環(huán)境變得更好;抑郁/悲傷卻是喪失希望的,“我戰(zhàn)斗了、吶喊了沒有人回應,那我就躺下來好了”;裝聾作啞和自我麻痹就像小動物遇到危險時的“凍結/裝死”……這些都是不同的自我保護策略,不要去責備他們。疫情中這些情緒是很正常的,2020年我們在對全國各地7萬多人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武漢疫情爆發(fā)后的1個月里,35%的人出現(xiàn)了明顯的抑郁或焦慮。

就去理解和涵容這樣的情緒吧—情緒需要宣泄和表達。上海的心理援助工作讓我對人的內心世界生出一種敬畏,人與人的痛楚有時并不相通。電話那一頭的人最初的訴求可能是“我沒有食物”“家人沒法看病”“方艙條件太糟”……心理工作者也許做不了什么,只能去容納他的情緒,允許他在那個情緒狀態(tài)中待一會兒。如果你去扭轉、拒絕他的感受,就像你在否定這個人一樣。對社會而言,也希望媒體能夠涵容民眾的情緒。

當小動物遭受威脅的時候,有時是戰(zhàn)斗,有時是逃跑,有時會呆住甚至裝死。人也一樣,若是沒有找到好的應對策略,就可能以“躺平”來節(jié)省能量—為了防止自己亂動,他需要先呆著不動,以便能夠感受一下,思考一下……你也可以把這視作休息,但這個休息不是為了永遠的休息。

在時代的“內卷”中,可以看到“欲望”被不斷制作的過程—你買了一套房,可能想買第二套,社會化的欲望對我們提的要求越來越高?!疤善健?恰好是人在被榨干之后的思考—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想,大部分人之所以“躺平”,都經歷了痛苦的抉擇過程—必然是現(xiàn)實條件與自身條件之間出現(xiàn)了巨大的沖突。人們被卷入了一場高負荷的馬拉松、軍備競賽,每個人體質不同,累了以后自然倦怠。這是有佛學色彩的,求而不得、只能放下,所謂佛系就是此意。

陳勁驍: 什么樣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呢?如果回看朋友圈刷屏數(shù)據和閱讀量,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哪一類文章更容易被用來刷屏:有夸大化和確定化的信息、有許多簡單結論的文章。大家可能有這樣的習慣,讀一篇文章會急著去找那些被高亮的句子和結論,對于如何得出這個結論并不感興趣。這是大眾的一種心理—全面的觀點并不那么抓人,陰謀論反而容易被加速傳播—雖然說我們是理性人,但是人往往不那么理性。

我在法國生活的時候,發(fā)現(xiàn)法國人特別愛爭吵,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也會引用觀點擺證據,把爭吵的過程看得十分重要,勢必通過不斷執(zhí)行、打磨和辯論獲得意見…… 而我們的民族是很不擅長爭吵的,多數(shù)人慣于聽信來自權威的某個意見。這就要聯(lián)系到教育方式了:從小父母可能告知我們何為對錯,我們服從便可。西方人更多地反思為什么我要去做這件事?在得出結論之前有一個內在的辯論空間。而我們,有時只想得到一個結論。

還是要確立一個屏蔽機制。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壞消息傳得更快。人們傾向于記住那些有危險性的事情,這是進化的設定。然而一有風吹草動就做出反應,我們的資源和能量很快就會耗盡—你需要掌握一個合適的參數(shù),塑造自己的過濾器。

上海疫情最早在徐匯區(qū)爆發(fā)時,讓人措手不及,身為醫(yī)生并堅信上海的精準防控及安全性的我,也曾短暫地失去過信心,被負面信息淹沒……后來才返回來思考,與環(huán)境做一定的隔離。雖然我也十分關注疫情的走向,但提醒大家—不要把大量時間放在對疫情信息的追逐上去,要有明確的工作和生活計劃,專注地做每一件事—做核酸就專注地做核酸;在團購就專注地團購;工作之余可以閱讀、看電影,為自己創(chuàng)造放松的環(huán)境。

面對這么多信息,一些意見領袖的聲音就顯得格外重要,他們的話會被認定為權威去信奉。這些人能否對他們的聲音負責就是關鍵。也有令人遺憾的現(xiàn)象—人們需要權威替我們形成意見,我們去認同,就顯得是在堅持自己的主見;當情況失控后,權威又可以輕易被推翻,成為大眾話語的犧牲品……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內在缺乏一種真正的信仰。

當我們習慣網上交流,以“虛擬人生”會面,真實的人格沒有露面的機會,則受到越來越少的滋養(yǎng)。久而久之彼此以真實人格互動的風險增加了,不得不藏得越來越深。當然,作為臨床工作者,那些完全不孤獨的我們少有機會見到,所以不能夠替他發(fā)聲,說“你只是還沒感受到你的孤獨而已”!我猜肯定有人活得也挺好的,很適應這種時代特性。

亞里士多德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靈”。若非自閉,人是需要與他人交流的,所以隔離會帶來精神壓力??墒侨艘灿袃炔繉υ挼男枰毦右馕吨踩那楦斜磉_空間。選擇獨居之人可能對親密關系有一種抗拒—因為與他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下,更根本的人格面具需要被拔除,自身更真實的、更讓人難以忍受的部分會出來。

還是要區(qū)分孤單、孤獨和獨居?!肮聠巍笔且粋€人沒有能力去與人建立關系,想依賴別人卻沒有辦法去依賴;“孤獨”卻是主動、從容的。2021年有研究表明,中國的獨居人口近億、45%的單身人群是主動選擇的結果。這是社會自然發(fā)展出來的生活方式。我特別認同“宏觀群居、微觀獨居”的說法,大家在鄰里之間或社交媒體上對話、參與活動,酒闌人散后,就回到自己獨居的狀態(tài),做回自己。一個成熟的人,“依賴”和“獨立”兩部分都是需要的。

有些人先天氣質就是高敏感的,在嬰兒階段就能夠看出,一些嬰兒對外界刺激沒什么反應,另一些嬰兒卻對細微的變動反應強烈。如果一個人恰好使用了先天的能力,嗅覺發(fā)達之人成為品酒師、對情緒敏感之人成為助人者……那運氣不錯。然而有些高敏感是“創(chuàng)傷”引起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讓一個人的生命很難舒展。畢竟,哪兒有那么多蛇呢?高敏感未必是病,但若經由心理幫助降低這種過于亢奮的情感,他的內在壓力會更小,外在會更靈活。

赫爾曼· 威特金提出的兩種認知方式中,“場依存型”的人極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即我們講的敏感。甚至有一個叫“超感性”的病理現(xiàn)象,周圍的每一種聲音、信息、形象不斷在他腦中縈繞,以至于他根本無法睡著。我在學生時代也為“敏感”所困—敏感一方面是一個咨詢師需要擁有的優(yōu)秀特質,意味著我可以輕易地共情他人,明白來訪者在講什么,另一方面也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困難,讓我整個人特別不放松。渡邊淳一有本書叫《鈍感力》,他認為當今社會大家都變得敏感了,需要遲鈍一點。

或是“外貌焦慮”,如何理解這樣的現(xiàn)象呢?

太多的焦慮,意味著你有太多欲望,沒有找到一個真正的欲望的表達(方式)。欲望的本質是匱乏的,了解多少知識都沒有窮盡,整完鼻子還想整眼睛……你不會因為擁有它們,就會感到安心。

過度本身—在傳統(tǒng)的中國人看來就是一種麻煩,不管是哪種過度。

當社會充滿朝氣、蓬勃發(fā)展時,人們不太會焦慮;而身處于不斷競爭、內卷、前途暗淡的社會,人可能就會“躺平”,因為他不能承受這種焦慮。如果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不這么狹窄—志愿者、社會工作者、基礎工作者都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年輕人也不會這么焦慮。

焦慮無法被消除,但是可以轉移到一個更有意義的渠道上。

恰恰相反,對于解答的追問是必要的!精神分析是一種勇者的游戲(笑),你明知道那個東西可能是無解的,但并不代表我們不去追問它—“它是如何不可能的?”—這才是關鍵的。

可能是自我療愈,也可能是自我預防。追星啊、吸貓啊、看劇啊……從中儲蓄一些積極情緒。內心沒有快樂的東西的話,我們就會有更少的希望。對我而言,“深度閱讀”是最好的消遣—你應該錨定在那些使自己穩(wěn)定的習慣上。我每年都會重讀我們學派的經典之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本身,也是對自身無意識的一種“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會延展人的思維,當你的思維足夠深—就能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背后看到那些確定不疑的東西,以免你的心被那些風聲和潮水推來推去。

藝術不能當飯吃,不能創(chuàng)造財富,我們卻都需要藝術!人們可能借藝術去重新拼接自己,經由畫作、電影、紀錄片去表達情緒,盡管一些作品看起來是克制而冷靜的。明星呢,有時也是人們的一種自我理想,好像TA在替我表達某種我無法表達的東西。人們看偶像劇時也是憑借想象為自己構建了理想化的生活情境。只不過,小心迷失在這種情境中,忽略了生活中多數(shù)人并不是那么完美的。

一個有意思的差異是,歐美人可能更喜歡有肌肉有力量感的男明星,偏好“男性化”的男性、“女性化”的女性,亞洲的審美則是偏中性氣質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文化可能對于“性”更壓抑,而中性氣質的藝人沒有那么明顯的性的特征。再如年輕人為什么要嗑cp ?一部分是因為在形象上,直接指向性的部分被壓抑掉了。

ELLE:有人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自戀”了,是這樣嗎?

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大致是這樣。積極的一面是人們更愿意彰顯自我、實現(xiàn)價值;消極的一面則是個體會把自己孤立出來,獲得了虛假的掌控感,卻斬斷了生命能量的流動,變得更孤獨。傳統(tǒng)中國也“自戀”:是一種更模糊、曖昧的自戀。

“自戀”一詞源自希臘神話里名為水仙花(Narcissus)的美少年,少年的傲慢惹怒天神后,天神讓他愛上了湖中的倒影:一個鏡像的自己?!白詰佟睂θ粘碚f可能是消極的詞匯,當代精神分析學家卻拓寬了不少積極層面的自戀,還是要辯證地去看待。

擁有健康的“自戀”,確定自己是有價值的和被愛的,是人的一種需要。許多青少年的焦慮就與“自戀”的受挫有關,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無條件地支持,孩子的價值感和信念感很容易被破壞—總認為自己不行、不夠成功,感到羞愧和焦慮。能否形成穩(wěn)定的“自戀”是孩子成長中最大的挑戰(zhàn),是非常不容易的過程。

有些缺點是“假的”。比如說身高183cm是好的,體重100斤以下是美的,跟這些一比都是不足的。當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時候,很難抵抗這些由“看不見的手”營造的標準,他只要看到有人排隊就排進去,可能一開始在A隊,一看B隊人多就轉而去排B隊,看起來很努力,不過是在很努力地排隊??赡苤v得有點直接,對我而言呢,“直言”就是一種修行。因為臨床上假的見多了,假努力、假成功……連躺平都有假躺平呢。

在我們的社會中是比較難去表達攻擊性的。從地緣政治學上來講,我們是農耕社會,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是和平多于戰(zhàn)爭的;而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各種戰(zhàn)爭和政權更替之上,是來自于不斷地攻擊、一方打敗另一方的。法語里有一句話“所有人對抗所有人”,對他們來說攻擊性是不可怕的。然而,我們的社會中有一個被預設的最好的狀態(tài):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公務員、結婚生子、買房買車—朝著那個理想化的狀態(tài)往前走—不需要攻擊!同時,我們的生活中也沒有表達攻擊的渠道,孩子不能攻擊父母,員工不能攻擊上司……攻擊性無法被表達,就會壓抑形成各種疾病和癥狀。如此,彈幕上一些詼諧的話語,倒是年輕人獨特而幽默的攻擊方式。

一種風潮吧,一些媒體鼓勵“受害者”認同,越來越多人便喜歡使用:“我弱所以你要幫我”—既吸引了眼球、降低了內疚感,也無須負責。

當集體的恐懼和焦慮出現(xiàn),群體甚至社會可能“退行”,變得極端而偏執(zhí)—是不是有人來加害我們?人們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也是出于自我保護。

:疫情期間很多熱線都是咨詢親子教育和沖突問題的。對孩子來說,在家上網課,嗅覺、觸覺等感官通道都被封閉了,是挺單調乏味的。再加上學業(yè)壓力,孩子就容易情緒不穩(wěn)定。若是有多動癥、孤獨癥的孩子,在隔離期間更易出現(xiàn)問題。另一面,家長也有工作重壓,這時候就很考驗家庭的溝通能力,好的溝通的前提是,能識別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在一個屋檐下也要努力營造私人空間、維持邊界,而不是從早到晚“大眼瞪小眼”。別看是一家人,社交距離太近也沖突難免。如果矛盾已經點燃了,至少有一方要意識到這個問題—去車里躲是不行了,那就為自己申請一個獨處的空間,以免攻擊性不斷放大。

我感受到最多的還是溫情,普通人之間的守望。我聽到過一個故事:一對九十多歲的陽性老夫婦要轉運出去,鄰居很為他們擔心,就說年紀大了要不就居家隔離,我們愿意連坐,老人卻說我不想連累大家,我走吧。疫情帶來的不只是人性中讓你失望的部分,還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不需要過分偏激。

風險也都在,收益也都在,需要你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在新的位置上建立關系,確是很大的考驗。坦率地來講,作為臨床工作者,我沒有一個針對“ 群體”的藥方。就我個人而言呢,我依然是靠深度閱讀去克服的—那些文本經歷了這么多災難與戰(zhàn)火依然存活,就證明了有些東西誰也不能破壞。

重建“規(guī)則”可能是重塑民眾信任感的關鍵。在一個小家庭中,父母賦予了我們規(guī)則,學會規(guī)則的人將明白現(xiàn)實如何運作。若無規(guī)則會混亂無序,規(guī)則不明確會產生不信任—例如封控期間,某些人利用規(guī)則漏洞去斂財、去逾矩,人們就會困惑:真正的規(guī)則在哪里?我應該遵循怎樣的準則?相反,一些社群之所以互相信任,是因為在資源供給的過程中組織有序、規(guī)則清晰。即使我們可能無法達到絕對完善的法則,也需要朝著這一步邁進。

線下當然更有樂趣了,吃飯可以碰個杯,喝多點可以勾肩搭背;線上的話,云喝酒、云打牌沒有這些樂趣,會有不真實感。但它是不是毫無價值呢?當然不是,線下面要見還得有個路上的時間,這邊直接開視頻就有,那也挺方便。

網絡的確擴寬了溝通的可能性,尤其對于所謂“社交恐懼”的人來說??蓡栴}仍然存在,當我們經由影像去交流,戀人運用文字去戀愛,身體的溫暖和擁抱就感受不到了。當網絡足夠替我們去表達之時,我們還需要身體嗎—還是說,身體只是一個空殼了。

可能還是需要父母去調整。心智成熟的家長能觀察、承受自己的情緒,思考自己的目的及如何達到,且不會在恐懼、憤怒之下做出草率的行為。父母還是要懂一點心理學,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心理,才能為孩子提供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那就充分利用線上視頻的方式,幸好可以這樣,放在以前要靠鴿子送信,那真是……陳勁驍: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孩子的出生,從臍帶被剪掉的那一刻就完成了與母親的第一次“分離”,往后他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分離:很多人卻恰好是在那些時刻,沒有真正地完成分離。也許在斷奶的時候,母親粗暴地不給他喝奶了,卻沒有跟他講“用奶瓶吃奶也是一樣的,我還是會去滿足到你的”。所以一些人長大后體現(xiàn)出極度的分離焦慮,男朋友出去兩天,就覺得哎呀不行了,是不是跟別人跑了……如果她來到咨詢室,我們需要重新賦予這些分離意義,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伴侶之間不需要相互救贖。救贖這個事情最好是交給專業(yè)人員。伴侶是共同成長、共同應對新的議題,從而使自身更完整。很難說這個時代的人是否更難與人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這需要數(shù)據。每一位專家都有他自己熟悉的區(qū)域,他的觀點超過這個區(qū)域之后將失效,我提醒所有讀到這個訪談的人注意這一點。

過去的伴侶更多的是經濟合作的關系,現(xiàn)在的年輕人則更在意觀念契合、共同語言、情緒價值。面對父母催婚,他們會說“給我一個結婚的理由”。如今,許多生活需要都能被社會服務(保姆、育兒師、快遞、外賣、咨詢師等)所覆蓋,不再是兩個人相互扶持才能生活得更好—再者,即便找到了匹配的伴侶,在時代的浪潮里,面對職業(yè)發(fā)展、住地遷徙、個人選擇……兩個人是否能一直保持匹配呢?

“相互救贖”是個挺有意思的提法。其實男性和女性本就不是互補的,不是我們想象的“陰與陽”的方式—一方補全了另一方—達到完美的關系。女性想要的東西,男性可能給不到;男性也一樣,或許他想要的伴侶是一個好妻子的形象,但女性有自己的事業(yè)和追求……在某些方面就無法達到和解。

首先自己要做一個相對心理成熟的人—了解自己的內心、對情緒行為認知有自我調控能力、能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才能跟別人有良好的親密關系,戀愛和婚姻都是如此。

理想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幻想完美的愛情,“愛情三角”中的每一個角都要去達到。而我們正是要認識到這樣的完美關系是不存在的。

我個人是享受婚姻的,但我無法代表所有人。我的來訪者們經過咨詢,有的進入了婚姻,有的離開了,問題不大。重要的是他們自己有沒有成長?我們不會為別人選擇某一條正確的路。不論是與自己的關系還是和別人的關系,都是動態(tài)的、在不斷調整中的,這可能是我們一生的任務。

猜你喜歡
恐懼疫情
恐懼
戰(zhàn)疫情
抗疫情 顯擔當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疫情當前 警察不退
北極光(2020年1期)2020-07-24 09:04:04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開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8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住校記:她在夢里表達恐懼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12
恐懼更奇怪
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恐懼
宣恩县| 西丰县| 水富县| 博客| 韩城市| 上蔡县| 东光县| 犍为县| 新野县| 沙田区| 象州县| 梅河口市| 航空| 淮北市| 凭祥市| 灵寿县| 大兴区| 静乐县| 内丘县| 晋州市| 峨山| 时尚| 秦皇岛市| 太和县| 微博| 碌曲县| 任丘市| 奉节县| 龙口市| 霍林郭勒市| 克什克腾旗| 五台县| 连平县| 饶河县| 乌兰浩特市| 楚雄市| 东港市| 鸡东县| 肥西县| 永丰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