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皮書》是一部優(yōu)秀的公路片,2018年上映至今已斬獲國內(nèi)外多項大獎。其中唐·雪利作為一名極具爭議性的電影人物,其自我內(nèi)心的迷惘與變化全部融入了電影音樂進行表達。導演彼得·法拉利和配樂作曲人克里斯·鮑爾斯選取了爵士、搖滾和古典三種主要音樂類型,分別以獨特的樂曲風格外化了唐·雪利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外部身份和自我內(nèi)心的三層內(nèi)在表達,也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出淋漓盡致的音樂華彩。
[關鍵詞]綠皮書;電影音樂;古典樂;爵士樂;搖滾樂
[中圖分類號] J905(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4649(2022)02-0064-04
The Triple Musical Expression of Jazz, Rock and Classical Music in the Film Green Book
Wang Zexin
(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Abstract:Green Book is an excellent road movie, which has won many awards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s release in 2018. Among the firm, as a controversial movie character, Don Shirley's inner confusion and change are all expressed in the film music. Director Peter Farrelly and composer Kristopher Bowers chose jazz, rock and classical music as the main music types of the firm, which externalize three layers of internal expression of the reality environment, external identity and inner world of Don Shirley with unique music styles, and also show an incisive music splendor to audience.
Key words:Green Book; Music; Classical music; Jazz music; Rock and roll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zhí)導的一部公路片,自2018年上映至今全球票房已累計4.79億美元,國內(nèi)網(wǎng)友對其評價也頗高,豆瓣評分高達8.9分。該電影在2019年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項大獎,足可見其作品的優(yōu)秀程度。《綠皮書》講述的是一名黑人鋼琴家要到當時種族隔離和歧視十分嚴重的美國南方巡演,因此雇傭了一位意大利裔的白人男司機陪同,一路上兩人歷經(jīng)波折,從固守偏見到互相尊重,最終跨越階級、種族,成為了一生摯友。
除了酣暢淋漓的電影敘事,《綠皮書》的音樂也堪稱靈魂,年僅29歲的配樂作曲人克里斯·鮑爾斯(Kristopher Bowers)選取了以爵士(Jazz)為主的音樂類型,同時間插以古典樂、搖滾樂等不同風格的音樂呈現(xiàn),曲目自如多變,展現(xiàn)了一出兼具表達和欣賞性的音樂華彩。
電影《綠皮書》以公路片的形式為觀眾藝術化地熒幕再現(xiàn)了唐·雪利的巡演之旅,在視聽表現(xiàn)上,觀眾同時享受了爵士樂、搖滾樂和古典樂的三重音樂之美。主人公對種族偏見的不滿、對黑人身份的疏離和對古典音樂的偏愛與回歸全部融入了音樂之中,成為電影表達的一部分作用于敘事。王澤心.電影《綠皮書》中爵士、搖滾、古典的三重音樂表達[J].陜西開放大學學報,2022,(2).
本文基于電影《綠皮書》中三種不同的音樂體裁,將理性的文本分析和感性的欣賞品論相結合,同時配合文化背景、音樂功能和電影敘事等因素,細致探析各音樂文本對主人公的內(nèi)涵表述,從而剖析其內(nèi)在的特定情感內(nèi)容。
一、爵士樂:對現(xiàn)實的憤懣
《綠皮書》的故事背景正值美國六十年代,以馬丁·路德·金為代表的黑人民權運動風起云涌。電影中,爵士樂曲《Blue Skies》是唐·雪利巡演第一場所彈奏的鋼琴曲,作為現(xiàn)實中真實的雪利的代表作之一,該曲目改編自風靡20世紀美國的作曲家歐文·柏林(Irving Berlin)的流行歌曲,這首曲子有著巴赫平均律的風格,因此擁有古典音樂學習背景的雪利能夠用鋼琴三重奏完美地二次創(chuàng)作。
導演用了快一分半的時間奢侈地展示了這首爵士鋼琴曲的絕妙。在全場的一片寂靜中,雪利的鋼琴彈奏緩緩入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加入在減緩原曲調(diào)緊張節(jié)奏的同時,豐富了聲部結構,使得樂曲更具有流暢感和抑揚頓挫的戲劇性,同時三重奏的和聲為樂曲后半部分更振聾發(fā)聵的變形和模進鋪墊了很好的基礎,使整首曲子優(yōu)雅而不失輕快,結構有張有弛而充滿了變化。
在影片的1小時12分20秒,《Blue Skies》后半部分極具震撼力的變形和模進又被導演刻意重復了一次。在佐治亞州的梅肯,雪利來到了當?shù)氐奈鞣辏胍嚧┪鞣s因膚色被店員拒絕,雪利憤怒離開,于是鏡頭切換到雪利在該地的音樂廳演奏,此時的畫面中,一個面向雪利的推鏡頭伴隨著他指尖漸強的和弦模進,于是一個“音樂主題”形成了,并且?guī)в衅浔旧淼臉分寂c主人公的心境聯(lián)系了起來。挪威學者彼得·拉森在其著作《電影音樂》一書中定義了“樂旨”的概念:“樂旨是一小段音樂,由于特定的上下文的原因,它獲得了符號的功能,而開始在特定的脈絡中有著不同于自身的其他含義”。他還提到:“音樂主題可以與情節(jié)中的人物聯(lián)系起來并起到樂旨的作用,這是‘一個自然法則,絕不可違背’”。在《綠皮書》該段落中,《Blue Skies》的這段樂旨無疑標志著唐·雪利在遭遇種族歧視后極端憤懣的心情,但是作為一個擁有良好修養(yǎng)的博士,他無法當眾指責整個社會的不公,只能在音樂中寄托他的憤慨之情。
除了《Blue Skies》這首充滿代表性的鋼琴曲,唐·雪利于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演奏的《Lullaby of Birdland》也是電影中一首經(jīng)典的爵士音樂。導演使用了和《Blue Skies》相似的“套路”,剛到該地的雪利博士心中郁結,于是來到附近的酒吧小酌,卻遭到當?shù)匕兹说钠廴?,幸虧托尼·利普(Tony lip)及時趕到解救了他。此時依舊是一個聲畫分離的畫面延遲轉場,隨著《Lullaby of Birdland》的鋼琴曲響起,雪利一改落魄模樣,已經(jīng)正襟危坐在舞臺中央。諷刺的是,演奏結束后雪利起身向觀眾致謝:“路易斯維爾,感謝你們的熱情,”這里的“熱情”二字似乎別有含義,與雪利前一晚的遭遇暗相呼應。
《Blue Skies》和《Lullaby of Birdland》兩首爵士樂都收錄在唐·雪利自己的專輯《Don Shirley Trio》(1961)中,這張專輯也收錄了他的很多其他的經(jīng)典作品。唐·雪利的扮演者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用他精湛的演技在熒幕上再現(xiàn)了雪利傳奇般的鋼琴技藝,但片中的音樂卻來自配樂人克里斯·鮑爾斯之手,他親自聽寫了唐·雪利的音樂曲譜,并為影片編寫了曲目,他也是阿里的鋼琴鏡頭替身。
克里斯·鮑爾斯為《綠皮書》的配樂似乎在不斷致敬唐·雪利這位鋼琴大師,其作品被改編并以故事世界音樂或配樂形式在電影中展露,尤其是雪利獨具個人風格的爵士樂,相比于同時期的其它爵士樂,少了一些搖擺感,卻多了音樂性,仿若優(yōu)雅細膩的波薩諾瓦(Bossa Nova)風格,與電影敘事結合后有了更強的表達性和戲劇感,將主人公的難以外化的心境全部融入音樂之中,觀眾也因此得到了情感的共鳴。
二、搖滾樂:對身份的疏離
不同于發(fā)源于布魯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的爵士樂,搖滾樂發(fā)源于布魯斯、流行音樂和鄉(xiāng)村音樂。電影中,正在專心看報的雪利被汽車收音機中播放的搖滾樂《Lucille》吸引,他問托尼這是誰的歌曲,托尼驚訝極了:“你竟然不知道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
小理查德是唯一一位可以和查克·貝里(Chuck Berry)爭奪“搖滾之父”尊稱的大師。電影中,雪利不僅不認識如此有聲望的小理查德,恰比·卻克(Chubby Checker)等當紅的黑人音樂人他也一概不了解。這個片段帶有導演對雪利黑人身份的批判意味,雪利作為一個黑人音樂家,卻不了解甚至聞所未聞小理查德等同為黑人的知名樂人,這無疑體現(xiàn)了白人文化對雪利的同化和雪利自身身份的異類性。
小理查德的這首《Lucille》作為“有聲源音樂”,成為電影中一個關于“種族”與“膚色”的符號。麥茨指出,電影符號學可以既被看作一種關于直接意指的符號學,又可以看作一種關于含蓄意指的符號學?!爸苯右庵浮笔侵府嬅嬷谐尸F(xiàn)的視覺聽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而“含蓄意指”是以直接意指為自己的能指,而所指則是涉及影片的“風格”、“氣氛”、“象征”等。
一般而言,有聲源音樂和音響效果以及對話同無聲源音樂相比,是畫面內(nèi)容的衍生物,并被畫面所包容,成為畫面直接意指的內(nèi)容。然而在《綠皮書》中,有聲源音樂更多的是作為“含蓄意指”來使用。這首《Lucille》的出現(xiàn)直接表征了雪利對本族文化的陌生感和間離性,從而間接意指了雪利個人與世俗的格格不入。
“黑不夠黑,白不夠白”,這樣一個無形的異類枷鎖將他囚禁在金字塔的孤獨頂端,卻只有在遇到并雇傭司機托尼后,在這樣一個白人底層小人物的影響下,雪利學會了接受與理解,找到了自我身份的交疊。
三、古典樂:對自我的回歸
唐·雪利從小學習古典音樂,并通過正統(tǒng)的科班訓練成為了一名古典鋼琴手。由于古典音樂的學習經(jīng)歷,他在改編創(chuàng)作的音樂中加入了許多古典作曲技法和豐富的樂器編配,從其鋼琴表演的形式就能窺得,唐·雪利與大貝斯手肯·弗里克(Ken Fricker)、大提琴手尤里·塔特(Juri That)一起搭檔表演,組成了“唐·雪利三重奏”(Don Shirley Trio),這是典型的鋼琴奏鳴曲形式,在和聲上體現(xiàn)為鋼琴為主角,大貝斯和大提琴為伴奏。
電影的最后,雪利和托尼毅然離開了演出酒店,來到了一家名叫“橘鳥”的大眾餐廳,餐廳內(nèi)基本都是黑人,雪利從“陽春白雪”回歸“下里巴人”的環(huán)境,在托尼的激勵下當眾彈奏了一首肖邦的鋼琴練習曲《冬風》(“Winter Wind”)。電影中,雪利指尖的琴聲響起,餐廳內(nèi)嘈雜吵鬧的氣氛頓時安靜了下來,萬眾矚目下,雪利似乎又回到了高雅的音樂廳進行表演,不同的是,這次他終于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彈奏曾經(jīng)不被允許的古典音樂。
《冬風》曲如其名,在引子部分一小段舒緩的單音母題及其重復的和弦過后,所有的音符沉寂了片刻突然爆發(fā),宛如一顆驚雷炸在了平靜的水面。雪利的左手以和弦的形式彈奏主題,右手給以快速、激烈的音群并不斷發(fā)展變化,從高音區(qū)逐漸下行,這段主題由a小調(diào)轉為E大調(diào),重復后又由a小調(diào)轉為C大調(diào),并繼續(xù)一連串的重復變調(diào),向前發(fā)展,正如冬天的狂風將枯葉卷起,不斷飛舞。原曲總共有7段下行音群的主題重復,導演在電影中簡化,只展示了兩段,卻已經(jīng)足夠震撼電影內(nèi)外的所有觀眾。
克里斯·鮑爾斯對《冬風》這首曲子的選取非常巧妙,他沒有選擇肖邦其他更為悲壯、憤慨的練習曲,如c小調(diào)革命練習曲或f小調(diào)波蘭舞曲,而是故意弱化了悲劇色彩,選擇了冬風練習曲作為電影中雪利唯一一次表達真正自我的鋼琴舞臺。羅展鳳老師在其書中提到:“好的電影加上‘準確’的古典樂章,每每保留樂章的原初含義,又展現(xiàn)另一重獨特美學,創(chuàng)造突破性新意義,也為古典音樂注入了新生命?!碑攺膶儆讵毩⑺囆g個體的古典樂曲被引用于電影上時,音樂無疑被附加上了新的意義,這里的冬風練習曲既表達了唐·雪利的憤怒和不甘,又在高速躍進的音符中傳達了主人公潛意識里對古典音樂的執(zhí)著和對自身的肯定。
音樂與主人公情感的聯(lián)系是毋庸置疑的,唐·雪利在這首鋼琴曲中發(fā)泄了自己心中積累的所有情緒,露出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完成了對自我本心的回歸。正如兩人在雨中吵架時雪利說的:“所以如果我不夠黑,我不夠白,不夠男人,那么告訴我,我到底是誰?”對于這個問題,雪利在《冬風》這首曲子里已經(jīng)有了答案,對于自我的定義不是由這個世界定義,而是由自己定義。唐·雪利對融入白人社群的渴望,對古典音樂的偏愛,對整個不公平社會的憤懣終于在這里得以釋懷和成全。
結 語
電影《綠皮書》以音樂為媒介強調(diào)了唐·雪利對種族概念的缺乏理解——他可以坐在小轎車里讓白人司機為他工作,也震驚于美國南方黑人的不平等遭遇;他不知道同為黑人的小理查德等音樂人,也沒有完整的家庭和真正的朋友。以此制造出足夠的人物戲劇張力,為最后的高光時刻——雪利尋找并回歸到自我做了足夠的鋪墊。
一部作品的音樂內(nèi)涵往往體現(xiàn)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內(nèi)部心理,唐·雪利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大師,音樂無疑是表現(xiàn)其人物內(nèi)心的最好介質(zhì)?!毒G皮書》的配樂作曲人克里斯·鮑爾斯選取了爵士樂、搖滾樂和古典樂三種主要的音樂類型,分別以獨特的樂曲風格深化了唐·雪利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外部身份和自我內(nèi)心的三層語境表達,展現(xiàn)了其內(nèi)心迷惘與變化的過程“弧光”,同時也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出極致的音樂盛宴。
[參考文獻]
[1]張益?zhèn)?《綠皮書》的敘事悖論、審美隱憂和互文接受[J].電影文學,2019(18):44.
[2]彼得·拉森.電影音樂[M].聶新蘭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61.
[3]羅展鳳.電影×音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68.
[責任編輯 張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