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祺(福建建甌財務(wù)會計有限責(zé)任公司,福建 建甌 353100)
利簋
陜西臨潼區(qū)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共有銘文4行34字,其中字首為合文。冠名以“利簋”為主流,業(yè)界對其銘文內(nèi)容的釋讀至今存在多處爭議。筆者通過查考有關(guān)文史資料,結(jié)合青銅器爭議文字的查考新譯,對銘文關(guān)鍵歷史人物的背景進行查證,梳理出銘文內(nèi)容的新釋。筆者認為,西周早期臨潼青銅簋被主流學(xué)者稱為“利簋”“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檀公簋”的說法實有欠妥。根據(jù)銘文內(nèi)容和青銅器的命名規(guī)則,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這件文物應(yīng)該以“夙有商寶尊簋”冠名更為恰當(dāng)。
1976年3月上旬,陜西臨潼區(qū)(現(xiàn)臨潼區(qū))出土了一尊青銅器,此青銅器高28厘米,口徑為22厘米,重約16斤,青銅器兩側(cè)雙耳下垂,下方呈方形,周身刻有復(fù)雜的饕餮紋。這尊青銅簋,目前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專家經(jīng)過分析,證實這種青銅器型為簋(讀作guǐ),是一種祭祀時盛放糧食的器皿,通常和鼎配合使用,是西周初年武王時所作,為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簋內(nèi)底有4行銘文,字首為合文,共計34字。青銅器因記載周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擊敗商王軍隊成功奪權(quán)大事而聞名于世。
關(guān)于臨潼青銅簋銘文識讀,學(xué)者們由于理解上的差異以及在識文斷句上各有所見,引出了百家推文。其中,在關(guān)鍵字“利”的解讀上,考古主流學(xué)者將其識讀為人名“右司利”,該青銅簋因此被主流命名為“利簋”。筆者在查閱相關(guān)甲骨文及文獻資料后,對該尊青銅簋的命名有不同的看法。
利簋在展廳
中國國家博物館譯文:珷(武)征商,佳(唯)甲子朝,歲鼎,克聞(昏)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師),易(錫)又(右)事(史)利金。用乍(作)(?)公寶尊彝。這段銘文經(jīng)古文字學(xué)家和歷史學(xué)家考釋,翻譯成現(xiàn)代文的大致意思是:武王伐商,在甲子這一天凌晨,歲(木)星當(dāng)頭,大吉。(戰(zhàn)斗進行到)傍晚,很快攻下了商都。辛未日(甲子日后第八日),武王駐扎闌這個地方,賞賜利(人名)銅,利用這些銅鑄造了這個簋來紀念檀公(利的父親或者祖父)。
有學(xué)者認為,銘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當(dāng)時中國古代的官職。在中國商周時期,青銅被稱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貴重金屬。商軍潰敗之后,身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并鑄造了一件銅簋,作為永世的紀念。因為這件青銅簋是利所鑄造,所以人們就稱它為利簋。
但有學(xué)者認為,因為銘文開頭有“武王征商”字樣,文中又記載了對商紂發(fā)起進攻取勝回師“闌師”以及賜“利金”鑄造尊彝等事,故而該器曾被命名為“武王征商簋”。也有學(xué)者認為,銘文大致意思就是:武王伐商,在甲子這天早晨,歲星當(dāng)頭。打到傍晚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攻下了商都。辛未這一天(計算下來是甲子日后第八日,也就是過了一個禮拜),武王駐扎闌這個地方,論功行賞,賞給有事,其中就給了利這個人一批銅,利用這些銅鑄造了這個簋來紀念自己的先祖檀公,所以這個簋也叫作“檀公簋”。還有學(xué)者認為,這個青銅簋在“商周”斷代歷史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也是例證“牧野之戰(zhàn)”的孤品,因此也有學(xué)者稱之為“周代天滅簋”。
青銅簋在中國漢字博物館的銘文譯文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dāng)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領(lǐng)了朝歌。在第七天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吳孫權(quán)先生對這件青銅簋的銘文譯文是: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國,在甲子日的早上舉行歲祭,并進行貞卜,得到能克商的吉卜,把這一消息傳給官兵,士氣大振。在第二天乙丑早上占有了商,辛未那天,周武王的軍隊在闌駐扎,賜右史利銅,利就用這些銅做檀公寶尊彝。
唐蘭先生《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解釋》銘文譯文: 斌征商,?。ㄎǎ┘h(子) 朝,減(越)鼎,克旋(昏),執(zhí)(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器(闌)自(師),易(錫)又(有)事利金。用乍(作)理(檀)公寶蹲(尊)彝。意譯為:周武王征伐商封,甲子那天的早上(太陽出來后到早飯前,奪得了鼎,打勝了昏)指商封,推開了商王朝。第八天辛未,武王在闌師,把銅賞給有司利,利用來做檀公的寶器。
2018年臥馬先生版“利簋”銘文譯文:珷征商,惟甲子,朝歲鼎,克。聞夙又,商辛未。王在軍間師,易又吏利金,用作壇公寶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在公元前1057—1056年的甲子年正月初一的朝歲祭鼎之夜,一夜之間滅商。宮中的商紂王帝辛,聽聞夙夜拂曉時分滅商大軍震天的喊殺聲后落荒而逃,絕望中商辛引火自焚而亡。一舉滅商的周武王與大軍們隆重慶祝滅商勝利,賜令文史官吏記下滅商勝利的輝煌,并下令用滅商所獲得的青銅等戰(zhàn)利品,鑄造公族祭壇所用的寶尊彝等公室祭器,永遠銘記滅商的千古盛舉。隸定隨州葉家山“文母乙尊”銘文后,臥馬先生認為“利簋”大意為:周文王四子周公旦(丁子),受文王之托輔助周武王姬發(fā)成一代周王。姬發(fā)繼位后繼承父王滅商遺愿,受命十一年一直沿用周文王年號,只稱自己為長子(太子發(fā)),意為仍由文王任統(tǒng)帥。公元前1082年的己未之年,在一個萬里無云的早上(敞甠),周武王以長子之名到宗廟祭祀先祖季離(蔑暦)后率軍伐紂。周武王滅掉商王朝后,舉行建立周王朝的盛大典禮,為鞏固新政權(quán),周武王論功行賞,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封邦建國的分封政治制度。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逐一賜予香鬯美酒慶祝勝利,同時周武王還賞賜銅卣和朋貝給受賞君臣享用,特作“文母乙尊彝”大山尊以記錄伐紂滅商和周王朝分封天下諸侯的盛典。
根據(jù)銘文內(nèi)容和青銅器的命名規(guī)則和史實。文章對臨潼青銅簋的命名,作以下討論。
1.辱殺紂王,武王報仇雪恨
周族與商朝有世代恩怨,周族祖輩先后被殺。當(dāng)期周人已有實力“三分天下有其二”,樁樁仇恨不能不報。武王征商逐殺紂王,在破城后辱尸可見仇之深、怨之久。有資料顯示:武王在破城后,找到商紂王自焚處,先是象征性地射了三支箭,才緩緩步下戰(zhàn)車。接著,用他的青銅劍戳紂王的尸體,后又用銅斧將其首級砍下,掛在旗桿上以示天下。
2.滅商改朝,武王踐行祖訓(xùn)
縱觀周族發(fā)家史,雖不能說周從古公亶父時起就想滅商,但從商武乙授季歷以征伐之權(quán)后,隨著權(quán)力的膨脹和國力的增強,周文王在父親季歷被害后就有了翦商之意,開始謀劃滅商大計。周武王發(fā)動征討商王的武裝政變不僅是為血洗前仇,更重要的是踐行滅商改朝的祖訓(xùn)。
臨潼青銅簋考古主流命名“利簋”,至今內(nèi)容上釋讀多處存在爭議。文章通過對銘文的辨讀,結(jié)合銘文的本義,參考出土甲骨文和簡牘相關(guān)文字,對“利簋”釋讀爭議內(nèi)容中的錯譯字與其句斷做了補正。修正后的銘文譯文,內(nèi)容更加完整,邏輯清楚更接近文意與史實。
銘文第一行第八字不譯,讀“歲”,譯釋為“戉”,詞組“戉鼎”指“武裝奪權(quán)”。第二行第三字不譯,讀“昏”,譯釋為“劌”,詞組“克劌”指武王征商中“克(破)城、劌(刺)尸”的場景。第三行第三字不譯,讀“軍”,譯釋為“寅”,詞組“才寅”,筆者參考簡牘,將其譯為“在寅時”。第三行第四字不譯,讀“間”,譯釋為“閒”,文章參考出土簡牘,將其譯讀為“閒令”。第三行第九字“利”不再理解為“人名”而是指物品,詞組“利金”指“戰(zhàn)利品”。
唐蘭先生《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解釋》中指出:“這件銅器的所有者有司利是在武王立政后的第四天辛未,在兵馬空閑之際受到賞賜。他為檀公做銅器,應(yīng)是檀公后人。”
臥馬先生《2018“利簋”研究新突破 厘定牧野之戰(zhàn)周武王滅商日》一文認為:“利簋”第四行第四字,多被釋為“檀公”的檀字,在“國學(xué)大師”檀字字形字源演變中,有與“利簋”銘文80%相符的檀字金文字例 ,但左部明確的木旁與十字旁不符,更符合“壇”字。壇: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臺,即天壇,祭祀時人需要登壇拜將。用土堆成的平臺是地壇。參看對比檀字土部結(jié)構(gòu)。③西周時期雖然有“檀公”之人,分析周武王征商滅商后的青銅戰(zhàn)利品,不可能只賞賜給“檀公”一人一家之用。綜合考慮,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開國之初,周武王滅商后的戰(zhàn)利品,首先當(dāng)考慮的是公族、公祭、祭壇類“國家大祭”和“公族祭祀”之用,所以“壇公”更符合滅商后的實際需要。
筆者認為: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豳(今陜西旬邑)人。上古周部落的領(lǐng)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資料顯示,亶父是周代發(fā)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地位的周代先公、賢王,向上繼承后稷、公劉的基業(yè),向下則開啟了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建周的偉業(yè)。同時他與商朝聯(lián)姻促使周族融入商朝,對于周朝的政治、文化制度也有著深遠影響?!对娊?jīng)·閟宮》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边w周部落于岐山之陽的周原和開始翦商事業(yè),是公亶父最大的兩項功績。周武王伐紂成功穩(wěn)定大局后,在宗廟舉行了盛大的告祭儀式,把自古公亶父以來為周王朝建立打下基礎(chǔ)的歷代先祖都一一做告祭?!兑葜軙な婪份d:辛亥,薦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憲,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于廟,秉語治庶國,籥入九終。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黃鉞,正國伯。有學(xué)者認為,銘文中“檀公”指的是武王當(dāng)朝大臣檀伯達。然而,從青銅器銘文內(nèi)容“武王辱尸”的細節(jié)上看,就其邏輯上講,銘文中的“檀公”不可能是武王當(dāng)朝的大臣檀伯達,其前后邏輯不通,何況歷史上也沒有證據(jù)說檀伯就是“利”。④經(jīng)考證,筆者認為,銘文“武王諭旨大臣師般,賜(給予)右史戰(zhàn)利品青銅,鑄造宗廟禮器祭奠祖先公亶父”,其銘文內(nèi)容譯讀既符合邏輯也合情合理,且更加接近歷史真相。
基于上述臨潼《青銅簋》爭議文字的考證,筆者認為臨潼《青銅簋》銘文譯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戉鼎??藙?,夙又商。辛未,王在寅。閒師。賜,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討商紂王。在甲子日清晨,成功奪權(quán)。武王勝,擊刺紂王尸并斬頭懸旗,實現(xiàn)滅商夙愿。辛未日,武王在寅時下諭旨于大臣師般,給予右史戰(zhàn)利品青銅,鑄造祖先檀公祭祀禮器用作紀念。
臨潼青銅簋,周宗廟祭禮器。青銅器底面銘文,詳細記載武王尊祖訓(xùn)征商滅商以利金鑄器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內(nèi)容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詮釋武王踐行祖訓(xùn)滅商的過程,敘述周武王征商的戰(zhàn)果,甲子日成功奪權(quán)。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戉鼎”,描述的是伐商戰(zhàn)斗場景,聯(lián)軍破大邑城周武王辱尸一雪前恥,滅商踐行祖訓(xùn)。銘文“克劌,夙有商”,敘述武王令鑄祭祀禮器的用途,銘文“辛未,王在寅。閒師。賜”記錄了武王征商戰(zhàn)后令大臣賜青銅(鑄簋)。銘文“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證實右史用所賜青銅,制作祭祀祖先亶公禮器。筆者認為,“武王踐行祖訓(xùn)鑄器紀念”才是銘文的中心內(nèi)容、辭文的主題、武王鑄器的要旨。
臨潼青銅器的器形,考古專家認定為“簋”無可非議。該尊青銅簋銘文主訴的是武王伐紂滅商,踐行先祖夙愿,鑄寶尊用作祭祀。根據(jù)銘文內(nèi)容和青銅器的命名規(guī)則,筆者認為西周早期臨潼青銅簋被學(xué)者稱為“利簋”“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實有欠妥,應(yīng)該以“夙有商寶尊簋”冠名更為恰當(dāng)。
①中國國家博物館譯文,詳見附圖。
②中國漢字博物館銘文譯文。
③吳孫權(quán)先生銘文譯文。
④唐蘭:《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解釋》銘文譯文。
⑤臥馬先生2018年版“利簋”銘文譯文。
⑥其他相關(guān)引詞和資料與其拼圖。