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穿的衣服大都是母親縫補出來的。男孩子貪玩,褲子的膝蓋處,棉襖、小褂的胳膊肘常常磨破,很不好看。母親自有妙法對付,她到裁縫鋪尋來花花綠綠的布塊,裁裁剪剪,飛針走線,在磨破的地方補上的布塊反倒成了衣褲的裝飾。
書包破了,她打上補丁,再繡上一朵小花兒,忒有韻味。窗紗破了個洞,她用蓖麻搓了線,再用絞股藍、薄荷榨汁,將麻線漿染曬干,再順著原來的紋理勾上,那紗窗不僅有了鮮綠的色彩,還有植物的清香。我常想,那些肯花心思修補的人,是對生活用心的人,也是熱愛生活的人。
我想起了漫畫家豐子愷。豐子愷生活簡樸。有一次,他的女兒豐宛音發(fā)現(xiàn)家里窗玻璃碰破了一角,想用厚紙糊上,豐子愷說:“這很不雅觀?!彼冒准埐贸鲆唤?,在上面畫了“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小畫兒,貼在玻璃窗上,不僅補了那一角,還給人以美感。
我把這些做法稱為“補缺”,就是用好的美的東西,把有缺憾的地方遮掩起來,使之感到美好。不止事物,修補人生也要用心,日子才會過得更有味兒。
(摘自《廣州日報》 劉琪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